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发达地区农村,由于经济分化加深,阶层之间的竞争日益剧烈。村庄上层掌握村庄利益与资源的分配,支配村庄选举,通过炫耀性消费构建排斥性的人情与消费圈,对村庄底层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构成巨大压力,使底层形成了对抗上层的上访群体。这种底层针对上层的上访本质上是一种阶层冲突,因此,此类上访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技术治理,还必须进一步加强社会整合。  相似文献   

2.
在东部发达地区,农民分化程度高,阶层竞争激烈。下层农民跟上层农民相比差距甚大,怎么努力都无法达到上层农民引领的村庄价值标准,所以生存性压力很大。上层农民则在竞争中利用其地位与优势垄断镇域内的市场机会、政治权力、社会关系、文化价值等优质资源,构成了对下层农民的阶层排斥,阻隔了他们竞争成功和向上流动的渠道。同时,上层农民通过垄断村庄再分配权力,瓜分村庄公共资源,将下层农民排除在再分配之外,最终触发下层农民通过上访来宣泄情绪和重构村庄利益再分配结构。这类上访是在既定阶层关系和分配秩序下,下层农民参与村庄竞争的最后救济渠道,它内含着正义诉求,是农民的尊严政治。要治理好农民上访问题,关键是要调节农村阶层关系,规范村级民主政治,调整农村资源配置机制,加强村庄社会整合。  相似文献   

3.
对于底层而言,民生艰难,流动困难;对于上层而言,发展不易,压力巨大。阶层艰难与不易何以转机?在2011年纷繁复杂的社会事件中,无论是社会上层抑或底层,精英抑或草根,都有着自身的艰辛与不易。对于社会底层而言,民生艰难,流动困难;对于上层而言,发展不易,压力巨大。  相似文献   

4.
<正>更为严重的是,阶层流动减少后,若因各种原因从原有上层或中间跌入底层,却又缺少回升的通道时,失落感将更严重底层社会在社会变迁中怎么了?曾经作为中国革命主动力的无产阶级身份的底层社会,为何出现了今日的风险和危机?现实告诉我们用宏大的理论无法说明底层社会变迁的过程及其现状,更难以把握底层社会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社会阶层理论来研究秦汉社会消费主体问题,根据社会地位与经济收入的差等,将秦汉社会消费主体划分为三大阶层:贵族与官僚阶层、庶民地主与工商业主阶层、农民与其他劳动者阶层。  相似文献   

6.
农村阶层分化形塑出了极其复杂的村庄政治现象。通过对当前农村阶层分化的状况及社会确认机制的考察,可以从村庄社会关联的角度,具体地呈现各阶层之间的关系状况和互动机制,并揭示当前以富裕阶层为主导的村庄阶层关系的特质及其后果:富裕阶层凭借其强大的经济资源和社会关系动员能力,主导了村庄选举,形成了以富人治村为核心的基层治理格局。在这种政治格局下,广大的中下阶层被排斥在村庄政治权力和利益分配之外,基层治理隐含着严重的阶层冲突。  相似文献   

7.
中间阶层是促进社会稳定发展与和平转型的中坚 人类社会的发展,自进人阶级社会以来,经历了大约5000年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都是以农业为主体,以小农经济为基础,以个体化小生产为依靠。那时社会的阶级结构就已经是葫芦型,即底层的劳苦大众占绝大多数,上层的统治者占少数,中间存在着一个数量中等的中间阶层,如中小工商业经营者、中农、从事行政管理和文教工作的族群等。这个中间阶层承上接下、安上抚下,使“葫芦”能较稳当地伫立,而不至于东倒西歪倾倒下来。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全国性调查数据为依据,对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动状况进行剖析,并得出结论认为:(1)中国的认同阶层与客观阶层区别较大,农村居民认同于上层阶层的比率反倒大于城市居民;(2)影响认同阶层形成的主要因素是收入,即相对收入而非绝对收入决定了认同阶层的归属;(3)中国社会的结构性变化,打开了农民阶层进入工人阶层的通道,但城市上层阶层的开放性特征尚需提高;(4)从阶级阶层的代际继承上来说,越是年轻的一代,越有机会进入非农阶层就业与生活。中国正逐步从农业人口为主的社会转变为城市市民为主的社会,中国社会管理的重点,也将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同时,逐步增强城市社会的融合能力,使进入城市社会的新阶层有更多机会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  相似文献   

9.
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拥有组织资源经理人员阶层拥有文化资源或组织资源私营企业主阶层拥有经济资源专业技术人员阶层拥有文化资源办事人员阶层拥有少量文化资源或组织资源个体工商户阶层拥有少量经济资源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拥有很少量的三种资源产业工人阶层拥有很少量的三种资源农业劳动者阶层拥有很少量的三种资源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基本没有三种资源社会上层:高层领导干部、大企业经理人员、高级专业人员及大私营企业主中上层:中低层领导干部、大企业中层管理人、中小企业经理人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及中等企业主中中层:初…  相似文献   

10.
目前,村庄发生原子化的现象,以前的长老统治和礼治秩序不复存在。同时,乡镇政权性质发生改变,从以前的"汲取型"政权变为当前的"悬浮型"政权。这些凸显了目前基层政权所存在的"权力缺失"现象,即在基层政权缺乏基础性权力、权力的权威性资源和配置性资源。另外,上述问题也凸显了当下上访的结构变迁,从"维权型"上访变为"谋利型"上访,从"依法上访"变为"以法上访"。这种权力缺失与上访的结构转型导致了上访治理策略的非常规化。在上访治理中,基层政权开始使用各种策略替代权力进行上访治理,上访治理成为一种"权力的私性运作";同时,基层政权也开始使用策略对现有权力进行"最大化",利用村庄资源与话语,重构自身在村庄中的制度性能力与权力的权威性资源,为上访治理进行铺垫。权力缺失、上访转型同上访治理策略之间的关系反映了目前的上访治理不能仅仅围绕治理本身,而应该重建国家在村庄中的存在,重建基层政权的基础性权力,同时,打破权力话语,重建基层政权的权威性资源,以应对目前的上访大潮。  相似文献   

11.
韩钰 《青年探索》2016,(2):46-54
拥有较低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农村青年要实现阶层向上流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文化资本。与布迪厄意义上的高雅文化资本不同,本研究以家教、家风、家传等家庭传统文化资本作为分析农村青年实现阶层跨越的工具。通过对鲁西南H村和M村接受高等教育或经商等方式实现阶层跨越的人口比重和各自家庭与村庄家族所拥有文化资本的对比,重点分析父母的文化素养、习性,家庭教育期望,家庭教育投入,村庄家族风气等在农村青年向上流动中的作用。尽管处于社会弱势地位的农村青年在入学和流动机会等方面与城市青年之间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但是在机会和学校教育资源稀缺的前提下,坚韧、执着的农村父母通过对孩子的鼓励、期望和对教育时间的投入,再加上村庄家族风气潜移默化的影响,仍然帮助无数农村青年获得了较高的社会地位,实现了阶层的跨越。  相似文献   

12.
邹波  李晓 《中国民政》2006,(3):32-33
在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的过程中,社会不同阶层和群体的利益关系面临重大调整, 一些群众由于生活困难、利益受损等原因来信来访激增,特别是集体上访日益增多,且集体上访形式越来越激烈,涉及人数越来越多,有的地方已经出现上访群体相互串联, 成立非法“维权组织”,甚至与境外敌对势力相互勾结,严重影响社会稳定,侵蚀政权基础。正确处理群众上访问题,有效化解不稳定因素,是当前政府工作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3.
派系竞争导致派系上访的生成,而派系上访具有弱组织性、求援性、非政治性、目标的人格化和参与者的两面性等特征。与那些"为权利而斗争"的农民上访行为不同,派系上访的目的是"为利益而斗争"。派系上访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村治精英,维系村庄内部权力均衡,但也容易导致村政混乱和村庄公共性缺失,增加基层治理成本,耗费国家治理资源。在学理层面,基于村庄派系政治的视角理解农民上访行为逻辑,有利于进一步拓展农民抗争问题的研究视野。在政策层面,这一研究视角有助于决策部门更为清晰地认识农民上访行为的深层根源。为有效治理派系上访,国家需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公共资源分配机制,加强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培育理性、协商的公民文化。  相似文献   

14.
阶层分化背景下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发达的农村地区,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社会的阶层分化越来越明显。在此背景下,一些地方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也出现了支部选举中贿选现象、党员发展上层化、组织生活形式化、党员关系派性化等问题。为此,需要通过促进农村社会的利益整合,重塑村庄政治的公共性,强化对基层党组织的监督、检查和考核来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建设,使之真正成为广大农民群众利益的代表者、维护者和实现者。只有基层党组织建设好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以发挥,党在农村的权力基础和群众基础都得到了夯实,基层党组织真正成为农民群众利益的代表者、维护者和实现者,阶层之间的区隔才能被打破,农村和谐社会建设才能真正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15.
论市民文化与文化消费──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的观照张天佑把文化作为消费,从最宽泛的意义上来说,是在市民阶层出现以后的事。而市民阶层是随着商品市场的出现,从一般民众中分化出来的社会阶层,他们随着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提高,便要求与之适应的文化以满足其精神需求...  相似文献   

16.
中等收入阶层扩大与消费需求增长的社会良性互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完善,明显地形成了高、中、低收入阶层,不同的收入阶层有不同的消费行为和消费特征。数量不断增加的中等收入阶层是我国社会消费的重要群体,是消费的主力军。其消费需求和消费结构等方面呈现的特征与低收入阶层和高收入阶层相比有自己不同的特点。引导消费、拉动内需就要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作为突破口。  相似文献   

17.
窦寒 《新东方》2006,(9):48-51
一、概念及基本预设1.消费文化在本文中的定义与特点消费文化是存在于一定阶层的,由广告完成首次传播过程的,以对特定品牌的商品进行消费为目的的意识规范过程。消费文化的影响过程是消费理念标准化的过程,要统一审美观与价值观,并对其他相悖观念具有排他性。消费文化最终的目的是达到品牌效应,以确立一个能够稳定存在的社会基础。(1)消费文化必须且仅能存在于一定的阶层中。消费是消费文化赖以支撑的动力。只有源源不断的消费才能为消费文化的宣扬提供更多的活力。这就要求消费文化必须构筑在有一定收入的经济阶层上。一方面,一个有足够稳…  相似文献   

18.
如何认识新型社会阶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陆学艺 《前进》2002,(5):44-45
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按新标准把中国社会划分为10个社会阶层: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人员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和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它们分属五种社会地位等级:上层、中上、中层、中下、底层等。该报告课题组组长、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专家陆学艺接受记者采访时,就一些重大问题作了解答,现选编主要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19.
彭晓寒 《前沿》2012,(8):83-84
按照人均GDP与经济增长结构转换的经验规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进入重要转折时期,经济社会将逐渐由生存型社会进入发展型社会的新阶段,经济增长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转变。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之后,由于消费快速扩张,服务业迅速崛起,"消费主导—服务业推动"的组合逐渐成为新的增长动力。同时中等收入阶层崛起成为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中产阶层带动消费需求持续扩大并推动社会结构由"金字塔形"向"橄榄形"转变、促进社会稳定。本文通过对三大需求之一的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以三线城市泰州为样本进行研究,在实证分析和定性与定量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城市消费现状,提出扩大居民消费,促进消费升级,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20年代是美国社会形态转型的关键时期,消费社会在美国出现。我国正处于消费社会的初级阶段,研究美国消费社会的成因,对于研究我国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出现的城乡差别、阶层差别、阶层内部差别,以及高消费或过度消费等现象,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