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李健  曲长海 《学理论》2010,(14):126-127
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所遵循的传统经济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从战国时商鞅变法规定的奖励耕战,到汉武帝的打击商贾,都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重农抑商思想在当代中国仍然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本文从分析秦汉重农抑商思想的成因和表现入手,阐述了该传统思想对中国现代化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2.
相对于西方海洋地理环境而言,中国古代在特别宜农的地理条件下,社会分工和商业之不发达,是显而易见的。这其中固与历代王朝存心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有绝大关系,但是,重农抑商政策之产生和经久不衰,本身也有地理方面的原因。抑商政策之能通行数千年而不变,首先表明该社会对商业的依赖性本来就不大。相反,在欧洲那种不太适宜于农业却很有利于工商业、海运业的地理条件下,即使再强悍的政府也恐怕难以像中国那样,长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6,(9)
农业不仅是人民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更是国家的经济命脉,所以农业自古以来就倍受历代统治者所重视。随着对农业重视程度的加深,抑商作为重农政策的辅助形势出现。秦汉政权一直实行重农政策,而对商人与商业的政策则前后有所变化。  相似文献   

4.
中国历史上是重农抑商的国度,传统久远,未免积重难返,故前些年着意强调“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冲(?)自然经济的藩篱,迈进商品经济发展的轨道,自然正确;尽管比之近世发达诸国晚了几步,“亡羊补牢”,也还算适时.然而,片面强调“工”与“商”,隐患明显,有识者很快指出应加上“无农不稳,无粮则乱”,这就更正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7,(4)
中国向来有重农抑商、重文轻商的传统,从古到今,商人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一直是一个不雅的概念,文人的价值观和商人的价值观对立,是中国文化所特有的现象,但随着一些深受中华传统文明影响的知识分子跨入商界,儒商概念、儒商行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崇尚和尊敬。从历史上看,范蠡可为儒商第一人,本文仅以范蠡为例就儒商观念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6.
在长达几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重农抑商”是一条无形的绳索一直束缚着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新中国建立后的三十年内,按照苏联模式建立的计划经济体制,使得统购包销成为产品流通的固定法则,其结果是“工业报喜,商业报忧,财政虚收,产品积压.”这种生产  相似文献   

7.
民本思想自形成后便长期存在于古代中国社会.其原因主要是它披上德治主义的合法外衣、匹配重农抑商的合法政策以及与尊君构成失衡的一体两翼关系.民本思想长期存在的主要价值体现为直接价值和根本价值.前者在于它是社会秩序的润滑剂,后者在于它成了人文精神的表演场.它的长期存在还揭示了古代中国一直没有解决好的问题:周期性存在的民生问题、无法摆脱的农民造反和治乱循环之周期律、难以实现社会的持续性发展以及王朝体制存在诸多制约社会发展的弊端.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是近代爱国主义思想的一条主线刘宽民(一)近代中国的落伍,严格说起来是与清初开始实行闭关政策同步开始的。大清帝国以封建自然经济为基础,一向推行重农抑商、闭关自守政策。它妄自尊大,盲目排外,根本不了解外部世界,更不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何物,却死抱...  相似文献   

9.
汪文娇 《学理论》2012,(20):103-104
中华法系自诞生之日起便在古代世界诸法系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其中我国古代学者对刑法的重视和实施应用对这一位置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只可惜即使是在古代刑法典基本建构将近完善之时却只是见到了民法有限的发展。刑法的发达和民法的落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并一直贯穿了中国古代法律的发展始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统治阶级的需求;礼观念的影响和重农抑商政策的制约。  相似文献   

10.
一、国有制经济的发展及其管理制度的两重性研究世界范围国有经济的发展,首先值得注意的是,国有经济是一个古老的、普遍的历史范畴,它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都存在并得到发展。我国是发展官办生产、经营事业最早的国家,早在奴隶社会就存在国有制,土地属于奴隶制国家所有。西汉武帝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政府对重要的工矿事业实行垄断。清代晚期,则开创了官办现代工业企业之先河,这一时期的企业的性质则有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诸种类型。在西方国家,官办工业也可以追溯到相当…  相似文献   

11.
抑商政策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奉行的一种传统性经济政策。对抑商政策的评价,我国史学界尽管有各种不同的观点,但在以下两点上是基本一致的:第一,大家都不否认,抑商政策是造成我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原因之一;第二,大家一致认为,抑商政策在其提出、发展和形成的那个历史时代和历史环境中,具有“阶级的,同时又是历史的合法性与合理性”,“从封建农业经济是封  相似文献   

12.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这句耳熟能详、长幼皆知的话语。被两千年的文化演绎成教导人们重义轻利,甚至只讲义不讲利的古训。其实,孔子不是在论述义利关系,而是说道德高尚的人能深明大义,不谋私利;道德低下的人则只知个人私利,不明大义。孔子本不反时利,他强调以义取利,见利思义。但千百年来,封建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和道德生活与物质生活对立的文化,使得人们不敢言利。  相似文献   

13.
常州市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克服"强本弱末、重农轻商"的重生产、轻流通的小农经济思想,一九八四年开设了全市性的农副产品批发贸易中心.二年来,"中心"吞吐各类农副产品3.2亿斤,成交额  相似文献   

14.
邱连波 《民主》2005,(1):22-23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这句耳熟能详、长幼皆知的话语,被两千年的文化演绎成教导人们重义轻利,甚至只讲义不讲利的古训。其实,孔子不是在论述义利关系,而是说道德高尚的人能深明大义,不谋私利;道德低下的人则只知个人私利,不明大义。孔子本不反对利。他强调以义取利,见利思义。但千百年来,封建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和道德生活与物质生活对立的文化,使得人们不敢言利。  相似文献   

15.
目前,有些人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当作产生腐败的根源。这是一种误解。这种误解源于长期以来人们对市场经济的偏见。由于“左”的思想影响,人们习惯于把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制度联系在一起,甚至在两者之间划上等号。于是,当我们党和政府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有人就把腐败现象统统记在市场经济帐上;一提反腐败,有些人就认为是对发展市场经济的限制和“纠偏”。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相似文献   

16.
南社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以推翻封建统治为宗旨的革命文学团体,以诗文为革命的号角和武器,与顽固的封建专制及封建旧文化进行顽强的搏斗。柳亚子是南社的主要代表人物,南社的革命豪情和英勇斗争精神鼓舞培育了他,同时他也是南社革命精神始终不渝的坚持者和发扬者,是南社"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的重要人物。总之,柳亚子在南社中的作用是巨大的,可以说没有他的全心付出就没有南社当时的辉煌与成就。  相似文献   

17.
孟宪实 《各界》2010,(12):69-71
公元前399年,古希腊70岁的苏格拉底选择了死亡。又过了9年,在东方的中国,商鞅呱呱落地。52年之后,名震一时的商鞅被杀。苏格拉底,有很多机会选择生,但是他都放弃了,是他自己选择了自己的死。商鞅临死之前,采用了多种手段,希望挽留生命,但最终没有成功。面对死亡,苏格拉底是一个成功者,商鞅是一个失败者。  相似文献   

18.
有人说,改革者没有好下场。看看历史,此论似乎有理:吴起相楚,推行改革、楚悼王死,新法俱废,吴起被乱箭射死;商鞅辅秦孝公变法,孝公死,惠王继,商鞅遭车裂,灭全家;王安石应宋神宗之召变法,神宗死,哲宗继,司马光为相,新法全废。王安石退居江宁(今南京),饮恨而死…… 看看现实,好象也能找到佐证。最近就接连在报上看到两位改革者因诬告而受挫的事:湘潭市制革厂厂长、优秀企业家李绍梅,在厂里推行各项改革措施,把一个不起眼  相似文献   

19.
李异鸣 《各界》2010,(2):38-42
商鞅祖上是阔气过的,曾是卫国国君低级小老婆的后代,到了商鞅却变成没落户。他本姓公孙,后因当了秦国十年的丞相,被封于商地,故被史家称为商鞅,也叫商君。  相似文献   

20.
王帅 《理论探索》2015,(3):33-37
绵延千年的中国古代社会中,士农工商四民等级秩序构成了历代封建王朝的统治之基,其中位于四民等级之末的商人一直在大田谷作的小农经济和专制皇权的高压之间浮沉,饱受各类抑商政策与文化的压迫和歧视,境遇相当悲惨。然而在宋明之后,中国传统社会的商业开始了真正的勃兴,抑商观念开始松动。中国社会内在的渐变是传统社会后期商业大发展和商人地位显著提升的重要内在依据,而催生这种渐变的内在文化因素有三:其一是来源于传统文化中的富民、恤商思想得到了后世思想家们的深度阐发;其二是传统儒学逐渐向"治生"、"人伦日用"这些方向转型,最终实现了近代儒学对商业的包容;其三是商人阶层自身觉醒,有了自己的文化追求,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儒商"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