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吉登斯把我们当今生活的社会称之为“后传统社会”。在他看来,在这样一个传统与现代并存、全球化的、高风险的并且是高度反思性的社会里,存在着道德评判标准的不确定性、道德权威的丧失等道德困境,经验的封存、信任的缺失是其产生的重要原因。为此,吉登斯认为应该通过从传统中挖掘资源、积极福利、对话民主、亲密关系的建立等来寻找跨越后传统...  相似文献   

2.
犯罪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病态社会现象,自从犯罪现象产生以来,人们便不停的同犯罪行为作斗争。孔子作为伟大中华民族的儒家文化代表,在几千年前便提出了预防犯罪思想。本文便在对孔子儒文化中的预防犯罪思想分析的基础之上,对我国当前的预防犯罪体系的完善提出自己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3.
科学发展观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意蕴:其坚持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观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基本立场;其强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使重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成为其题中应有之义;其张扬的以人为本的发展深刻诠释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价值归宿。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道德意蕴,对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倪波 《工会博览》2011,(12):40-40
加强道德建设始终与社会进步息息相关,因而社会主义道德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是积极和进步的道德,对当前的改革、稳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曾钊  李文晋 《法制博览》2013,(9):317-318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修养理论,更多的是从个体方面阐述道德及修养的作用。道德修养有利于人性人格的完善,与社会生活、人生幸福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重视个人道德修养的文化精神,于今天的公民道德建设仍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孙书杰 《法制博览》2013,(10):69-70
法律与道德都是人类社会特定经济关系的产物,法律属于社会制度的范畴,道德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两者都是调控社会关系和人们行为的重要机制。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强制实施的行为规范,道德是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传统习惯和思想教育调整行为的规范。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渗透、互相支持、互相转化、相辅相成。法律与道德的有机结合、协同发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7.
加强领导干部道德建设,是以德治国的重要内容.这既具有历史文化的继承性,也具有现实的紧迫性."三个代表”思想为新时期加强领导干部道德建设提供了根本指针.  相似文献   

8.
高职院校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如何,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袁成败:而传统道德中有丰富的养料,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我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不可或缺的资源,应该"古为今用".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弘扬优秀的传统道德,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9.
次道德     
常侠 《法制博览》2008,(18):8-8
现在有人提出“次道德”这个概念。 何为次道德,比如医院宰人,人们把宰人狠的叫不道德,把宰人轻的叫次道德;小偷偷了人的包,把包里的钱捏干净,把证件归还,小偷就成了次道德者。官场不以德能勤绩提拔干部,而是买官卖官、行贿受贿,一个官收了人家的钱为人家办事,就是“讲道德”,收了人家的钱不给人家办事就是不道德。这些实际上是现代人对道德标准和要求低价处理,暴露的是不道德的现象和行为更严峻了。  相似文献   

10.
侯艳敏 《工会博览》2009,(3):110-111
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在社会道德文明建设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一些学者认为仅仅依靠道德的力量不能起到规范人们行为的作用,必须要通过道德法律化来强化道德的作用,达到规范人们行为的目的。这一观点引起了学界广泛的讨论,也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本文就将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式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范一琪 《法制博览》2013,(11):85-86,84
近年来,就不作为犯罪而言,究竟道德因素能否成为对行为人非难的理由逐渐变为了刑法理论界探讨的热点问题。"不作为"是一个与"作为"相对的概念,一个人因为没有做一件事情而获罪,本就是一种刑法上的特例,故而行为人必须本身就具有某些法律所规定的作为义务,只有违反了这些特定的义务才有可能犯罪。而在刑法所规定的这些义务中并不包括道德方面的义务,因此关于是否应将道德纳入到法律体系的问题,一直处于争论不断的状态之中。众所周知,刑法的谦抑性决定了其为维护社会安宁的最后一道防线,故而在我们生活中所发生的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只能归由道德来进行调整,否则刑法就太过于暴虐。因此,我们不能以道德原因指控行为人的不作为而对其进行非难。  相似文献   

12.
实现社会整合是现代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执政党的基本功能和重要历史使命。在我国的民族地区,复杂的族群认同、落后的社会经济、多样的文化传统与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冲击交互影响,社会整合任务尤为艰巨。在执政党引领社会整合的各种途径中,执政道德机制与其他整合机制相互配合,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长效作用。加强民族地区的执政道德建设,应当以社会整合亟待解决的现实任务为中心,促使执政党的组织个人在权力运行、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各方面努力践行党的执政道德。  相似文献   

1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与之相适应的道德基础。而和谐社会道德基础的核心是诚信友爱。要加强诚信友爱道德建设,需要大力宣传、倡导诚信友爱的道德品质以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深入挖掘中华民族关于诚信友爱、明廉知耻的优秀传统文化为现实服务,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道德三项建设,并从法律、经济、社会管理等方面抓好诚信友爱道德建设的配套工程。  相似文献   

14.
法律与道德关系探讨贯穿于法哲学全局,也是法学界诸多专家学者一直探讨的重要命题。法律与道德是调整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本文试从法律与道德的概念、区别、联系来探讨二者辩证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国际政治中的道德因素是随着国际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其内涵也是随着国际社会的发展而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当前,道德因素在国际政治中的影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它对规范国家问的交往关系和维系国际社会的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未成年人的心理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外在环境的变化往往影响着该群体心理发育的方向。所以,在社会发展 的过程中,必须强调未成年人智育与德育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会在未成年人道德教育中的主导功能。这 既是预防犯罪的需要,也是培育新一代道德健康群体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冯树梁教授的专著《中外预防犯罪比较研究》是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预防犯罪的实践经验和开展理论探索的重要著作,全书特点明显,颇具新意,为中国乃至世界预防犯罪的实践提供了可贵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的文明史上,法律与道德的相互关系及主辅地位一直都是思想家的争论焦点。本文立足于各派思想代表人物的观点,以此为依据探讨传统文化中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及其演进过程,以图为现今社会的"依法治国"提供历史内涵和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9.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利己、自爱"、"同情、公正"、"仁慈、良心"、"正义、规则"等理念对于转型期中国社会的和谐发展、中国劳动关系的和谐构建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在《道德情操论》第六版中新增加了专门讨论"政治家和法官该有什么样的品质"的一卷内容,斯密由不遗余力鼓吹"看不见的手"、宣称自由放任主义,转向自由市场怀疑论者,并求助于政治精英摆脱自由市场道德困境,足见斯密基于"道德情操论"而使其"经济人"、"道德人"、"制度人"的假设逐步统一。  相似文献   

20.
枫桥学派是长期以来对“枫桥经验”进行多次实地考察、调研,以不同的视角阐述了预防犯罪、维护治安的理论观点,逐渐形成了与众不同的一个预防犯罪学的学派。“枫桥经验”经过45年的实践,不断创新发展,已形成了中国特色预防犯罪的“枫桥模式”,作为研究“枫桥经验”创新发展的枫桥学派,在继续解放思想的前提下,其发展前景十分乐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