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代礼乐文化的主要特点是仪式性,而仪式主要是通过呈现的方式来实现其功能的。这样,"观看"就成为联结礼乐文化各要素的一条重要纽带,所以,从"观"这个概念把握周代礼乐文化的基本结构就具有了一种可能性与合理性。这种由"观"组织起来的结构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首先,就是天子的"让观"与"去观":天子一方面要在以祭祀为主的各种仪式中昭示其文明之德,一方面要在巡守四方时观察民风以知诸侯施政之善恶。其次,士人君子一方面通过观礼、观乐达到对于观看对象政治、德性方面的掌握;一方面通过观诗了解赋诗对象的心志。  相似文献   

2.
直村彝族祭祀仪式以多元信仰为基础,以人神交换为祭祀逻辑,以神鬼各司其职为祭祀目的。祭祀仪式的社会基础主要体现在通过信仰建立人与自然的平衡、确立人的生存策略和建构社会组织。祭祀仪式的文化阐释主要是仪式背后隐藏的符号、象征和隐喻。社会基础是祭祀仪式产生的根源,是文化表达的载体。文化阐释则深化了社会基础存在的合法性。考量祭祀仪式的社会基础与文化阐释,能够呈现祭祀仪式的全貌,折射人们生存的社会规则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3.
炸龙是贵州省德江地区的土家族的传统民俗活动,传统炸龙活动包括一套完整的宗教仪式,而炸龙仪式中的重要环节"炸龙"明显带有体育活动的竞技性和表演性功能。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德江土家族社会中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多方面发生了巨大转变,炸龙活动的祭祀意义已经逐渐丧失。在当代,炸龙作为体育活动的功能日渐显现,民族体育成为了德江土家族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借助于体育运动的外在表现形式,炸龙活动的开展不仅带来了广泛的文化交流,更促使了民族文化自身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西周食馂礼是指天子、诸侯在举行宗教祭祀活动过程中向臣属赏赐祭肉的宗教仪式,周代社会的赐胙礼是对这种礼仪的继续和补充。从人类文化的发展历程来看,食馂礼源于早期先民共食制的原始习俗。从社会功能上来说,食馂礼是统治者在政治生活当中实施亲亲之道的宗教手段。  相似文献   

5.
按照传播仪式观,民族主义是传媒叙事的重要脚本。在体育英雄叙事中,媒体往往刻意强调英雄的民族身份,同时在"反抗书写"中塑造东方的英雄,这种叙事隐藏着"自我东方主义"的权力话语。本文通过对台湾《中国时报》中的286篇有关"林书豪"的报道分析发现,随着时间推移,林书豪的新闻报道逐渐位移于头版,新闻价值发酵,林书豪的符号弥散于报纸各类新闻里;他以各种能指出现于媒体标题和行文中,并被媒体通过不同报道视角来进行追捧和赞美;在媒介塑造中,林书豪的台裔、亚裔等"民族/种族"身份与他的英雄故事混杂在一起,"林书豪神话"的媒介叙事被民族主义、身份认同等权力话语所裹挟,成为整合台湾社会、凝聚民意的符号。  相似文献   

6.
李旭 《今日民族》2014,(8):14-15
<正>民族传统文化体现一个民族的精神,龙阳崇拜是德昂族传统文化的缩影。德昂族有崇拜"龙"的传统,认为自己是龙的后代、茶的后代,其龙阳崇拜源于中华民族龙文化和德昂族茶文化的融合,是中华民族龙文化中的一朵绚丽奇葩。龙阳的形象已深入到德昂族社会的各个角落,他们甚至把龙的形象穿在自己身上,跳龙阳舞、过龙阳节、祭祀龙阳这对始祖。  相似文献   

7.
《台声》2017,(4)
<正>年兜时节里的台湾尾牙、祭祖、抢头香等的祭祀活动中国人始终有慎终追远的传统,逢年过节总不会忘记祭拜先人或神灵。供奉食物或鲜花以表心意,是中国普遍采用的仪式。虽然很多地区因宗教信仰、地域文化的差异在祭祀的形式上有着略微的不同。但受"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传统观念的影响,中国人的祭祀活动都表达了对祖先的思慕之情,以及对神灵的敬畏之情。闽南地区作为台湾汉族同胞的祖籍地,在  相似文献   

8.
《台声》2016,(6)
正周公大概多数人并不陌生,"梦见周公""周公解梦""周公之礼"等说法常被人们说起。翻阅历史便知,周公是商末周初儒学的奠基人,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的周公旦。而坐落在陕西岐山县城西北六公里处的凤凰山南麓的周公庙,便是世人为纪念他而修建的专祠。这座历史最悠久、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建筑群,经历千年历史长河的洗礼,一代代人的修葺、扩建,  相似文献   

9.
炸龙源于德江土家族对龙的信仰,德江土家炸龙是有着悠久的历史及文化意义的民间活动。炸龙包含扎龙、起水、亮龙、送帖子、入户舞龙、送龙宝、炸龙、烧龙仪式及祈福彩语。法律人类学视阈下土家炸龙反映了德江土家族信仰和禁忌体系的象征性符号演变、自发秩序与建构秩序的博弈、民间权威与纠纷解决互动以及权威体系变迁中的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的平衡。社会转型中德江土家炸龙也面临着利益过度追逐、自发因素受限以及风险危机等问题。避免炸龙的"越轨",提出规范引领提升土家文化自信,法治保障推进土家炸龙文化发展,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重塑土家炸龙的新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0.
文化自产生以来就被打上多元表征的印记,因为与文化有关的主体要素和客体要素都是多元的。从远古到今天,由于实践的多样、生活的多彩、交往的多元等,造成文化边界、文化内涵和文化叙事不断地变化,人们对文化含义的认识也在社会实践中曲折延宕。反映文化静态表征、动态表征、能量表征、差异表征的"创造说"、"本质说"、"交往说"、"人化说",都是试图揭示文化内涵的叙事形式,这些说法是一定层面上和一定视角下的学术见地,为我们研究文化提供了宝贵的线索和经验积累。  相似文献   

11.
微观天下     
正旅游区"抢名"不如"创名"清明前后,山西汾阳、安徽池州、湖北麻城的"杏花村"争夺战还没有完全平息,陕西河南又燃起抢夺祭拜黄帝"正统之地"的硝烟。4月9日,丙申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河南省新郑市举行。而就在4月4日,丙申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省黄陵县举行。两地分别祭祀同一人物,自然相互并不服气。【评论】"李志强":"正统"意味着将某种文化符号看作具有排他性,继而带来垄断性的旅游资源。这背后不一定是对文化的尊重,更可能是促进经济的功利心,于是各地祭祀兴起,遗址公园若雨后春笋。一些地方甚至为此虚构历史相互抹黑,使文化厚重感让位于各类乱象。"陈俊松":各地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本身毫无可指责之处,体现了地方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2.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丧文化""锦鲤文化""尬文化"等网络亚文化在青年群体中广泛流行。每种亚文化流行的背后,都折射了社会转型时期的青年心理问题。因此,全社会要时刻关注网络环境下青年的心理健康问题,积极构建多层次、立体化、多渠道的心理调适机制,引导青年形成良好的社会心态,让青年持续拥有获得感。  相似文献   

13.
集体记忆是一个社会建构的过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活动在周期上实行"逢十"周年大庆。改革开放前,主要借抗日战争周年纪念阐述国际局势;改革开放后,国家话语中抗日战争的叙事变化从上世纪80年代对国共合作抗战主体的强调,到上世纪90年代对苦难历史与奋起抗争的叙事,再到新世纪对史实细节、英雄精神和话语权等的凸显,体现了对抗日战争集体记忆的建构历程。集体记忆是增进政治认同和民族认同、提升国家凝聚力的重要资源,当前传递和延续抗日战争集体记忆需要注意仪式纪念与日常纪念相结合、官方叙事与民间叙事相协调、传统媒介与现代媒介相补充、中国记忆与世界记忆相印证等。  相似文献   

14.
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多元"历史过程逐渐被揭开,中国各民族起源、形成与发展研究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古代民族研究不能再简单地理解"中华民族共祖"的丰富内涵。通过重读有关古典文献材料、系统梳理新近考古发现、专题探讨语系与族系的关联、汲取中国民族史与西南区域文明史研究新成果等多学科、多视角研究与讨论,把中国西南古代历史归结为"氐羌、百越、百濮""外来族群迁入结果"的叙事体系,已然无法立足。"三大族系说"是在20世纪中期"民族国家建构"运动中,处于"无献无征、考古无证"情境下产生的学术假说,已经证明是错误的。当前不少历史叙述,面对学术界的新发现、新成果,却不加甄别地沿用旧说,造成西南古代民族历史叙述上的混乱,必须将以修正。中国西南古代民族研究,要立足本土文化脉络与地方传统的梳理,摒弃"外来"思维,实现从"外来叙事"到"本土陈述"的回归。把材料还原到当地民族与文化大背景之中,才能正确地理解古代西南民族与区域历史和地方文化的关系,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丰富多样的历史进程。对"三大族系说"在内的近代以来中国学术史上习以为常的"外来说"叙事传统,包括各种"大迁徙""大传播""大叙事"等"典范历史"与"民族常识"的反思与再出发,有助于深化对中国历史发展基本逻辑的认识,推动学术创新与进步。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种影响深远而广泛的传播媒介和艺术门类,电影的发展在相当程度上揭示了女性在现实社会中所遭受的性别歧视与粗暴对待。本文通过对一系列女性题材电影的综合分析,试图解析在与"男性"电影文本相对立的女性叙事中,曾被主流电影模式普遍"英雄化"、"神圣化"的动作设计与暴力场面是如何完成性别与内涵上的深刻转换的,并探讨此种叙事方式的文化意义与负面效果。  相似文献   

16.
清代以来马来亚华人社群的地缘会馆,会供奉原乡信仰的神祇,祈求神明保佑,为乡民提供精神寄托。当中普遍受欢迎的就是对"义神"关帝的信仰崇拜。现存两家吉隆坡历史最悠久的会馆,以客家人为主的吉隆坡惠州会馆与和以广府人为主的广肇会馆,每年的关帝诞都会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两所会馆对关帝信仰的坚持,既表示了对中华民族"仁义忠孝"精神的推崇,也是对中华原乡信仰和文化故国的一种怀念。两所会馆关帝诞仪式内容大同小异,但也呈现出一些不同的祭祀礼仪,这些相异的内容,源自各自方言族群的文化特色,体现出民间信仰与各方言群认同的紧密关系。  相似文献   

17.
老字号传承与创新的问题可以重新表述为一个更具人类学味道的命题,即文化遗产的资源转化,特别是非物质的文化资源如何成为文化资本而不是标本。这种转化在集中反映中国文化独特知识体系的中医药领域尤为重要。潘高寿的调查材料揭示了传统医药工业化何以可能,以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逻辑。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资源的三种可能包括:"科学化""去地域化""现代化"。遗产资源与现代社会需要有机地衔接,寻找到两者之间的各种转化方式,有助于我们对更广泛意义上的文化资源转化问题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8.
现代摆手舞是一种被发明的传统,是为了新近的目的在传统摆手舞的基础上建构而成。近年来,现代摆手舞被各土家族地区以重建土家文化为由相继引入,并得到广泛传承。从文化内涵而言,现代摆手舞与传统摆手舞已经有本质的区别。这种被发明的传统只是在形式上继承了传统,而失去了其文化内核。土家摆手文化的重建应该以"祖先崇拜"为核心,通过修复摆手堂、整理祭祀仪式、倡导传统摆手舞、挖掘摆手歌等构建四位一体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19.
正在南京江宁区西善桥街道姚南石刻公园,有一块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先生题写的"南京先生纪念碑"。6月上旬,在"南京先生"纪念碑落成仪式上,来自台湾连江县(马袓)北竿乡的乡亲们,在纪念碑前举行了祭祀活动。这是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因"南京先生"结缘;这是一条艰难的"寻亲"之路,因相识更加相知;这是一次两岸乡亲的互动交流,因共同的文化传承而连接得更加紧密……  相似文献   

20.
正2016年第二次全国政府网站抽查情况显示,大部分政府网站逐渐告别"僵尸""睡眠"等问题,总体抽查合格率达85%,高于第一季度的81.5%。其中,今年以来共关停6718家政府网站,县级以下占93%。政府网站抽查合格率上升的背后,6000多家不合格网站的关停无疑起了重要作用。按照有关部门负责人的说法,没有人力、财力保障的政府网站,要坚决予以关停。的确,由于缺乏人力物力后盾,一些政府网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