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统社会中,族群认同主要体现为本族与邻近族群互动过程中排斥与接纳的边界建构结果;而在现代背景下,传统的控制日益变得薄弱,日常生活不但受到来自地方性的影响,同时受到全球性浪潮影响。国家民族识别对族群的重构、交通和通讯设施的改善,都使族群面临着多样性的生活方式的选择,族群意识和族群认同也体现出新的特征,以帕西傣作为研究对象来对这些新的特征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  相似文献   

2.
族群研究的重点是族群边界问题,族群边界的作用在于组织、沟通、结构和规范人们之间的互动。族群认同在于自识和他识,只要人们在互动中保持族群认同,就会确立其成员的标准和标志其族群边界的方式,因此,族群边界是由族群认同生成和维持的。族群是具有文化差异的社会组织,而不是文化承载和区分的单位,共享文化是长期社会进程的结果。多族群的相互依赖取决于族群间的互补性,其文化不同是族群间长期差别造成的结果。族群研究的一般方法是把理论与实证相结合,探究族群认同与族群边界保持,而不是研究个别族群的内部构成和历史。  相似文献   

3.
何明智 《前沿》2011,(18):141-143
国家认同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对自己的归属国的认知,以及对这个国家的构成的评价和情感。生活在左江流域的壮族人民长期以来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心向祖国,是族群集体国家认同的范例。布傣的国家认同意识从汉代开始建立。布傣族群在国家认同、文化认同方面受到国家的影响力虽然有限,但在面临着国家前途或出于维护国家尊严等重大问题的抉择时,布傣族群仍有自己的标准。  相似文献   

4.
族群性的陷阱与族群冲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剑峰 《思想战线》2004,30(4):55-63
族群冲突是社会和政治冲突的延伸 ,冲突双方往往以“族群”来定义自我和相互定义。族群认同构成不仅包括客观特征 ,还包括主观情感与信仰 ,这些主观因素有助于凝聚特征 ,甚至创造或构建特征。冲突不会由于群体的差别而自然发生 ,而是由附着于这些差异本身的特殊意义所致。  相似文献   

5.
元朝将其治下的民众按照归顺先后、地域方位、文化特征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四个类别,在任官、科举、刑罚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别对待。学界一般称之为"四等人制"。事实上,元代四大族群之间更多的是内外之别、亲疏之别,而非严格意义上的等级之别。这种"族群内外制"的成立,既是蒙古人"圈层式"结构的延伸以及对辽、金制度的继承,同时与儒家文化中以"五服"制度为核心的天下观念精神相通,是人类各地域族群以自我为中心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的体现和实践。  相似文献   

6.
考古人类学的族属研究注重考古学文化问题,其关健在于理解考古资料和文献记载中人群集团的历史真实。应用"族群边界"的族群认同理论中的"情境族群"和"根基小族群"概念分析河套阴山地区北方民族遗存的族属问题,关注族群的构建过程,可以建立某种识别判断"根基小族群"性质遗存的操作模式。  相似文献   

7.
大都市人是由来自全国各地、世界各地的新老移民构成的.不同时期移民及其后裔有其独特的文化和族群特征.然而,在以大都市名称命名的大都市人(如上海人)与其他地方的人群相对应的情况下,其本质已经作为一个整体,具备了区域性族群意识,并通过文化表述出来.大都市人的族群性或族群意识是通过想象的共同体来实现的,从本质上看是一种建构模式的产物.大都市人族群意识的形成,伴之以族群边界的维持,构成当代大都市人族群意识文化图景.  相似文献   

8.
蒙元帝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游牧族群主导下的全国性封建王朝。这一体验使统治阶层产生了强大的族群优越感,从而采取了一系列族群畛域政策来巩固统治。对此,国内外学者多基于族群畛域的"不进步成分"加以批判,较少触及之中的族群关系结构。事实上,蒙元帝国的族群政策有着复杂深刻的历史文化土壤,是对蒙元际多族群现实的客观描述。我们可以从族群矛盾的历史演绎变化中洞窥并建构族群关系的模型,从而为现实问题研究提供参照与导引。  相似文献   

9.
徐新建 《思想战线》2006,32(4):10-19
"族群研究"是近来学界普遍关注的话题.然而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并非仅体现于学界论说之中,而已深入到作为一个社会主要知识生产来源的高等学府.也就是说,其已开始由社会的舆论与政策层面渗透到影响新生代观念根基的教育领域.反过来看,教育领域的族群研究又必将对前者产生深远影响.以哈佛大学的具体情况为例,可以管窥"族群研究"在美国高等学府的兴起和特征.  相似文献   

10.
族群与社会文化互动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族群划分以族群认同为基础 ,族群认同又以其共同的历史记忆和语言、宗教信仰及习俗文化等因素为基础 ;族群边界的扩延与缩小 ,取决于族群文化张力大小所导致的族群关系的变动。换言之 ,族群、社会与文化实际上构成的是一种动态发展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1.
《台声》2016,(13)
正赛德克族群是台湾少数民族16个族群之一,主要居住在今南投县东北部与花莲县北部、南部。在近代的族群分类上被归为泰雅人的分支,经过多年的"正名运动",终在2008年4月23日成为台湾少数民族族群一支。早在清朝文献中即可见到该族群的记载,日据时期的人类学家虽然发现赛德克人与泰雅人在语系上的差异,但两者同样有纹面、出草等文化,故仍将其归类在后者。同时,赛德克人与太鲁阁人亦有共同的起源与文化,却在居住地域的  相似文献   

12.
族群文化的移植:"旅游者凝视"视角下的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球化和地方性的互动进程中,穿梭于不同族群之间的"旅游者凝视"无处不在且影响深远.在旅游者凝视作用下,民俗村中的族群文化被彻底符号化与商品化."旅游者凝视"作为一种隐形力量,支配着特殊旅游场域的建构,改变了族群文化的存续原则,割裂了民族演员的族群认同,生产着有别于原生态文化的各种"奇风异俗",造成族群文化的移植.民族演员面临着对自身不断重新界定并形成新的族群认同.民俗村内文化的移植对族群原生地的民族文化传承也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李甫春 《当代广西》2004,(10):14-15
据民族学、人类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在中国华南、西南和东南亚连接地带的各个国家,广泛分布着一个具有共同历史文化渊源关系的庞大族群。这个庞大族群包括:中国的壮、布依、傣、侗、水、仫佬、毛南、黎等8个民族;越南的岱、依、泰、热依、(氵阝历)、布依、佬等7个民族;老挝的老龙族和  相似文献   

14.
明清两朝出于政治、军事之考虑,在贵州先后多次实施大规模屯政,留戍军士,设置屯堡,守卫边防,以纾民力,形成屯堡与当地"夷寨"同处共生的地域格局.时因背景特殊,屯堡设置大多兼具防范"夷族"叛乱之功能,故在屯堡族群与"夷寨"族群之间人为筑起了一道隔离藩篱,阻隔着彼此的交往与联系.在隔离的历史环境下,族群内部产生了文化认同的基础和动力,并促成各自内生起顽强守护生存边界的强烈意识.在历史有限的互动中,融而未合,保持了鲜明的文化个性,折射出适时"隔离"有利于族群文化个性保存、延续和发展的史实.  相似文献   

15.
云南省博物馆中存放着两幅傣族织锦,中间为毛主席像,正上方为3颗五角星,左右两边分别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字样,下面为"毛主席万岁,保卫世界和平,中国边区民族".较旧的一幅制作于1954年,表达了边疆傣族人民对党中央、毛主席,对中国共产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热爱感激之情;新的一幅出自芒市芒核村的傣族群...  相似文献   

16.
现代化与我国小族群的生存及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小族群"概念进行了诠释,指出了小族群在保护我国文化多样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性,分析了现代化背景下小族群因其自身特点及外部环境而导致在生存及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并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作者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新加坡实现经济腾飞,成为亚洲"四小龙"之首,得益于新加坡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新加坡虽然地理空间狭小,但是移民人口众多,族群结构庞杂,宗教信仰多元,极易产生身份认同危机,导致社会割裂、族群对立。新加坡人民行动党以青年族群为关注焦点,采取健全基层社会组织,促进青年族群融合;体验不同族群文化习俗,引导青年族群融合;强化法律执行手段,营造青年族群融合氛围,从而为塑造多元族群、宗教、文化和谐共处的新加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越南难民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了特殊群体,但在历史、政治和利益因素的影响下,越南难民一直徘徊在难民身份认同、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之间,其诉求得不到实现、身份得不到认可,使他们至今难以融入当地社会。以云南河口县岔河难民村为研究对象,分析越南难民的跨国流动经历及其身份认同的建构,并从难民身份认同、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三个层面来剖析其身份认同的多重性与困惑性。越南难民只有在淡忘其想象的难民身份,消除有意识筑建的"无形的"族群边界,在国家政策引导下才能更顺利地融入当地社会,消除身份认同的困惑。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成立以来,惠东畲族经历了向周边社会发展而发生日益普遍、快速、深刻汉化尤其是客家化的历史过程。畲族族群性维持与地方融入的矛盾逐渐展开,促使畲、客边界较清晰维持与模糊化发展并存。这说明散居地方的绝对弱势族群汉化并非简单的晕墨式推进,而是族群性与汉化相交织的错综复杂过程。如何基于社会发展与地方融入保持畲族族群性,是值得继续探究的命题。  相似文献   

20.
应超  田敏 《理论月刊》2008,(3):89-92
九江市回族以其回族绝对人口少、分布相当分散的特点,成为一个研究散杂居回族的研究个案.笔者通过对其族群认同和族群关系的现状,特点及原因分析,阐述了其不同于西北"典型回族"的不同特点,并且希望通过对九江市回族的族群发展现状的反思和发展趋势的展望,引起更多人对城市散杂居回族发展的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