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收发短信已成为时下青年群体中一种较为流行的文化现象。文章从手机短信息的特点、性能等角度分析了收发短信息热的原因。文章认为,应该重视收发短信热这一青年文化现象,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高职学生不爱学英语是普遍现象,这与学生来源状况,英语基础现状和学习心理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而直接的原因主要包括教学环境、教师水平和考试评估方法等外部因素和学习动机、英语基础与学习方法等内部因素。要克服高职学生不爱学英语的现象,应从外部和内部因素着手。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存在严重的"手机吸费"现象,不少手机用户的账单中多出无线增值业务费。这是一些不法手机厂家、经营者和软件作者利用手机内置扣费代码或者扣费程序所造成的,并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同时,"手机吸费"暴露出目前我国的电信领域监管不严和相关法律措施不完善等弊端。分析我国存在的"手机吸费"现象,对"手机吸费"行为进行法律解析,提出应加强电信领域的法律规制,建立"冷静期"制度,加强电信市场监管,全面打击"手机吸费",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4.
采用分层取样法选取山东2所职业院校的800名学生为调查对象,用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PATS)、社会支持量表(SSRS)、接纳与行动问卷第二版(AAQ-Ⅱ)中文版、认知融合问卷(CFQ)中文版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发现,手机成瘾倾向、戒断性、突显性指标得分女生高于男生(t=2.153~3.134,P值均0.05),中职生手机成瘾倾向、戒断性、社交抚慰和心境改变得分均高于高职生(t=2.842~5.252,P值均0.01);社会支持各项指标与手机依赖各项指标呈负相关(r=-0.072~-0.208,P值均0.01),心理僵化、认知融合与手机依赖各项指标呈正相关(r=0.344~0.420,P值均0.01),认知解离与手机成瘾倾向偏相关显著(r=0.138,P0.01);心理僵化、认知融合、认知解离、客观支持对手机依赖具有直接预测作用,社会支持在手机依赖与心理灵活性之间起部分中介效用。手机依赖行为与心理灵活性、社会支持有着密切关系,提高心理灵活性和社会支持,能够有效的降低手机依赖行为。  相似文献   

5.
针对大学生对高校图书馆产生厌烦情绪,所表现出来的问题进行了深度的分析和讨论,重点大学就图书馆产生的这一现象对学生进行了心理辅导。  相似文献   

6.
手机对大学课堂教学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手机作为信息传播新媒介,在大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得到应用。很多学生经不住手机的诱惑,在课堂上打电话、发短信、上网和玩游戏等情形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高校课堂教学秩序和效果。学校通过引导学生尊重课堂、教师以身作则、规范校园手机使用、鼓励手机作为教辅工具和倡导"手机道德"等措施,杜绝手机对课堂教学秩序的干扰。  相似文献   

7.
学术要览     
"数字原生代"大学生的手机使用及手机依赖研究◎吴猛田丰诞生于数字时代伴随着信息通信技术成长的年轻人被称为"数字原生代",他们对手机使用的依赖引发了诸多争议,有人认为过度依赖手机就像药物依赖一样引发心理或行为障碍;也有人认为青年人使用手机是信息时代的特征,不会有较多的负面作用,反而可以利用手机来提高学习效率。数据分析显示,交流沟通和信息获取以及其他诸如性别、学校等级和家庭收入等因素不足以很好地解释大学生手机使用的行为和心理。手机依赖是信息社会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福州市中学生手机使用者进行个别深度访谈,可以将中学生的手机心理需求归纳为四个核心类别:信息、认知需求,放松、娱乐需求,个性、时尚需求以及沟通、归属、情感需求.手机心理需求问卷的调查结果显示:手机心理需求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效度,娱乐、放松需求和个性、时尚需求对手机依赖和功能损害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9.
高职高专学生的生理发育与心理发育的不均衡性,致使他们在恋爱过程中出现恋爱动机不纯洁、择偶标准单一化、网恋盛行、恋爱心理多困惑等现象,不能正确对待失恋和单恋,进而影响其身心发展。因此,高职学校应该准确把握学生的恋爱心理,以生理健康教育为基础,重点从心理健康方面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恋爱观,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及就业规划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以互联网、手机媒体等为代表的数字化新媒体的出现,对当代大学生在思维模式、语言特点、行为方式、心理意识等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同时也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与提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怀特海认为,大学教育的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为有智慧的运用知识的人,这与媒介素养的教育目标不谋而合。所以,研究怀特海的教育思想对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1.
使用手机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社会大环境以及手机媒体自身的特征、大学对德育的定位和手机媒体管理的局限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拇指下的德性”问题受到一定程度的冷落。为此,在德育工作中,一要注重德性伦理培育在大学生手机媒体运用中的导向性;二要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创新德育方式;三要建立制度规范,促进手机媒体长效管理;四要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培育良好的校园德育环境。  相似文献   

12.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手机犯罪也呈现出新的趋势。新型手机犯罪侦查应当着手设立手机犯罪监控系统,加强情报信息收集工作;注意侦查方式的转变,加强对证据的收集与利用;加强侦查协作与人员培训。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错失焦虑在女大学生基本心理需求满足与手机成瘾之间的中介作用以及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采用基本心理需求满足量表、错失焦虑量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对956名女大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发现:基本心理需求满足与错失焦虑、手机成瘾均呈负相关(r=-0.29,-0.44),基本心理需求满足与朋友支持、家...  相似文献   

14.
近年我国出现了诸多不良短信问题,如短信污染、短信欺诈、手机病毒等,严重侵害了手机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短信服务市场的状况令人堪忧。而造成短信服务市场失范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电信运营商没有忠实履行自己善良管理人的注意义务,没有为消费者提供安全的电信服务。要解决出现的不良短信问题和规制运营商的服务,应从电信业务经营者的行业自律、加强电信立法、实施有效监管、建立合理的诉讼程序等方面着手,以期使短信服务市场规范有序,真正维护手机消费者的权利。  相似文献   

15.
手机作为网络终端设备,具备了网络终端的一切基本特征。当我们把无线网络中的手机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进行考察时,就会发现,无线网络终端用户是最具有典型意义的弱势群体。文章分析了网络电信服务中消费者弱势地位加剧的原因,并对网络环境下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对策进行了有益的探究。  相似文献   

16.
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电信诈骗已成为社会公害之一,同时也成为司法机关打击的重点和难点。其中,利用手机的短信功能进行诈骗的现象时有发生,成为犯罪分子进行电信诈骗的最重要手段之一。手机短信诈骗犯罪行为的广泛存在,不仅严重侵害了公民的财产安全与利益,更破坏了正常的社会秩序与经济秩序。为了能有效地预防和惩处手机短信诈骗犯罪,应该完善立法,强化监管和打击力度,进行多方面的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7.
当计算机互联网作为"第四媒体"方兴未艾时,以手机上网为平台的"第五媒体"——手机互联网悄然兴起。手机网民中青少年群体占主体。文章从分析手机互联网对青少年产生的影响入手,提出应从互联网管理、宣传教育、网德培养等方面进行应对,减少或避免手机互联网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8.
手机信息的侦查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手机的普及,手机涉案情况越来越多。手机信息具有电子性、精确性、动态性和可储存性等特点。在侦查中,手机信息中具有定人、定时、定位、定关系、定现时状态等作用。并具有证据价值。手机信息的侦查应用可以通过检查手机机身、话单分析、技术控制等多种方法实施。此外,绑架人质案件、贩毒案件、雇佣杀人案件、侵财类案件中手机信息的侦查各有侧重,更是侦查此类案件的重要侦查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9.
"免息按揭预缴话费送手机"是近年来颇受广大消费者欢迎的一种新型的手机销售方式。就这种销售方式的创意来说,本应该能够达到消费者、手机经销商、通讯运营商及银行"多方共赢"的效果,但是由于运作过程中部分消费者的信用缺失,导致了大量的贷记卡因持卡人拖欠话费而透支。这种特殊的透支行为由于持卡人不具有非法占有银行资金的目的,且贷记卡在借款合同的履行中起到的只是支付工具的作用,只是持卡人对借款合同的一种违约行为,而不属于信用卡诈骗犯罪中"恶意透支"的范畴。  相似文献   

20.
电子政务环境下移动政务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移动电话、掌上电脑等移动设备的普及率增加,3G在中国的推广,移动政务已经成为未来电子政务的发展趋势。本文基于相关利益人分析,认为政府、运营商和公众存在博弈,具有一定直接和间接的相互作用和利益,实现公共价值最大化,获得产业利益。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分析了移动政务发展中的阻力,提出以点带面,以中心带动周边,建设无线信号发射设施;通过各种媒体加大移动政务宣传力度;增开服务;完善身份验证和相关法律法规;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和培训;增加人性化服务,控制成本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