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生党员的教育是高校党建工作中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和高校扩招后学生人数的增多,大学生党员的教育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把客家优秀人文精神运用到大学生党员教育中,有利于创新党支部组织生活内容和形式,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党员教育的成效.  相似文献   

2.
李静 《传承》2010,(6):150-151
大学生党员的教育是高校党建工作中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和高校扩招后学生人数的增多,大学生党员的教育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把客家优秀人文精神运用到大学生党员教育中,有利于创新党支部组织生活内容和形式,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党员教育的成效。  相似文献   

3.
来宁  王金伟 《前沿》2013,(11):44-46
人文精神作为信仰重建的价值诉求,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全面发展,也关系着民族精神的塑造。近年来高校存在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现象,新形势下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十分紧迫和必要。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精神相同都强调对人的关注,并且都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成为向大学生传授人文精神的主要阵地。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现状以及人文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一致性,对如何有效地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出了几种实施方式。  相似文献   

4.
人文精神培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和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为了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抵御不良思想的侵扰。大学生对人文精神有着内在的需求,借助人文精神的培养,能够更加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5.
人文精神的养成决定了大学生未来人生境界的完善程度,也必然影响其今后的发展。本文通过对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成因的分析,阐述了历史教育在提升大学生人文精神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传统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面临着挑战,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状况不容乐观,导致部分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高校人文教育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贯彻现代教育理念,引入精神动力学说,精神动力的内涵是指精神因素对人从事的一切活动及社会发展产生的精神推动力量,本质是指导和推动人们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精神能动作用的集中表现,探讨人文教育与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关系,探索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方法与途径,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进而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7.
王延伟  廖桂芳 《前沿》2010,(6):163-166
探索科学的心理接受机制是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本文以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理论基础,提出了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理接受机制的基本原则、内容体系和评价理念。  相似文献   

8.
高等院校是人才的集散地 ,承担着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功能。大学生的质量直接影响社会的建设和发展进程。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较高 ,但也存在以下问题 :受市场经济和网络文化冲击 ,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倾向严重 ,难以正确确立道德判断标准 ;高等教育制度改革 ,造成学生心理差距较大。针对以上问题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应采取如下应对措施 :加强人文精神教育 ;建立网络教育阵地 ;开展心理咨询教育 ;创新思想道德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9.
挫折教育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大学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要充分发挥高校的主导作用,丰富挫折教育的内容,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接触社会来体验真正的社会生活;再就是要积极培育学生的主体意识,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三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正确的“三观”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客观的评价自己,能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境,建立大学生心理自助组织形成一种互帮互助的心理自助机制.要建立积极的心理预防机制,引导大学生要进行自我调适来消除挫折感,建立乐观积极的心态消除痛苦,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第三要切实发挥家庭的助导作用,家长最好的做法就是以身示范.身教胜于言传,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现实生活和工作,为孩子树立积极向上的榜样作用.最后要高度重视社会的导向作用,发挥榜样的典型作用,利用优秀人物的优秀事迹来教育大学生正确树立挫折观.政府逐步完善大学生就业政策,减轻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营造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努力为大学生传递正能量,采用网络平台来与大学生进行线上互动和线下交流的形式,使挫折教育的效果达到最大化.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各种思潮的不断涌现,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他们的恋爱、婚姻问题逐渐成为高校人才培养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针对女大学生这一相对特殊的群体,根据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运用调查问卷和分析综合方法,研究了她们的恋爱观和恋爱心理,主张维护女大学生的相应权益,并通过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共同作用,正确地引导女大学生的恋爱心理和行为向健康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