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在我国廉政历史上,宋武帝刘裕是南北朝时期的著名改革家。刘裕厘革弊政,打击世家豪族腐朽势力。他不仅建立了刘宋王朝,而且为南朝的"元嘉之治"奠定了基础,使南朝出现了政治廉明、社会经济得到发展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2.
西汉时期,巴蜀地区的经济得到空前发展,尤其是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蜀地,不仅农业发达,更成为当时全国重要的手工业中心。同时巴蜀两地经济发展呈现不平衡的态势,蜀地的经济水平高于巴地。巴蜀地区的开发,很大程度上得利于秦汉王朝对这一地区的治理以及中原人口的迁入。北方人口的大量迁入,促进了西南地方经济的迅速发展;同时还对大大推动了西南地区的封建化进程。本文即就巴蜀经济发展的原因做浅要分析。  相似文献   

3.
富饶的巴蜀地区孕育了伟大的民族和灿烂的文化。从起源和历史发展的角度总结巴蜀文化的独特之处,并考察其对唐代诗歌的影响。风景秀丽、地势险固、兼容并包是巴蜀地区文化的主要特点,也是吸引大量文人入蜀的原因所在;在巴蜀文化中生活的诗人,创作有大量优美的山水田园诗,但外地入蜀诗人难掩思乡之情,诗风多悲愁,由于蜀地道、佛两教兴盛,诗人对此也多有描写和阐发。  相似文献   

4.
谢胜男 《人民论坛》2013,(14):252-253
墨洛温王朝是西欧封建制度发展形成时期,是西欧社会发生巨大变革时期。作为中世纪西欧社会的"三大等级"之一,教士阶层也随着时代潮流而发生改变。文章通过分析墨洛温王朝的经济、政治与宗教变化来探明教士阶层的社会结构特点,其社会构成变化反映出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与基督教会世俗化程度的加深。  相似文献   

5.
我国社会中间阶层的发展是当代社会转型的必然结果,是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重要特征.我国社会中间阶层既具有一般社会中间阶层的历史共性,更具有中国独特的发展逻辑,并在经济地位、政治行为、文化品格、阶层意识等方面体现出区别于其他社会阶层的发展特征,从而与其他社会阶级阶层区别开来,在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构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段渝 《贵州民族研究》2006,26(5):146-150
先秦巴蜀地区各族,除巴、蜀两族外,主要为百濮和氐羌两大民族系统。巴蜀地区的百濮,多为商周时代即已在当地定居的族群,也有春秋时代从江汉地区迁徙而来的濮人支系,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四川西南和四川东部。巴蜀地区的氐羌民族系统至少在夏商时代就已出现,主要分布在川西高原。  相似文献   

7.
大一统王朝发展到一定程度,都会遇到一个义利两难的困境.道义和利益之间似乎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而且鸿沟越来越宽,直到王朝崩溃,让位于混乱或新王朝.这也是让历代统治者和思想者都感到棘手的现实难题.《盐铁论》中论辩双方围绕着盐铁官营是否合理展开的一系列论战,反映了西汉王朝中期遇到的义利两难的社会困境是无法真正有效解决的.在缺少健康有效的外在约束力量的政治环境中,要长期地靠统治阶层自己去约束自身的利益膨胀,也是办不到的.  相似文献   

8.
杜洁  薄文泽 《人民论坛》2013,(10):20-23,256
作为泰国社会制度的核心部分,庇护制在泰国家族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始终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泰国家族制度的发展演变史就是一部以大家族为核心群的庇护制关系发展史,即以大家族为庇护者或庇护者集团的关系演变史。在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泰国家族制度生成多元化的庇护关系体系并呈现出多样性的庇护关系特征。包括泰国在内的当代东南亚家族制度具有四个方面特征,即庇护势力扩大化、政治家族“王朝化”、家族势力政商合一化和外府家族权势本土化。  相似文献   

9.
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上,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是华夏文明史,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巨大财富.巴蜀文化便是这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巴蜀文化与荆楚文化、良渚文化等地域文化一样同生于中华民族的母体,又各显示其自身特色.正是这些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谱写出色彩斑斓的华夏文明不朽篇章.古巴蜀曾是一个有趣而难解的司芬克司之谜.当大地还是一片洪荒的时候,巴蜀先民已在高峻的青藏高原与低缓的长江中下游平原之间点燃了人类文明的火炬,创造了绚烂的巴蜀文化.当蜀人在川西建立蜀国时,巴人已在川东建立了巴国.  相似文献   

10.
吐蕃王朝占领西域塔里木盆地周缘地区后,以绿洲城邦为主要特征的自然地理条件及与之相应的当地社会生活方式,对驻扎吐蕃势力的社会控制方式产生了一定影响。藏汉典籍及西域、敦煌出土古藏文文献对吐蕃在西域的统治多有反映,从中可以看出,吐蕃在西域的军事建制是以吐蕃王朝建立之初的"三勇部"及军事部落联盟制度为基础,在军事扩张过程中逐步军事区域化、集团化的结果;吐蕃的基层军事建制,在一定程度上吸纳了西域绿洲地区传统意义上的以交通线路与城邦保障为主的管理模式,实现其对区域内部的军事控制;吐蕃在西域地方的既得利益由贵族势力进行均分,这符合统治阶层在社会控制中的心理机制;而通过对西域地方土著政权的利用,辅助了其对扩张区的社会控制。  相似文献   

11.
士族地主,也称世族地主,是地主阶级中世代做官的一个阶层。地主阶级中不世代做官的阶层,被称为庶族地主。士族地主阶层,基本是东汉时期形成的。到魏晋时期,其势力发展到顶峰,完全垄断了政权,因而形成了士族门阀制度。到南北朝时  相似文献   

12.
巴蜀饮食文化有着独特的、专属的地域特色,也与旅游业的发展密切相关。通过阐述巴蜀饮食文化内涵、充分把握巴蜀饮食文化精神与价值取向,分析巴蜀饮食文化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中存在体制机制保障不足、产业化发展水平不高、品牌效应缺乏、创新性人才匮乏等问题,提出巴蜀饮食文化的文旅融合应从深化巴蜀饮食文化旅游的管理体制改革,挖掘文化内涵提高产业化水平,提高品牌影响力以及加强人才培养、提升竞争软实力四个方面予以完善,从而满足当前旅游市场发展,最终实现经济和文化的双重发展价值,谋求巴蜀饮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3.
当代西欧国家的新中间阶层,是知识分子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重要阶层.任何对当代西欧政治的全面和深入的分析,都不能缺少对新中间阶层政治文化和政治行为及其政治影响的科学分析.  相似文献   

14.
虽然香港政党产生、发展的历史只有约30年时间,但发展迅速,政党主体结构已比较完善,基本适应社会主要阶层利益表达的需要。由于香港社会存在的政治、阶层和官民三大分野,受制于香港社会分化的现状,政党的社会整合能力比较低。因在参选动力及选举热情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香港工商资产阶层、中产阶层和草根阶层等主要社会阶层政治参与极不均衡,劳工等草根阶层是参与选举的主力军,导致香港政党的政治动员主要集中于基层。  相似文献   

15.
阶级与阶层是研究社会结构与政治发展动力问题的核心概念。阶级分析旨在对社会总体结构和宏观层次进行探讨,阶层分析专注于对社会结构的中观层次的研究。阶层分析与阶级分析从理论上看都是为了解决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从实践上看都是为制订合理的社会政策提供知识保障。中国社会结构正经历着一场巨大的变化,全面、深刻地理解这种变化,必须综合运用阶层分析和阶级分析。综合阶层分析与阶级分析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整合社会力量,维护社会稳定与推动政治发展。  相似文献   

16.
杜文玉 《人民论坛》2020,(9):142-144
唐代乡族势力对地方政治影响很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乡村社会的管理;二是对地方官员进行监察与制约,甚至干预地方官员的升迁与去留。从而实现了唐代国家与地方基层社会的有效沟通与互动。  相似文献   

17.
网络无政府主义是一种以网络空间为基础生成、发展和传播的社会思潮,它抵制政府对网络的监管和治理,并日益向现实政治领域渗透。网络无政府主义由全球化浪潮推动,迅速在世界范围内虏获信众,其表现形式包括黑客、快闪族、网络暴民以及无政府主义运动的网络化组织等。从发生学视角来看,互联网技术结构的非中心性,传统无政府主义的当代复归,后现代主义文化的激进驱动,网络政治的迅猛发展,以及草根阶层社会心理中反抗情绪的爆发,都促成了网络无政府主义的生成。  相似文献   

18.
为更好地开发、利用、治理江河 ,抗御水旱灾害 ,四川、重庆水利部门 ,编纂的《巴蜀江河词典》,今已出版。四川、重庆位于万里长江上游 ,有大、小河流 1 40 0多条 ,历史上对众多的江河 ,虽有记载 ,因受当时科学技术和社会条件的限制 ,极其简略不全 ,谬误亦多。在实施西部大开发中 ,为适应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迫切希望有一部系统、全面、周详的记述江河情况的专著 ,填补这一空白。《巴蜀江河词典》对长江上游各水系的河流 ,从地域、历史、经济、文化等方面作了介绍 ,如江河基本概况 ,水文特征数据 ,航运历史现状 ,水能开发利用 ,矿产鱼类资源…  相似文献   

19.
先秦文士是中国历史中的一个特定的阶层。在特定的历史文化时空中,先秦文士通过政治社会化形成了独特的政治人格,这对其政治行为、政治品质、政治思想、政治价值乃至对整个社会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分析先秦文士的政治人格,阐释在传统政治文化环境中文士与社会的关系及其对当代的影响,会对当今人文知识分子人格构建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20.
政党是代表某一阶级、阶层或集团的利益,并在为之而斗争中起领导核心作用的政治组织,是社会经济和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纵观中国近现代先后产生的300多个政党在几十年的发展和纷争中,兴衰荣辱,成败消长,都毫无例外地取决于各自所代表的阶级在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地位,在中国革命中所起到的作用。这是政党阶级属性的本质反映,是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