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1 毫秒
1.
通过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了480名警察院校大学生,对其施测幸福感指数量表,以探索警察院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发展现状。结果表明:警察院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在是否独生子女、专业类型、年级、学历层次和父母婚姻关系等变量存在显著差异。独生子女的生活满意度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公安专业学生的幸福感水平要显著高于非公安专业学生;大二年级学生的幸福感水平显著高于大一的学生;专科学生的幸福感水平都要显著高于政法体制改革生;父母婚姻关系融洽的大学生的幸福感水平都要显著高于父母分居或离异的大学生。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社会支持对高职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采用总体幸福感问卷、社会支持问卷,对852位大学生进行施测。结果发现:大二年级高职学生较大一和大三两个年级的主观幸福感低,文科生的主观幸福感显著高于理科生;高职学生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相关显著,中高社会支持的学生主观幸福感显著高于低社会支持的学生;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客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对主观幸福感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社会支持对高职学生主观幸福感有重要影响,客观支持与支持利用度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以507名独立学院在校大学生为对象,采用学校适应量表、成就动机量表和主观幸福感量表,探究其学校适应、成就动机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结果表明:学校适应、成就动机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正相关,学校适应和追求成功存在年级差异;避免失败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负相关,不存在年级差异。学校适应对主观幸福感具有一定的正向预测作用,避免失败对主观幸福感发挥着一定的负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4.
运用应对方式问卷对845名五年制高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面对应激,五年制高职学生能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多地运用积极的应对方式进行反应;(2)五年制高职学生在应对方式上不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在求助应对方式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比男生更倾向于选择求助应对方式;(3)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自责因子上差异显著,非独生子女更多地采用自责的应对方式;(4)父母文化程度不同,学生的应对方式也会有所不同,父母文化程度越高,学生自责水平越低,越少选择退避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5.
运用应对方式问卷对845名五年制高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面对应激,五年制高职学生能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多地运用积极的应对方式进行反应;(2)五年制高职学生在应对方式上不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在求助应对方式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比男生更倾向于选择求助应对方式;(3)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自责因子上差异显著,非独生子女更多地采用自责的应对方式;(4)父母文化程度不同,学生的应对方式也会有所不同,父母文化程度越高,学生自责水平越低,越少选择退避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6.
为考察大学生情绪觉察的能力以及情绪觉察与人格的关系,本研究采用修订的情绪觉察等级量表(LEAS-C)和艾森克人格问卷对28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调查发现,女生情绪觉察的均分显著高于男生(p〈0.001);本科学历的大学生在情绪觉察3个维度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大专学历的大学生(p〈0.001);一年级学生的情绪觉察能力显著低于三年级学生的情绪觉察能力(p〈0.001);非独生子女的均分都要高于独生子女,而且在觉察自己这个维度达到了边缘显著的水平(p=0.05);觉察自己与神经质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p〈0.01),觉察总分与神经质也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p〈0.05)。  相似文献   

7.
通过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GWBS),调查一般本科院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现状。发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整体水平中等偏低,但男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总分显著高于女大学生;不同年级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没有显著差异,但在对健康的担心、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松弛与紧张三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没有显著差异,但农村大学生的精力显著高于城市大学生。  相似文献   

8.
通过采用心理弹性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对431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用spss15.0对数据进行处理,发现大学生的心理弹性在年级、性别、独生子女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在生源地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心理弹性及各因子(除乐观因子外)与领悟社会支持及各因子存在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初中生主观幸福感与同伴接纳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初中生主观幸福感和同伴接纳之间的关系,采用青少年生活满意度量表(MSLSS)、快乐感量表及同伴等级评定表对768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研究表明,(1)初中生的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程度以上,在生活满意度及消极情感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2)同伴接纳与生活满意度之间显著正相关,与消极情感之间显著负相关,与积极情感之间相关不显著;不同接纳水平的初中生主观幸福感各纬度得分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方法对222名大学生进行社会支持、心理幸福感问卷调查。结果○1大学生心理幸福感存在性别和专业差异。○2社会支持总分及各维度与心理幸福感总分及各维度大部分相关显著;○3社会支持对心理幸福感有预测作用。结论大学生的社会支持能影响心理幸福感。  相似文献   

11.
幸福是一种心理欲望得到满足的状态,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综合性心理指标。幸福指数是对人们通常所说的幸福感的量化,是人们根据一定价值标准对自身生活状态所作的满意度方面的评价。幸福感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诸如年龄、性别等自身因素,通货膨胀率、收入水平等经济因素及人文环境、体制环境等环境因素。本研究从收入水平、医疗条件和服务、安全感等14个方面构建了幸福感指标体系,采取随机抽样方式展开调查,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启示为:影响幸福感因素随着所处物质生活阶段不同而不同;当下非经济因素正成为提高居民幸福感关键。提高居民幸福感靠发展并正确引导人们对幸福的认知。本文同时建议,从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建设服务型政治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及构建和谐的安全环境多方面提升居民幸福感。  相似文献   

12.
高职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及其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这与西方个人主义思想影响、转型期社会环境和教育缺乏人文关怀有关。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树立社会责任意识;注重情感教育,培育健康人格;开展心理教育,确立责任感形成的心理导向机制;组织实施好实训课,在实践活动中增强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13.
消费现象中体现的城市归属感是考察贫困大学生适应现实生活、体验幸福感的重要方面。贫困大学生在城市消费物质层面对城市的认同度较高,而在城市消费群体层面对城市的认同度方面较弱。应从高校社会和个体角度提出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消费文化对正在成长中的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尤其是消费观和幸福观产生了影响。当代大学生更注重生活的需要和享受,消费观、节约观与老一辈不同。总体来看,当代大学生幸福观积极向上,绝大部分大学生对幸福、金钱和消费有比较正确的认识,并关注自己的主观幸福和精神生活,但在幸福价值观和幸福行为追求上有一定的知行背离。也有少部分同学认为财富、消费代表幸福,存在非理性消费现象。应加强对大学生进行适度消费和反对消费主义教育。  相似文献   

15.
幸福教育对提高警察生活品质,推进社会和谐,促进公安事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认知重塑警察幸福观,情绪行为引导改善警察的幸福感,文化感染提升警察幸福的心理品质,切实提高警察幸福感。通过各种形式的渗透和教育,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培养警察感悟幸福、珍惜幸福、享受幸福和传递幸福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以东南沿海少数民族大学生为例,分析了少数民族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和主要影响因素,并试从公共政策和赋权政策等视角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7.
“90后”大学生群体的思想特点有:“我”成为个体的中心词;家庭中呈现依赖与反依赖的矛盾特性;社会追求上无所适从的矛盾心理等。这是特定的教育背景、生活环境以及身心发展规律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的结果。在平等与互动中放大家庭的引导,在显性与隐性中渗透学校的教育,以内在与外在的方式催生社会自觉,应该成为对“90”后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社交恐惧的成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际交往是个人社会化的重要途径,是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也是人格完善的重要因素和自我发展的重要内容.大学生中常见的人际交往障碍是社交恐惧,形成社交恐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个性特征,遗传和不当认知,也有交往能力不足,缺少必要的交往技能和经验.克服社交恐惧可从调整认知结构,改善个性品质,加强社交锻炼,寻求心理咨询等方面来实现.  相似文献   

19.
当代大学生漠视生命价值的诱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生命的敬畏与对生命价值的珍视,是现代社会健康人格的一个重要标识。当前我国大学生漠视生命、无视生命价值的现象屡屡见诸各类媒体,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主体价值认知的偏差,终极价值信仰的迷失,社会环境形成的心理困境以及现行教育制度的错位,是当代大学生漠视生命价值的主要诱因。引导大学生认真思考生命的意义,积极寻求生命的内在价值,珍惜和尊重生命,促进其人格的健全和完善,对实现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