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父亲、母亲已经是六十多岁的人了,我们姐弟五人都各自奔忙,不在他们身边。去年的这个时候,母亲生病了,尽管她一直对这件事轻描淡写,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但我还是渐渐知道了事情的真相:母亲血压高时已经超过了200,曾长时间地不省人事,离死亡只有一线之隔了。大夫心里也没有一点把握,只能不停地输液降压,连动一下都不敢。我反复思量着母亲的病,料定母亲病前的日子心里一定想我们想得厉害,心神不宁,加上田里的农活,猪牛鸡鸭的牵累,母亲的精神和身体才招架不住,病倒了。事后,母亲安慰我说:“其实,我能想得开,只是那几天梦见你们都不大好,心里就…  相似文献   

2.
怀乡     
神.鬼.人:我的恐惧症 小时候,我是个孱弱多病的孩子。母亲生我时已届中年,又长一身病,想必是孕期的营养不足,我便先天地种下了孱弱之根。亲戚中流传着一句话:“这孩子老鸦都叉得去”,所谓“叉得去”,即衔得走的意思,形容其瘦小之极。总之,“这孩子难养”。  相似文献   

3.
母亲的眼泪     
陈文海 《中国保安》2006,(10):46-48
童年的记忆中,母亲是个极好强的人。她虽然不识字,但很识大体,是典型的贤妻良母。父亲一直缺少家庭的责任感,他那时是村里的会计,官不大,架子却不小。在家什么事不做,整天在外吃喝赌。是母亲一个人把家里家外料理得那么好。我小的时候,身体不太好。那时,村里的医疗水平很差,每次犯病,母亲总要背着我走上10几里路到乡里的医院去看病,父亲总以工作忙为借口,没有陪过我一次。记得有一年夏天,我发高烧并不停地呕吐,而不巧的是那天母亲也卧病在床。可是体弱的母亲硬是挣扎着起来背上我向医院赶去。一路上,母亲走得好艰难。在村口,我们遇见了喝得…  相似文献   

4.
父亲和母亲今年又承包了二亩棉花地,加上麦子地,一共是十多亩。我从心里替父母担忧,都五十多岁的人了,年岁不饶人哪。尤其是母亲,常年患有腰痛病,平时走路弯腰都疼得厉害,可她却和父亲一样每天披星戴月,起早贪黑,精心侍弄着被她视为命根子的庄稼地。辛苦的劳作,使她的病情更加严重,晚上睡觉翻身都很困难。听姥姥讲,母亲年轻时在生产队干活利索是出了名的,年年被生产队评为“生产标兵”,在地里干活趁大伙歇息时短短一袋烟的工夫,她已割了满满一大包袱青草,收工回家的路上,还边走边割,就这样母亲利用劳动间隙,每天割五六包…  相似文献   

5.
父亲是一个勤劳朴实的庄稼人。在那沉闷封闭的年代,生活门路不多,父亲只能在庄稼地里埋头苦干,母亲的身子又虚弱,连吃药的钱都没有,还得供我们上学,父亲只好翻山越岭挑柴到镇上去卖。记得那一次父亲又卖了柴连饭都没吃,就去给我送钱。只见他两眼熬得通红,面色枯萎憔悴,刚落去的  相似文献   

6.
如果要一个女人把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开列出清单的话,那么做新娘和做母亲一定被最先写上。特别是初做母亲的那一刻,任哪一个女人都不用想起,也从不会忘记。   那个令每一个母亲难忘的时刻也许是个老得不能再老的话题了,但它又是一个永远不会过时的话题。世界上的事情林林总总,哪一样能离得开这个主题呢?更何况那个时刻会使一个女人的生理、心理视觉骤然间变得敏锐、深刻,从而产生震撼良知的纯美。   按说结婚算得上人生最幸福的时刻了。一个女孩飞行的最高点是结婚——和心爱的人结婚。   那幸福纯粹极了。新郎荣光焕发,新娘…  相似文献   

7.
郝在今 《同舟共进》2009,(10):18-21
200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60周年。举国欢庆之日,我们不禁会问:谁是共和国的母亲?人都有母亲,国家怎能没有,要不怎说诞生60周年?  相似文献   

8.
《乡音》2006,(7)
母亲走了,走得那样匆忙,任凭儿女们再撕心裂肺地呼唤,再痛彻心扉地哭喊,也没有回应地离去了。 "做好人难,更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人。"母亲做到了,是用她对乡亲、对同事、对他人的满腔赤诚、宽厚胸襟写就了好人的一生。三年困难时期,母亲任村里(肃宁县玉皇庙村)的大队长,眼见乡亲们辛辛苦苦种一年庄稼,吃不饱饭,母亲第一个建议解散大食堂,实行生产队管理土地,乡邻互助度灾荒。母  相似文献   

9.
关月: 我和爱人是大学同学,刚开始谈恋爱时,我们双方家里都不同意,他母亲就他这么一个宝贝儿子,看他哪儿都比我强,认为我在各方面都配不上他,我第一次见到他母亲时,她脸色可难看了。我家里不同意的原因是觉得他比较幼稚和单纯,长得太英俊了,不可信赖。可是我们两个爱得很坚  相似文献   

10.
有一天.我终于对母亲把我的愧悔说了出来。我说:“那时候我实在不应该一个人吃鸡蛋,过后啥时候想起来都让人心里难受。”我想,母亲也许会对我解释一下让我吃鸡蛋的原由.不料母亲却说:”都是过去的事了.你这孩子,还提它干什么!”  相似文献   

11.
父母的爱     
记得小时侯母亲带我第一次爬山,去的前夜,我兴奋得一晚没睡觉。那山真高,爬了七八个小时才到顶,整个人都累瘫了,眼里哪里还有风景?不是说无限风光在险峰吗?但实在是累得太绝望了。这时,我撒谎说我脚崴了,母亲背起了我。为了撒谎真实些,我还假装呻吟,到了山脚下,母亲的背全湿了……一个初秋的早晨,同往日一样,父亲用自行车推着我,母亲肩挎我的书包去校之际,天突然下起雨来,一眨眼功夫淋湿了路面。我们三个人立刻卷起裤腿,披挂上阵。父亲的充气式雨披刚好严严地将我遮盖住,使我看不到东西,但听得如注似泻的雨声。我的脚逐渐浸没在雨水中,冷得…  相似文献   

12.
花开心田     
正母亲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从来不和邻居们争长论短。那年,我们家要盖新房子。当时五间大瓦房在村子里还是很惹眼的,邻居婶子是个嫉妒心极强的人。她嫉妒我们的日子过得和睦幸福,更嫉妒我们早他们一步盖上了新房子。新房上梁那天,我家请了很多人来帮忙。母亲兴冲冲地张罗饭菜,要好好款待来帮忙的乡邻。婶子主动过来帮着母亲操持饭菜,母亲很开心。可谁也没有料到,婶子在拌香肠的时候,把一瓶煤油当酱油倒进一大盆香肠里。当时香肠算是比较奢侈的好菜了,就这样毁了。  相似文献   

13.
勤俭难忘     
去年,单位给我分了三间房子,房子虽然是旧的,但比起我以前住的单间要强得多。欣喜之余,我和妻子商量,如今房子宽敞了,该把母亲从农构接到城里来享享清福了。回到老家,我与母亲说了此事。母亲说,我在农村住惯了,在城里怕不习惯。但在我的再三请求下,她终于答应进城住几天。进城后第二天早上,母亲说她夜里没睡好,我和妻子忙问她怎么啦,母亲说:“这里的路灯怎么一整夜都亮著,谁掏电费呀?”我笑着说:“您老人家就别操那份心了,不让你掏钱就行了呗。”母亲却说:“这得浪费多少电呀,村里人浇地电都不够用呢,咋城里人也不知道…  相似文献   

14.
初见郑陈光,给人的第一印象:这个男人自信,光彩得让人无法忽视,他的眼睛满含灿烂的笑意,又带着精灵般的翅膀,让身边的人都禁不住想同他一起飞翔……“文革”期间,当县委书记的父亲被打成“反革命”,母亲失去了教职而拉粪车,郑陈光挑起了家庭的重担。童年的磨难使郑陈光学会了在  相似文献   

15.
传统意义上讲,女人到了一定年龄了就得结婚嫁人,那才是明正言顺的归宿,阿春一直听母亲这样说,她也一直想按照母亲的意思做。然而结婚不足一个月,日子就过不下去了。她终于明白,不是什么样的婚姻都可作为女人的归宿……  相似文献   

16.
王广尧 《两岸关系》2001,(11):27-28
母亲姐妹三人,小姨排行老三,是全家的宝贝。两个姐姐都没有上过学,早早地帮大人干活理家,唯独小姨有上学的机会,而且一直读到高小毕业。这在当时青岛的农村,已是凤毛麟角了。有文化的人,结婚也晚,小姨二十多岁才出嫁。小姨夫是当时国民党军工厂的工头,为人侠义,爱好武术,刀枪棍棒样样拿得出手。当时,他们家的生活过得还算宽裕。  相似文献   

17.
大哥的坟选在了南山坡上,母亲说没得好死的人是不能入先辈的墓地,应该埋在乱坟岗的。 大哥死的时候41岁,天下着瓢泼大雨,我未能赶回参加他的葬礼。不参加也罢,否则我会一再回想那个令我揪心的场面。 我有两个哥哥。究竟是大哥好还是二哥好,我至今都说不上来,  相似文献   

18.
前一个时期,有几本书国内媒体炒得很凶,一本是葛优母亲写葛优和葛存壮的《都赶上了》,一本是王蒙夫人写王蒙的《我的先生王蒙》。其他还有,但都不及这两本书名气大,叫得响。后来就听到有了不同的声音,以为这些书是不应该写的,或者说,这些名人怂恿他们的家属写书夸耀自己,赚读者的钱,更是不应该的,至少是有失风度,给人留下一种浮躁和无聊的印象。  相似文献   

19.
偷偷听你     
新房装修完毕后,他把母亲从老家接了过来,新房是三室两厅的,宽大得很,足够让他和母亲住下。可与此同时,他又不得不比以往更加努力,更加拼命地工作,他得趁年  相似文献   

20.
感受母亲     
人有多早懂事,就有多早感受母亲。 我最早对母亲的感受大概也就只有五六岁吧,那时候我常常问姥姥:“我妈妈是不是后妈呀?” 记忆中的母亲很少有笑脸,说话声音不大,语调也很平和,但是却有威严,凡是母亲说过的话,我们孩子是一定要照办的,没有商量的余地。我和哥哥都以为,大人和孩子的关系就是这样,张三李四家也一定是这样。突然有一天,我们家来了一对母女,是我母亲的远房表弟媳妇,她女儿和我差不多年纪,但是她不仅不听她妈妈的话,而且每天都粘在她妈妈身上,她母亲不是拉着她就是背着她。我和哥哥都傻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