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权利意识是法治社会中人们行动的内驱力,对其予以辨正至关重要。网络“挂人”现象蕴含着大学生等青年群体对待权利的态度和看法。其中,“挂人”大学生以自我利益为中心的权利认知,破坏了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之间的张力;大学生“挂人”表现出的过剩的行为自由,产出了将个人权利凌驾于他人权利之上、无视权利与权利之间的平衡需求等超限权利行使行为。本文认为,在将人的本质映射到权利场域后,个人权利只能依靠社会现实实现,而人与社会的关系则决定了行使权利必须遵循法治规则。因此,个人的社会关系以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辨正大学生权利意识的基质。  相似文献   

2.
刘大为 《探索与争鸣》2022,(8):138-145+179-180
在国家—社会的结构之下,国家观念是社会心态的核心呈现。中国人的国家观念大致经历了家天下时期的“孝亲忠君”、救亡图存时期的“祖国母亲”、集体化时期的“新中国”及个体化与数字化时代下“阿中哥哥”的变迁。通过历时分析,可以看到国家观念是个人与国家关系在不同时代结构性变迁的产物,其演变过程大致可归纳为“家天下—民族国家—国家主义—个体主义—多元主义”。近代中国社会的巨变虽有其独特文化特性,但仍是人类文明现代性进程的组成部分,有着文明进程的普遍规律。从国家观念演变看,其方向是走出“以家喻国”的家本位观念,逐渐在个人与国家之间建构起理性平和的道德期待与权利关系意识。  相似文献   

3.
近代中国学者对于国际法主体的探讨,始于对世界情势的全新认知,对中国国家地位的重新判定.一方面,这一认知意味着对中国人文传统中极富特色的“天下观”的颠覆,“万国同存”的意识是中国人理解“国际”、接纳国际法的观念前提.另一方面,这一反思也带来中国国家意识的唤醒,对中国国际定位的修正,恰好培植出系统研究国际法主体的土壤.国人融入所谓文明国家体系的努力反映至国际法学的研究中,便表现为对欧洲国际法学主体理论的系统接收,以及在敏锐地追随时代趋势的基础上为中国立足于国际社会所应有的地位与权益寻找积极支持.  相似文献   

4.
近代中国学者对于国际法主体的探讨,始于对世界情势的全新认知,对中国国家地位的重新判定.一方面,这一认知意味着对中国人文传统中极富特色的“天下观”的颠覆,“万国同存”的意识是中国人理解“国际”、接纳国际法的观念前提.另一方面,这一反思也带来中国国家意识的唤醒,对中国国际定位的修正,培植出系统研究国际法主体的土壤.国人融入所谓文明国家体系的努力反映至国际法学的研究中,便表现为对欧洲国际法学主体理论的系统接收,以及在敏锐地追随时代趋势的基础上为中国立足于国际社会所应有的地位与权益寻找积极支持.  相似文献   

5.
中国在根据本国国情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时重新加入到国际社会,这是中国努力认识自身发展需求和当代世界变化、主动调整国内行为和国际行为的结果。中国国际行为的逐步调整,首先表现在行为态度上:修正了“世界观”;中止了“革命者”形象的塑造;改变了弱国立场和态度;放下了历史包袱;形成了参与国际制度的意识。其次表现在行为方式上:由其重在服务于反敌转向重在服务于交友和合作;由根据敌、我、友等不同关系转向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来确定相应的行为方式;由只重视与本国利益直接相关的双边行为转向既重视双边行为又重视与本国和世界利益相关的多边行为;由在国际制度外消极地捍卫自己的国家利益转向在国际制度内积极地实现自己的国家利益;由依靠历史的、法理的根据和自身的力量争取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转向除自身据理据力之外同时借助国际社会的力量争取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中国国际行为的调整,预示着中国将形成既不同于美国、也不同于前苏联的而是同中国自身利益和责任相吻合的一种国际行为模式。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现代国家建设是一个民主政治不断完善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村民自治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制度安排。村民自治其实质是通过给予农民充足的自主发展空间。在增强农民对国家认同感与权力正当性的认同时。实现国家治理与农民自我发展的双重目标。但实际来看,村民自治在其实际运行中产生了明显的行政化倾向,使得村民自治更多地成为一种完成国家行政任务的载体,国家很难通过这种“行政化的村民自治”来构建一种新型文化网络关系,实现国家和村落社区的健康互动。基于这种现实,在国家政权建设的目标中检讨村民自治实践的历程,进而提供一些积极的实践方向就显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7.
吉海荣  孙丽华 《求索》2007,(4):91-93
本文运用“国家-社会”二元结构理论分析法,分析我国刑事政策面临的一些问题;指出目前我国犯罪防治之刑事政策应增加社会调控的力量,通过培育新型社会防治主体、推动监狱行刑社会化、扩大替代刑的适用、教育民众树立科学理性的罪刑观念,方能达致疏解社会冲突,均衡社会利益,构建和谐社会,有效控制犯罪,追求社会正义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国家权力的合法性是政治学的基本问题,甚至可以说是政治学的首要问题,是指国家权力被社会大众接受或认可的理由。众所周知,国家权力有三种形态。一是观念上的权力,即各种各样的权力观念。人的观念,对本人来说是主观的,但在别人看来却是客观的,因为不管别人承认与否,它都是一种客观存在。二是形式上的权力,即形式渊源。国家权力存在于社会制度之中,其来源、种类、分配、程序、功能取决于有关制度的规定,在现代主要是法律的规定。三是现实中的权力,即实在力量。社会利益的调整和社会秩序的建构,最终离不开国家权力的强制和保障。因此,国家权力的合法性也主要体现在观念、形式和现实这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现代国家构建与成长”可以作为人类告别中世纪以来政治发展之“主轴”加以演绎。而且这一进程必须同时以国家职能的范围和国家能力的强度为支点。进行双向的、多维的良性建构。仅就发展取向和未来图景而言.“强国家、大社会”将是现代国家构建之理想形态,它将在防止国家权力对社会权利的侵吞和扼制的同时促进国家能力的提升,最终实现国家所维护的普遍利益和社会所捍卫的特殊利益之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0.
2013年1月24日《南方日报》刊登安立志的文章,文中指出,判断一种社会行为是否“正能量”,关键看其是否顺应时代潮流,是否合乎人民利益,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符合这些要求的,不要说是赞美、歌颂、维护,就是批评、揭露、抵制,都可视为“正能量”。近期媒体使用“正能量”也似乎这样界定的,对现实的批评,虽未明确称为“负能量”,至少未被列入“正能量”。是否“正能量”是以现实为参照系的。然而,现实的未必就是合理的。如果只有赞美、歌颂、维护才是“正能量”,批评、揭露、抵制就是“负能量”,那就不可能有“改革开放”,不可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当时来说,改革开放不正是对“现实”存在的“文革”的政治错误进行拨乱反正的结果么?正是对现实存在的桎梏生产力的体制、价值、观念的批评与改革,才为我国进步与发展提供了“正能量”,而维护“现实”体制、价值、观念的“两个凡是”,恰恰构成了阻碍社会进步与发展的“负能量”。改革开放没有到站,社会进步没有终点。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当然需要“正能量”,但要防止“正能量”被异化。  相似文献   

11.
革开放以来,随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市场取向的日益加大.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最明显、最集中的表现是人们的物质利益意识不断增强。这既是广泛存在于各层次人们中的普遍现实,又是一种随着经济进步日益发展的必然趋势。毫无疑问,这~变化根源于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向经济倾斜。由于改革实际上是对权力和利益的重新调整、重新配置,利益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市场经济对人们思想观念发生的影响,正是通过这种利益关系的变化而实现的。历史已经证明:“同步富裕”的社会主义只能是“乌托帮”,它实际上得到的是“贫穷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2.
宫佩轩 《新东方》2008,(11):31-34
福利是“能给人带来幸福的因素,其中既包含物质的因素,也包含精神和心理的因素。”人类漫长的历史中,福利等同于救济、施舍的观念曾经长时间地占据着统治地位,现代福利国家其实是更加系统、全面的力行慈善、救济的观念。福利国家是一种国家形态,福利是这种国家形态的特性,是用来界定国家的,福利国家这种国家形态突出地强化了现代工业国家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3.
李琦  ;李淑梅 《求索》2007,(9):131-133
米德的自我理论尤其是关于“自我”、“语言”和“社会”的独特阐释对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构建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促进了其普遍语用学思想和生活世界理论的发展。哈贝马斯以米德的自我理论为基础,沿袭其以社会的交互行动考察自我问题的进路,在语言哲学的平台上对自我问题重新加以规定,走出了传统意识哲学的困境,拓展了对交往问题的研究,开辟了社会批判理论的新路向,以此实现了自我问题研究的主体间性哲学的转向。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无论是可持续发展还是解决当前世界范围的文化冲突,无论是强调价值理性的作用还是讲科教兴国,加强道德建设都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江泽民同志的“以德治国”思想,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对治国方式的新探索,是指导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治国方略,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新发展,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针对性。道德建设最贴近社会大从的一面就是做人处世的观念意识和行为意识。所以,笔者认为,“以德治国”先谈为人处世。中国文化中,人之所以成为万物之灵长,是因为其有道可遵,有德可循。孔子倡言…  相似文献   

15.
文化在塑造一个社会和国家的政治与经济行为上,起着关键作用。谚语云,“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文化是一个国家的心灵和大脑。文化淬炼时代精神,文化凝聚力量。一个民族,只有文化体现出比物质和资本更强大的力量,才能造就更大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  相似文献   

16.
人大代表是一个公权力职务,其职务具有公共性,执行代表职务就是“办国家的事儿”。所以,人大代表依法履职的一切开销就应当由国家财政拿钱。“社会赞助”必然影响到人大代表超脱地审视、表达和提升民意,从而动摇人大代表行使职权人民性这一根本保证属性。代表制度立法体现了控制人大代表与利益关联方私自政治交易的制度安排,北京市在立法中重申并进一步明确代表法的立法精神,很有现实针对性。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建构国家观的逻辑起点是基于社会现实与理性观念的冲突和创立唯物主义理论诉求。通过批判黑格尔的国家哲学观,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书中阐释了新国家观,提出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市民社会的政治国家在本质上是维护私有制的制度体系,应通过真正的革命来建立人民民主制度。马克思的新国家观对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深刻的启示:不仅要坚持人民主权、让人民参与国家治理,还要加强培育公民政治素养与品质,更要防止官僚政治利益特殊化与政治权力异化于人民。  相似文献   

18.
社会管理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今天的中国,社会变化日新月异,社会活力蓬勃进发,社会问题也是相伴而生、不断出现。只有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切实加强和改善社会管理,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国家才会有序、和谐,人民群众才能安居乐业;也只有在这样的环境里,全社会才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凝聚强大力量,实现更大进步。  相似文献   

19.
黄子纯 《创造》2021,29(4):54-59
在网络空间中,"泛娱乐化"思维入侵了新闻、教育、文学等各个领域,对正处于价值观塑造重要阶段的青年们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指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a为避免青年在娱乐中迷失自我进而形成不良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理性分析网络"泛娱乐化"背景下青年价值观现状与归因,立足现实提出可行性引导策略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20.
孙以万 《公安教育》2008,(12):34-35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民生,通俗地讲,就是人民的生计。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公安机关责无旁贷。当前,各级公安机关和广大公安民警,应进一步增强民生意识,从关注民生的“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以小见大,常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多办利民之事,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