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间失格》是日本著名作家太宰治的代表作之一。主要讲述了主人公大庭叶藏童年、青少年和成年这三段时期的人生经历,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勾勒出了他一步步"丧失为人资格"、走向自我毁灭的过程。文章依据心理学中关于信任的研究和理论,通过对作品中三组重要关系(即大庭叶藏与其父亲、同伴堀木正雄、妻子良子)的分析与考察,揭示大庭叶藏"对人类的恐惧"本质上源于对人际关系的不信任感,指出该作引发人们思考"应该如何存在"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2.
歌德诗剧《浮士德》中,作为现代无神论者的主人公浮士德"翻译"《圣经》"约翰福音",其目的就是试图弃绝神性-自然秩序,否定此在涵义,意欲建立一个人本-自由世界,即人本主义的世界。从"夜"场开始对此在境况的抱怨,对传统和权威的彻底否定,到"书斋"中对黑色精灵的主动吁求,试图将神性特征"翻译"到人本层面上来,都是现代人浮士德的主体性诉求,这一主题在戏剧情节结构、诗剧的韵律、节奏中得以彰显。浮士德挪迻《圣经》的行为全喻了现代人走向自我毁灭的悲剧。  相似文献   

3.
法国当代作家埃玛纽埃尔·卡雷尔的《俄国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时而穿插书信体或忏悔录的形式,看似结构松散,毫无逻辑,却给人一种心灵深处的震撼。从符号学角度来看,小说中展现的身份、爱情与命运三个主题互相交织、循环复现,构架起一个精巧的叙事结构,阐释了人类世界一个最基本的问题——生存。每一个主题都关乎一场生与死,主人公在寻求身份认同的过程中,将家族的历史和社会的历史融为了一体;在找到身份认同的同时,找到了个体生存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日本近代著名作家太宰治的代表作《斜阳》以身体为表达媒介,在身体维度上完成叙事文本。身体是《斜阳》的一个核心要素,是情节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以身体叙事学为视角,借鉴身体社会学等西方身体理论,通过女主人公与其他三位主要人物的对比分析,解读《斜阳》的身体叙事特点,能够揭示出文本以身体抗争完成自我身份的确立,以及个体精神重构的主题表达。  相似文献   

5.
人之自我的寻找——加缪与贝娄对读一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龙 《法国研究》2009,(1):16-22
20世纪西方的两位文学家加缪和贝娄关于人之自我的寻找这一现代著名命题都进行了精深的描述和思考。加缪以形而上的体验确认人之自我与世界、与他者之间存在“荒诞的墙”,故强调坚持自我,承认并坚守人生自我的限度,可以说悲剧性地触及了人生存在的真实底线;贝娄则在社会文化层面注意到人之自我总会不期而遇他者的介入,寻找自我这一行动在精神上常常会演变成对他者的寻求,从而树立起某种超越自我的终极性追求。二者相参照,呈现出人生存在的复杂处境。  相似文献   

6.
《在撒旦的阳光下》是一部笼罩在恶的神秘性之下的作品,这里的恶具有宗教和道德的意义。作者致力于刻画一个被撒旦统治的世界,绝望和令人憎恶。两位主人公代表了普通人的整体,在不自知的状态中犯下原罪。题目是一个反命题,传递了作者对现代世界的态度。  相似文献   

7.
许多学者都认为小说《堕落》是加缪叙事的一个“断裂”,但实际情况可能并非如此。小说中,滔滔不绝的主人公克拉芒斯看起来颇像一位精神病患者,事实上,他的确遭到了社会的精神迫害,成为精神谋杀的“受害者”:而在摆脱“审判”、寻求疗救的过程中,他却又变成了精神谋害的“刽子手”。在这个意义上,《堕落》不是加缪叙事的“断裂”,而是潜在地延续了加缪叙事中的“谋杀”主题,并深化到精神谋害的层面。从表层结构来看,小说展示了克拉芒斯的精神疾患及其治愈的过程,而从深层来看,则是加缪对现代人“病根”的揭示与“疗救”。在病的隐喻与疗救过程中,显示了加缪对启蒙者“诊断者”、“疗救者”角色的深刻怀疑。  相似文献   

8.
黎跃进 《南亚东南亚研究》2021,(2):106-115,156,157
耶谢巴尔是印度现当代进步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他的创作以现实主义的描绘,关注祖国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人道主义情怀。他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的长篇小说《虚假的事实》,以印度独立前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为背景,通过生动的情节和艺术的形象体系,以文学虚构叙述,重新建构印度的"民族自我",是后殖民语境中印度民族自我的"寓言"。小说在印巴分治、教族冲突的民族灾难反思中,提出正视现实,清理殖民统治带来的文化后果,革除独立政府新权贵的种种弊政,经过历史风雨的洗礼后,建设一个进步繁荣、平等团结、理性奉献、自力更生、代表民众利益和愿望的新的民族自我。这个"民族自我"在小说主人公达拉与和布兰身上得到"寓言"式的体现,达拉的经历和命运是印度民族的象征性写照,她勤勉温雅、宽容仁慈、正直清廉的性格,是新的"民族自我"的人格化。小说的构思也艺术地体现了寻求"民族自我"的突出特点:在历史框架中虚构情节,民族知识分子聚会,本土风习描写,坚信民族光明前程的结局。小说在表现耶谢巴尔一贯的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的同时,鲜明地体现了探讨"民族自我"的主题。  相似文献   

9.
自欺这个概念在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体系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正是在探讨自在和自为的根本关系这个核心问题的过程中,萨特为我们阐明了自欺现象。在萨特看来,自欺是自为在世的必要的存在方式,自为的存在决定了人的存在的自欺特性。黑格尔也承认自欺在世界之中的普遍性,他认为自欺主要是由于自我自身实现的环节性和对立的自我意识的斗争而导致的,但自欺在黑格尔那里并没有本体论上的意义,只是自我的行为而已。对二者自欺理论的比较,有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萨特的思想。  相似文献   

10.
纪德30年代发表的《新粮》是《地粮》的姊妹篇。这部充满诗性与激情的作品,实际是五个不同时期创作片段的糅合,它展示了纪德思想发展的历程:从《地粮》时期的个人主义转向介入时期的人道主义,目光由小我的快乐转向大我的解放,最后升华到介入支持共产主义事业,进而走进共产主义。在作品中,纪德试图从自我的经历和智慧中总结出一套幸福哲学,寻求人人幸福成为其独特的使命。  相似文献   

11.
鲁迅的《狂人日记》(1918)和丹斋的《梦天》(1916)共同表现了作者精神再生或思想认同确立的过程。通过首次觉悟或最初觉悟,主人公们(“狂人”和“一民”)在最亲近的人际关系中发现人世的罪恶。之后,主人公们用各自不同的方式对这些罪恶进行批判,但最终不免饱尝挫折甚至受到监禁。狂人明白了自己也不是没有吃人欲望的“真的人”之后,才能摆脱疯狂状态;一民认识到自己也不是除了国家之外什么情感都没有的“真的爱国者”之后,才能脱离地狱监牢。从分析中可以看出,《狂人日记》和《梦天》在结构上和思想上具有相似性。  相似文献   

12.
《蜻蛉日记》作为日本女性日记文学的嚆矢,采用了同故事叙述的一人称叙述视角,历史现实中存在的真实作者及其写作叙述行为,以及展示在文中经历事件的"我"的行为,是同一个主体在不同次元上的表现。《蜻蛉日记》虽然是回顾性叙事,但主要以经历故事时的经验自我的有限视角进行"即时"叙事,并融入大量内心独白与细腻的心理描写,表现出生动的临场感与真实感。同时又在不经意间偶尔穿插故事讲述时叙述自我对事件以及"经验自我"的解释或者评论,经验自我与叙述自我双重聚焦,或分离或重合,使第一人称叙述者—人物"我"的形象逐渐丰满。  相似文献   

13.
张颖 《法国研究》2011,(2):10-19
梅洛-庞蒂将波伏娃的《女宾》解读为一部关于与他人共存的主体经验的哲理小说。这场形而上学剧的最大教益在于告诉我们,存在者不能是一个孤零零的意识,存在是“在世界之中存在”,这意味着他者将作为比我们自身更加基本的东西伴随着我们的世界经验的始终,于是,差异与冲突——更根本地说,相异性——将恒久地为人生带来不安。以对象化的方式来消除他者存在所带来的不安必然以取消主体的存在经验为代价,而主体对于自我的认识正是在自身与他者的差异和冲突之中逐渐得以确立的。  相似文献   

14.
郭树理 《德国研究》2002,17(2):52-56
《布鲁塞尔公约》是欧共体各成员国间协调民商事案件管辖权及相互承认与执行对方法院判决的重要公约 ,德国是该公约主要成员国 ,本文就德国法院有关《布鲁塞尔公约》的判例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5.
崔承现所著《韩国华侨史研究》一书于2 0 0 3年 8月由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著作是运用辩证的人类学和民族发展理论 ,以丰富的历史文献、统计报告和田野调查资料为基础 ,对韩国 (朝鲜 )华侨的历史进程及其特点进行了介绍和分析。书中指出了韩国华侨开始作为中韩传统宗藩关系下的“上国”国民 ,这种身份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华侨华人存在不同之处。韩国华侨作为近代历史的产物 ,在形式与内容上相互矛盾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演变成为韩国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韩国华侨在冷战时代被迫采取“一边倒”的意识形态认同 ,以独特的、“沉默”方…  相似文献   

16.
古罗斯编年史汇编《古史纪年》,可谓俄罗斯民族群体想象认同中的重要一环。其被视为构建与维系古罗斯帝国形象的初始文学文本,以史书形式展现了古罗斯国家的民族生态、权力更迭、对外交往与宗教视野,呈现了罗斯族裔实现民族融合与国家建立的历史图景。《古史纪年》试图赋予古罗斯帝国以神性起源、合理版图及其在世界历史中的自我定位,以此构建初始的古罗斯帝国形象。  相似文献   

17.
邹琰 《法国研究》2009,(1):10-15
昆德拉的《玩笑》和萨特的《墙》都是围绕改变命运的玩笑展开。这两个来自迥然对立的意识形态的玩笑,都是人类在20世纪的命运赌博,玩笑之轻却反射出命运之重。两者体现了昆德拉和萨特对存在的终极悖谬和世界的荒诞的认识,也反映了彼此同中有异的哲学艺术旨趣。  相似文献   

18.
阿尔贝·加缪的《局外人》问世后,人们完全可以认为它满足了所有的期望:同一切有价值的著作一样,它的出版恰逢其时,不负众望,使尚未成形的意念只好作罢。从此以后,我们对谁都没什么可羡慕的了,我们也有了自己的“荒诞人”与多斯·帕索斯(Dos Passos)或斯坦贝克(Steinbeck)作品中的主人公相比,他还有着不容置疑的优势:他们是从远距离、从外部去描述的,而他却是从内部来描写的,采用的是心理学业余爱好者热衷的内省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分析了法国当代女作家安德蕾·谢蒂小说中关于人与现实(如房屋、土地等)及与空灵(如完全的孤寂)的关系。认为现实与空灵之间存在着无法解决的悖论:人必须依赖现实而生存,而现实却是人类认识自身价值的障碍;特别是女人们更是如此。本文作者进一步分析了安德蕾·谢蒂的小说《沙漠中的女行者》在一无所有的沙漠中(空灵的象征)中对完全的孤寂状态下的自我感受中,体会到的对人类自我存在的意义之后,认为,《沙漠中的女行者》以现代派传奇的形式,试图揭示创造新的女性世界注定是乌托邦般脱离现实的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这种愿望却可在对文学作品那充满虚构而空灵的艺术世界中获得。  相似文献   

20.
法国作家罗曼·加里1956年发表的小说《天根》,获龚古尔文学奖,并被法国评论界誉为第一部"生态小说"。加里通过小说主人公保护大象的行为,对生态环境的恶化和人文精神的衰败表达出自己的隐忧。《天根》记录了加里关于人与自然界中其他物种之间关系的思考,表现出超前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责任,具有较强的时代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