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再忆荐福庵     
1996年4月18日(即农历三月初一日),佛教荐庵举行开光法会。从此这一中断四十余年佛事活动的佛教道场,又可“钟声传三千界内,佛法扬万亿国中”矣。年轻的上妙下贤法师及六位比丘尼常住于此,从事她们矢志不移的弘法事业,“愿将身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相似文献   

2.
民国时期太虚法师及其弟子法舫、白慧、达居等师徒两代人曾在东南亚和南亚地区从事佛教外交活动,这些活动大致可分为两大时期:一是抗战时期,主要目的是保障滇缅公路畅通,联络东南亚及南亚各国加入抗战事业;二是抗战胜利之后,主要任务更多地偏向于研究南传佛教、印度梵文佛教及南亚、东南亚的宗教和哲学等,试图以"人间佛教"理念沟通大小二乘佛学、汉传和南传、印度佛学,这构成了太虚"世界佛学运动"的一个重要部分。这两个任务是贯穿始终的,只是不同时期策略有所偏重。太虚僧团的这些努力对当今展开"一带一路"建设仍然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3.
日据时期的台湾佛教受到日本殖民者的控制,被迫接受“皇国一体”等日本佛教思想。光复以来,台湾佛教在大陆赴台僧侣的主导下,开启了“祖国化”的发展历程,其内容体现在恢复传统汉传佛教制度、建设人间佛教的种种努力上。“四大道场”兴起后,台湾人间佛教思潮又出现了与“中国化佛教”禅宗合流的现象。台湾佛教的“祖国化”发展历程延续至今,由此亦可见“台湾佛教主体性”一类说法的片面之处。  相似文献   

4.
人间佛教是20世纪佛教发展的主导思想。在当代中国大陆,赵朴初先生对人间佛教的理论和建设作出了独特贡献:在中国佛教发展的基本方针上,他主张“发扬人间佛教的优越性”;在佛教的社会本质上,他认为“佛教‘人间净土’的思想同社会主义不矛盾”;在佛教的文化本质上,他坚持“佛教是文化而不是迷信”。进而,促使佛教成为当今中国先进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佛教在中国近代的发展中,逐渐发生了转变,谭嗣同等将消极、避世、涅磐的佛教哲学阐释成彻底的主观唯心主义的,蔑视黑暗现实、奋不顾身、不计功利、“勇猛精进”和“大无畏”的富有战斗性的思想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团结了趋新之士大夫,摇撼了统治意识形态,鼓荡了仁人献身、志士奋笔的时代氛围,对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谭嗣同对佛教思想的阐释也是太虚大师“人间佛教”思想的一个来源。  相似文献   

6.
费伟平 《前沿》2013,(22):47-50
佛教复兴作为近代社会文化思潮的重要部分,对当时社会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虽然佛教复兴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受到东西文化交融和冲突所带来的结果.遭受科学的冲击之后,佛教如何做出回应并且继续生存发展,在当时社会成为了佛教界人士的共同课题.本文主要讨论科学在当时社会的现状、对佛教的冲击和佛教所做出的回应,通过这三部分的研究,能够较为清晰地认识到佛教复兴所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相似文献   

7.
卢家银 《前沿》2014,(3):75-77
与其他国家类似,佛教国家也主张对亵渎宗教的言论进行法律规制。在立法上,泰国、斯里兰卡和柬埔寨三国普遍禁止侮辱宗教领袖、扭曲宗教教义和嘲弄宗教习俗的言论;在司法上,这三个佛教国家均会对亵渎宗教的言论予以较轻的刑事制裁或一定程度的行政处罚。相关法律既能保护佛教免受亵渎,也能为其他宗教提供同等保护。出于对言论自由的保障,三个佛教国家对亵渎宗教言论日渐宽容,亵渎宗教类法律较少被动用,已呈现出一种轻罪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李英华 《新东方》2011,(3):30-34
“六祖革命”是指慧能对传统佛教观念及其修行方法所做的一系列变革、革新.它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使中国佛教表现出明显的入世性、儒学化与心性化特征.这标志着佛教中国化过程的基本完成.“佛教中国化”给予后人深刻的历史启示,即必须确立一种文化自觉精神、确立中华文明的自性,以“逢佛杀佛,逢祖杀祖”的无上智慧铲除、廓清...  相似文献   

9.
佛教的“圆”观念,在中国古代文论“圆”范畴的建构与形成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其作用的过程是这样的,首先是外来的印度佛教“圆”观与中国固有的“圆”观念相互融合,产生了中国化的佛教“圆”观念。然后是这一中国化了的佛教“圆”观念,又通过激活和强化中国人的“圆”观念的方式,以三种途径参与到中国古代文论“圆”范畴的建构中去。在经过文论家们的一番诗学化的改造和转化之后,佛教的“圆”范畴就转变为了审美的文论“圆”范畴了,“圆”也就因此而由一个普通的词,升华为一个文论的审美范畴了。  相似文献   

10.
论《金刚经》中的“无住”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建陵 《求索》2008,(3):115-116
佛教虽然是一种宗教,但是佛家思想却是最早提倡实证主义方法的东方哲学思想。“性空幻有”是大乘佛家理论的重要命题。以“空”为哲学基础的“无住”思想是《金刚经》的核心思想,有着很抽象的哲学含义,是研究佛家思想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本文拟就从“四相”、“六境”等方面来阐述其“无住”思想及其对现代生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从佛教理论的发展来看,不论是印度佛教还是中国佛教都非常重视对本体问题的论证。他们建立了一个“真如”本体,这“真如”本体在三论宗、华严宗那里主要表现为“理”;在天台宗、法相宗和禅宗那里则主要表现为“心识”或“心”。然而,用“理”概念,甚至是用“心”概念来说明“真如”概念,  相似文献   

12.
义理佛教是佛教传入中土后,必然要经过的发展阶段。佛教的传播经过汉魏之世依附于鬼神方术的阶段后,西晋以来,隋着佛典翻译事业的隆盛,探讨佛经义理成为风尚,如何理解教义,传播教义,成为摆在佛教徒面前的一大课题,佛教进入义理佛教阶段。义学高僧们先是用所谓“格义”法,后来又受玄学得意忘言派影响,主张不拘泥于文辞而直达意旨的解经方法,表现出玄佛合流的特征。这一切最终促使佛教哲学融入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河流,同时又使其彰显出独立的品性。  相似文献   

13.
浙江在新农村建设中,近来的“农家乐”经济开展的较有声色,我认为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方向和课题,上海也有类似的“新农村、新郊区”举措,应该可以互相学习、借鉴。前段时间,上海社科院组织学者针对美国纽约、德国慕尼黑、日本东京、英国伦敦和俄罗斯莫斯科五个国际都市,作了关于国外都市郊区农业的比较研究。研究表明,1990年代中后期开始,这些都市郊区的农民收入基本上达到了本国的平均水平。这里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非农业收入占到了70%以上;二是政府的“转移性支付”占到了农民收入的近三分之一。  相似文献   

14.
陈辽 《江苏政协》2010,(2):56-57
曾担任省宗教事务局领导职务达11年之久的袁普泉先生,在他的《灵山缘》(作家出版社,2006年)出版3年之后,又将《灵山缘》(续)作为《灵山缘》的第二辑出版。其中重点选收了三篇纪实文学和若干韵文。我研读了《记忆中的朴老》、《长空鸟迹忆茗山法师》、《我与无相法师的佛教情缘》这三篇纪实文学,认为它们是难得的为佛教界三位高人写真的出色之作。  相似文献   

15.
宫哲兵 《湖湘论坛》2001,14(1):85-86
慧远是东晋大和尚佛图澄的二传弟子、名僧道安的得意门生。佛图澄、道安死后,慧远与著名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一南一北,遥相呼应,成为当时中国佛教界的领袖。他们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发生过深远的影响。  一、慧远的般若——本无宗  佛教是一种外来宗教,它要在中国扎根,必须在很长一个时期依附于中国传统文化。佛教在东汉传入后首先依附于黄老之学,魏晋时代则依附于玄学。东晋时期,佛教内部因对般若思想理解不同而出现了所谓“六家七宗”的争论。“本无宗”的影响最大,其代表人物是道安和慧远。“心无宗”的影响也很大…  相似文献   

16.
1992年7月,87岁高龄的遍能法师经四川省宗教局、四川省佛教协会批准,在宽霖、隆莲、清定、惟贤等高僧大德的支持下,创办了四川佛学院并亲自担任院长。作为一代高僧和杰出的佛教教育家,遍能法师一生钟情佛学  相似文献   

17.
谭苑芳 《岭南学刊》2011,(4):115-120
从对广州市光孝寺、六榕寺和海幢寺僧众的抽样调查可见,广州地区存在的寺院社会定位不清晰、社会福利事业支出渠道相对匮乏、管理体制与社会需求不够适应等问题,是制约广州地区都市佛教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应以人间佛教的理念为指导,发挥都市寺院特色,改革都市寺院管理体制,以促进都市寺院与社会环境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8.
证严法师和慈济医院徐晓燕宝岛南北行之八这是一幢乳白色的5层大楼,我们一进大厅,立即被墙上巨幅马赛克镶嵌画所吸引:头顶光环的佛陀正在为一个病人看病,一旁的僧侣祈祷着。在这家位于台湾花莲县的佛教慈济医院里,还可处处见到这样一个标志:一朵大莲花,“载”一艘...  相似文献   

19.
在警察科学理论格局中,“警察”是个显赫的概念。许多警察科学理论的命题、原理、概念的演绎都无可回避地要求基于这个概念。但是,目前所见,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尽管这个概念频繁的使用,然而,多半忽视了对“警察”这个概念的涵义的精确研究。“警察”,作为警察学的基本概念确有必要进行科学地透视。一、警察的原义与定义“警察”一词,目前可查考的是“Police”、“Polizei”,其源于希腊语Politcia与拉丁语politia,其义是“都市统治的方法与都市行政”,后来传播于西方各国。使用时,  相似文献   

20.
波莎婉 《今日民族》2011,(10):41-47
对印度神往已久。那是因为信仰佛教的国家与民族都把印度这一佛教的发祥地想得如梦如幻。笔者怀揣着好奇与期待,飞行了两个半小时到达印度的加尔各答,开始了探访传说中的“西天佛地”的梦幻之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