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法治建设驶上“快车道”。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到“建设法治中国”,从法治“新十六字方针”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执政党力行法治的思路清晰可见。10月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勾画出未来法治中国的新蓝图..在法律体系已经建成、法治设施逐渐完备的基础上,四中全会意味着中国进入一个新的“法治时刻”。如何经由形式法治实现实质法治?如何发挥法治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主导作用?如何从法律大国转变为法治强国?中国又一次站在了法治转型的历史新起点。  相似文献   

2.
“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争论的实质是对“人”的认识,即关于“人”是“自然人”还是“社会人”、是着眼于“人际利益”还是“人态利益”、是否照顾到“代际利益”、是否承认“自然价值”、是立足于“整体利益”还是“局部利益”、是从“眼前利益”出发还是从“长远利益”出发等问题的争论。  相似文献   

3.
<正>中共十八大以来,国家法治建设驶上"快车道"。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到"建设法治中国",从法治"新十六字方针"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执政党力行法治的思路清晰可见。今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勾画出未来法治中国的新蓝图。在法律体系已经建成、法治设施逐渐完备  相似文献   

4.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学界围绕人类中心主义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对于马克思是不是人类中心主义者也存在分歧。从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观三个角度来看马克思的自然观,马克思不是单纯的人类中心主义者,而是对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批判和继承,直到今天依然是指导人类实践活动的合理的自然观。  相似文献   

5.
元晋秋  ;赖慧婷 《传承》2010,(21):32-33
人们对于生态问题和人类中心主义之间的诸多困惑,源于人类中心主义没有被明确。人类中心主义不同于人类尺度。人类中心主义包含双重趋向,对于人类中心主义的否定在于其对物的尺度的完全抛弃和人的自然属性方向的趋近,对于人类中心主义的肯定在于其对人的尺度的彰显和人的社会属性方向的趋近。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文化圈理论入手 ,具体分析了幕府锁国时代由旧的华夷秩序观到“日本中心主义”的变迁、原因 ,以及这种变迁对形成日本海外扩张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3月5日,国际狮子会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办了一年一度的“联合国国际狮子日”活动。600多名狮子会成员出席会议,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到会发言。 国际狮子会会长卡吉特·荷布南南德在发言中高度评价了狮子会与中国合作开展的“视觉第一中国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在毛泽东时期的生态思想经历了一个由"极端人类中心主义"过渡至"生态人类中心主义"的心路。作为"极端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映,毛泽东在"大跃进"前后的生态意识是"向自然开战"──人作为绝对主体而征服自然、造福自身──的思想。它具体表现为:在本体论意义上,单向度的"人多力量大"之发展生产力的构思;在认识论意义上,单向度的"积极平衡"之发展经济的思路;在价值论意义上,单向度的人类利益视角之"改天换地"精神。这种生态意识指导下的实践对新中国造成了严重的生态问题。这促使毛泽东经过实践检验而扬弃"极端人类中心主义",改择马克思的"生态人类中心主义"。这具体反映在毛泽东的思维上:在本体论意义上,中国应该确立人口规模与"生产的自然条件"相协调的生产力发展模式;在认识论意义上,认知与实践要做到"人的尺度"与"物的尺度"的统一;在价值观意义上,改造自然的活动应做到人的价值与自然价值的双赢。毛泽东时期的生态文明思想作为新中国生态文明思想的源头,为以后的生态文明思想发展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前提。  相似文献   

9.
"审判中心主义"诉讼制度的确立,必然会对侦查工作产生重大且深远的影响。公安侦查部门必须适应"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新常态的挑战,转变观念,理解、接受、掌握"审判中心主义"思想,摈弃侦破工作中存在的旧习,积极适应"审判中心主义"的各种设计,并在其指导下努力实现侦查能力的实质性提升,最终确立以"打赢诉讼"为目标的全新侦查价值。同时,通过法院、法官对审判权的行使塑造侦查品质,构建侦查文明。  相似文献   

10.
<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这一诉讼指导思想的确立,要求公安侦查部门摈弃以前刑事侦查工作中存在的各种积习,充分认识到适应"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新常态的时间紧迫性和改革的艰巨性,刚性应对"审判中心主义"的各种设计,并在其指导下提升侦查工作的质量水  相似文献   

11.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中心主义“红色”批判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湘萍 《前沿》2011,(5):189-191
在马克思的人与自然关系辩证法的指导下,后期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重返人类中心主义立场,提出生态中心主义的"红色"批判理论。这一理论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生态批判理论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不仅拓展了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视阈,也为我国"两型"社会的建设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2.
常新 《长白学刊》2013,(4):138-142
由于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致使当代文化出现了由"读文时代"向"读图时代"的转向,图像的生产、传播和接受成为文化领域的普遍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使传统的文化叙事方式及表现方式发生了剧变,传统文本意义的确定性和神圣性遭到了颠覆,文本的意义变得愈来愈多元;在和市场机制"联姻"的过程中,视觉文化在有意和无意中产生了文化霸权的因素,同质化的倾向使得大众成为无意的被动者;在意识形态领域,前现代性意识形态问题的范式被改变,它以隐喻的方式暗含在文化中,阶级对立变成了在消费过程中的身份认同;消费一再地被视觉刺激所激活,这使得"读图时代"具有明显的后现代特征。  相似文献   

13.
"排除合理怀疑"的证明标准发源于英美,2012年我国《刑事诉讼法》修订时予以吸收,作为"证据确实、充分"的补充,具有突破性的意义。"排除合理怀疑"的概念一直存在着争议,如何解释并在司法实践中运用这一证明标准,是证据法学的一个重大理论课题。为保障"排除合理怀疑"的有效运用,在实践中需要建立配套制度和诉讼规则。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中心主义与国家中心主义是经典意义上的国家现代化主导范式,二者分别侧重社会和国家作为主导性力量来推动整体性现代化进程,并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构成了现代主流发达国家的历史演进主脉络。在以中国为代表的后发赶超型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前两种范式的解释力遇到了挑战。一种以政党为中心主导的,先由体制外产生的政党通过构建民族主义价值体系、规范体系与期望体系,实现新式权力结构革新,进而助推国家现代化的政党中心主义新范式逐步登场,并彰显了极具潜力的理论和道路力量。  相似文献   

15.
16.
早在1986年,上海学者李新华于《当代青年研究》发表题为《关于代际理论的手记之一:“代”的时代》一文。应当说,“代”的时代——这一命题,对于16年后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结果,具有相当的预见性。跨入21世纪,无论是从代际理论的角度看,还是从现实层面的变化看,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确实已进入一种文化人类学意义上的“代”的时代,为我们认识与把握当下中国的青少年及其与社会文化发展的内在关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野和天地。当代中国进入“代”的时代的根本标志是:社会人口中诞生了一群不同以往的全新的一代人。他们与其前辈相比,…  相似文献   

17.
中残联“视觉第一中国行动”工作会后,重庆市积极贯彻会议精神,目前,残联、卫生部门密切配合,当地政府、人民群众大力支持,该项工作正顺利进行,并已初见成效。 为落实全国“视觉第一中国行动”工作,市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召开了由各区(市)县残工委主任、残联理事长、卫生局局长、市残工委全  相似文献   

18.
“视觉第一中国行动”医疗队,在水城、望谟、镇宁、铜仁和思南5个手术点,辛勤工作一个多月,为乌蒙山区、武陵山区和瑶山、麻山地区28个县1104例白内障盲人施行了复明手术,效果显著。这次行动,不仅使广大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促进了我省防盲治盲及基层卫生工作  相似文献   

19.
温华 《理论月刊》2008,(3):121-124
本文在阐明当代视觉文化与大众审美意识的概念、特征的基础上,探讨分析了视觉文化时代的艺术的教育功用与"娱乐功用"两者之间的关系,认为艺术的娱乐功用是以教育功用为前提的,娱乐的观看快感满足了人们低层次的最基本的心理需求,而人们的价值需要是会沿着一定的层级需要上升的.人们已经逐渐地在追求审美对象的审美价值,以求获得极大的审美愉悦,由初始的耳目愉悦逐渐走向精神愉悦,反映了受众对优秀的艺术作品的审美需要,同时优秀的艺术作品也反映了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解读能力与审视能力.本文还对图像艺术的审美价值、审美关系与审美创造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20.
去年11月18日,是江苏省泗洪县陈集镇11岁白内障患者史雅青最难忘的日子。这一天,她那11年来一直看不清东西的左眼终于见到了光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