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残疾人》2008,(4):60-61
石哥:各位聊友,本期的话题是"我的休闲生活"。世界是多元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一个人生活在世上,总有自己的业余爱好。也就是今天说的"休闲"或生活情趣,用我们北京人的话来说就是"找乐儿"。在这里说一说自己的生活情趣,本身就是一乐儿。大家请啦。  相似文献   

2.
物质与精神是哲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一个人的生活,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物质生活:另一个方面是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对每一个人来说.无疑都是需要的,但是一个人只有物质生活没有精神生活是不行的.而有了充实的精神生活,就算物质生活差些.就算困难大些,也能忍受和克服。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生活结构的快速调整和变化,休闲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用于休闲的时间也成为时间安排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分两种,一种是积极的休闲,一种是消极的休闲。我把那种主动、有一定目的性、生活意义较大的称作为“积极的休闲”,而把那种被动、漫无目的、生活意义相对较小的称作为“被动的休闲”,或称“消极的休闲”。  相似文献   

4.
论休闲和休闲业的战略管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 休闲经济的大趋势休闲是 2 1世纪的大趋势。休闲正在逐步影响着经济政策和产业结构。经济社会出现了新的产业———休闲产业。笼统地讲 ,休闲产业是指与人的休闲生活、休闲行为、休闲需求 (物质的与精神的 )密切相关的产业领域 ,特别是以旅游业、娱乐业、服务业为龙头形成的经济形态和产业系统 ,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的支柱产业。休闲产业一般涉及到国家公园、博物馆、体育(运动项目、设施、设备、维修等 )、影视、交通、旅行社、导游、纪念品、餐饮业、社区服务以及由此连带的产业群。休闲产业不仅包括物质产品的生产 ,而且也为人…  相似文献   

5.
精神生活是人的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推动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近代西方形而上学将人的精神生活理解为脱离现实生活的抽象思维活动,从而使精神生活变成了抽象的逻辑思辨。马克思认为精神生活是在人的物质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精神生活对人的物质生产生活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不仅为我们理解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帮助,而且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6.
马惠娣女士是中国最早关注休闲并专门从事休闲研究的学者之一。1995年5月。国家开始实行每周五天工作制。7月,在于光远先生的倡导下。北京六合休闲文化研究策划中心成立。马惠娣即是其中一员。这一中心的主要成绩被认为是确立了一门新学科.推出了一个人。“一门新学科“是休闲。而“一个人“指的就是马惠娣。随着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马惠娣的休闲研究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机构、  相似文献   

7.
《精神文明导刊》2009,(9):30-31
近日,中国各大网站上热议一项“国民休闲纲要”。前不久的“两会”上,不少提出类似动议的代表、委员认为,改革开放三十年后,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升,但业余生活还比较贫乏,国家出台这项鼓励休闲的政策旨在提升国民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中国民众对此似乎也很感兴趣,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题客调查网,对全国31个省、区、市10117人进行的调查显示,90.7%的人对其表示关注,其中46.8%的人“非常关注”。然而细看这项政策,虽然名称从最初的《国民旅游休闲计划》中去掉了“旅游”二字,  相似文献   

8.
在茶楼,手捧一杯龙井,全身沉浸在温和馨香的氛围中;在展馆,欣赏一幅山水画,细细品味名家名作的精华所在;在近郊的鱼塘边,把持一根细竿,静待湖面水波颤动的瞬间;……在诗画江南浙江,在“世界上最美丽华贵的天城”杭州,休闲正在改变着每个人的生活,使天堂的日子始终保持着新鲜和润泽。休闲的生活很悠远,《诗经》中,先民就吟出了“民亦劳止,汔可小康”。休闲的生活很雅致,从《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到清代的闲适小品等文化经典,无一不是“休闲”传承的演绎。休闲的生活其实又很平常,看一场电影,踢一场球,读一本书,无论是静…  相似文献   

9.
<正>著名作家林语堂先生曾说过:“休闲生活并不是富有者和成功者独享的权力,而是一种宽怀心理的产物……这种心情由一种达观的意识产生。”在不少人的印象中,休闲不仅需要时间还需要金钱。由于历史的原因,休闲被抹上了一层贵族化的色彩。其实,休闲并不只是有钱人才能享受的。休闲的定义什么是休闲?通俗的解读,休闲就是人们对闲暇时间的利用方式。按照休闲时间的长短,专家将“闲”分成三类:  相似文献   

10.
李秀江 《小康》2008,(1):45-45
休闲时代,不是吃喝玩乐的时代,而是人的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休闲与居民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休闲产业不是一个独立的产业,它是一个产业群或产业链,最终会辐射到全部产业的各个领域。"12月28日,广东阳江闸坡碧涛园总经理周辉对《小康》记者说,休闲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不能孤立地研究。  相似文献   

11.
庄恩岳 《今日浙江》2012,(16):61-61
生活的好坏,主要的决定因素不是物质(物质只是基础),而是一个人的心情。心情好,生活也好。心情恶劣,生活也差。假如心灵很痛苦的话,就算物质生活再富裕,也不意味着生活质量的提高。譬如说,房子是死的,人是活的..房子因为人而生动,而有生气、许多时候心灵的力量是巨大的,可以彻底改变我们的生活特别是生活的温饱解决了之后.决定生活优劣的便是心境的好坏、让快乐常存,生活质量才能够保持得高一些  相似文献   

12.
罗春潮 《人民论坛》2010,(5):174-175
休闲生活应该做到进取与通达合一,要有积极的态度,又要适可而止,有所为有所不为。做到物质与精神结合,既有物质的需要,更有精神的追求;做到权利与义务统一,满足自身的需要又不损害他人的需要;不以牺牲后人的发展条件、机会为代价,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3.
马惠娣女士是中国最早关注休闲并专门从事休闲研究的学者之一。 1995年5月,国家开始实行每周五天工作制,7月。在于光远先生的倡导下,北京六合休闲文化研究策划中心成立,马惠娣即是其中一员。这一中心的主要成绩被认为是确立了一门新学科,推出了一个人。“一门新学科”是休闲,而“一个人”指的就是马惠娣。随着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马惠娣的休闲研究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机构、团体以及媒体的重视。纷纷邀请她主持课题项目和撰写文章。“国家休闲产业与社会条件支持系统课题组”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她的休闲研究还引起…  相似文献   

14.
蔡家成 《小康》2013,(1):77
提及休闲,在改革开放前,中国人基本没有休闲度假。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变,不再仅仅围绕工作这一个中心转动。这要归功于中国持续三十年的高增长使得人们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服务产品、精神产品不断丰富。建国初期北京处处可见工厂。然而,休闲时代必然引起城市的变动。目前大多数地区高污染高能耗的工厂都在外迁。未来城市变革的方向主要是调整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15.
廖小琴 《前沿》2005,4(6):157-160
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调。社会和谐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的和谐发展。人的精神生活的和谐发展既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其推动力量。在当代中国,促进人的精神生活的和谐发展符合社会和谐发展的要求与目的。促进人的精神生活的和谐发展,需要在消除各种不和谐因素的过程中实现。关键是要从根本上确立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平衡发展的价值取向,重要路径是承认和高扬先进文化建设的内在价值。  相似文献   

16.
休闲是人的生命活动的组成部分,是衡量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自由时间的增多是社会发展的成果,和谐社会的内容包括劳闲平衡和社会发展成果为广大人民共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大力发展生产力让更多的人拥有休闲、加强休闲基础设施建设、重视和加强休闲教育、培育人们正确的劳动观和健康的休闲观.  相似文献   

17.
葛洪泽 《小康》2013,(1):75
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强调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而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离不开发展我国的休闲产业和建设休闲城市。我因此提出,文明休闲、创造休闲、廉洁休闲三个概念。文明休闲,就是合乎文明的健康生活方式。我们要通过健康的休闲生活方式不断提升文明的层次。创造休闲,就是体现创造的健康生活方式。我们要通过健康的休闲生活方式不断进行文化和科学的创新。  相似文献   

18.
庞大庆  尹俊杰 《前沿》2012,(4):136-137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也有大幅度提高,休闲体育作为一种物质文化得到蓬勃发展。这为地方休闲体育的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环境与机遇。本文探索了廊坊市休闲体育产业的总体现状、发展机遇以及发展的对策,制订了一个完整的廊坊市休闲体育产业政策体系,进一步为廊坊市休闲体育产业化的发展提供政策依据与支持。  相似文献   

19.
反腐败首先是一场政治斗争,同时也是一场文化斗争。在反腐败斗争中,要重视文化意识。引导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培养高尚情趣,加强文化修养,升华自己的人格,正确处理好工作与休闲、劳动与享乐、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让廉洁成为一种潮流、一种习惯、一种  相似文献   

20.
现代文明的冲突导致了人的物质追求和心灵之间的内在冲突,进而使人的生活世界产生分裂,使人丧失存在的价值感和意义感.作为生活智慧的哲学,以其对人的生活的沉思和坚守,为现代人摆脱困境提供了生存之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