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这么一个人,少年时师从武岩法师、吴玉如先生研习书法;15岁起拜京剧须生大家奚啸伯为师;曾跟齐白石先生学画画;又师从北京大学金岳霖先生学哲学,受到冯友兰等先生指点。他用“少无大志,见异思迁”来形容自己……  相似文献   

2.
袁纯清同志于2010年5月正式担任中共山西省委书记,在袁书记主政山西的过程中,曾两次向国学大师姚奠中先生发出贺信. 第一封发于2010年7月,是祝贺姚先生获得中国书法"兰亭奖"的最高奖——终身成就奖,在信中他不仅深情地回忆了自己1993年6月作为团中央书记处分管学校工作的负责人出席姚先生书法展时的感受,论述了姚先生的国学修养与书法风格的关系,还特别指出姚先生作为著名的民主人士"为山西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第二封发于2010年12月26日,是祝贺姚奠中先生捐资百万元发起的"山西省姚奠中国学教育基金会"成立大会的召开.  相似文献   

3.
86岁高龄的欧阳中石,是著名文化学者、书法家、书法教育家。现任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文化研究所所长、全国政协委员。他学哲学出身,却成了我国书法高等教育的先行者;他是书法名家,同时也是京剧大师奚啸伯奚派的第一传人;他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大家,却常笑言自己“无家可归”。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书法"可称为传统文化的"缩影"。众所周知,书法是在中国产生的一门独特的艺术,也只是在"汉字文化圈"内发展、流传(当然,今天它的欣赏者已远远超过了这个圈子)。因为书法必须以汉字作为造型的依据来进行创作,离开了汉字,便谈不上书法。  相似文献   

5.
书苑画坛,他自谦不是大家,却与名师情同父子,尽得泰斗教诲指点;出身文化世家,他有广博的文化积淀,却坚持博以养专、志淳于一;从工从商,他五十年致心书法,专攻章草,笔耕不辍;本可独自挥墨,游历山河,他却谨记众师所望,转身儒商,做宏宝堂堂主,肩负起传播传统文化使命他,就是大家眼中的程茂全,京城著名的书法家淳一先生。  相似文献   

6.
陶永祥 《党的文献》2016,(6):118-124
毛泽东的书法生涯,经历了青少年时期的楷书学习、中年时期的行书拓展,自1949年前后,开始进入草书阶段。随后他临池不辍,其书法在经历了小草、大草的创作实践后,大约在1963年前后,进入到狂草的阶段,完成了其书法草书由"有法"到"无法"的升华。毛泽东的草书,是建立在长期书写实践基础上,进而对书法艺术主动追求的结果,是对书法传统进行"取法"与"破法"辩证扬弃的典范,开辟了"帖学"书法在20世纪新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是中国先进文化发展进程中的一面旗帜。特别是他的书法实践与成就,把中国书法艺术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成为现代书法史上的一座丰碑。尤其是毛泽东自创的“毛体”草书,可谓炉火纯青,步入了书法艺术的最高殿堂,被公认为是一位“无意书名而闻名”的书法大家。毛泽东的书法艺术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毛泽东的书法艺术经历了不断发展与成熟的过程。他的书法演变历程,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21年以前的青少年时代。这个时期毛泽东接受了国学传统教育,打下了严谨而深厚的书法基础。在求学时,他广泛研究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等人的…  相似文献   

8.
杨福栋  刘福臣 《奋斗》2005,(2):52-53
深秋时节,有机会拜见82岁高龄集诗词、书法、篆刻、装裱艺术于一身的李醒晨先生,清瘦高挺的身材,整齐的中山套装,健康、热情、率直,精神矍铄。走进他的书房,四壁挂满他创作、装裱的作品,深入交谈才知道,他所从事的专业是音乐和戏剧,建国初期他曾担任第一任哈尔滨杂技团团长、第一任哈尔滨木偶剧团团长,全市11个艺术院团其中有5个是他领导创办的。  相似文献   

9.
一次,启功先生逛琉璃厂,走进荣兴艺廊。一人指着挂在墙上的启功书法赝品问:启先生,这是您写的吗?启功先生看了看说:这比我写的好,我是跟他学的。  相似文献   

10.
现今社会,有人练书法,是当作茶余饭后的娱乐,玩玩以消遣;有人则当作爱好付诸行动孜孜以求;有人还把书法当作一项事业来投入。而对于吴善璋先生来说,书法艺术是他人生的  相似文献   

11.
梅宏 《党史文苑》2006,(7):F0003-F0003
饶振华,就职于江西省监狱局,著名书法家、本刊法律顾问。自幼秉承家学,八十年代初始师从陶博吾先生。饶君以独特的文化视角,从深藏的文化底蕴出发来观察、解读、吸纳和综合陶师的杰出成果,注重从精神上吸收其精华,形成了自己独特书法艺术风格,书法出古入新、遒劲浑厚、意趣生动,其作品和传略先后收入《中国书法家大辞典》、《中国当代青年书法家大辞典》、《中国当代艺术家名人录》等典藉,  相似文献   

12.
艾琳 《共产党人》2005,(23):47-49
早在1986年,宁夏刚刚成立硬笔书法研究会时,李景杭曾任第一副会长,主持着宁夏书界的一些重大赛事及普及性群众书法活动。那时他正值不惑之年,精力充沛,加之他天性喜好社会文化的组织策划活动,经常利用节假日,率领一帮书法爱好者们上山下乡、进学校厂矿,深入县城村庄,怀揣满腔激情,到处宣讲习练书法的益处,并为爱好者们义务书写咨询卡,将示范的书法作品赠送给热情的青少年朋友。上世纪90年代初,他组织了几项重大的全国及自治区的书法大赛,均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13.
<正>张安邦研制成功的蜡染书法艺术,展示了贵州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赋予了蜡染文化的新特色,增添了黔文化的新元素,是中华民族民间艺术的一种创新和升华。当蜡染与书法"相遇",会产生什么样的艺术效果?二十多年前,一心酷爱书法的张安邦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但一次偶然的机缘,他将贵州蜡染与中国书法  相似文献   

14.
延安时期,毛泽东的书法实践经历了一个艰苦砥砺的过程。这一时期,他的书法墨迹以书信、题词为多,书体以1940年为界分为较为明显的两个阶段,字势随之发生明显变化。究其原因,是因为毛泽东在书写习惯上发生了重要变化:在前期(至少在1938年之前),他执笔较低,习惯于枕腕书写;在后期(至少从1943年之后),则执笔较高,并改为悬腕书写。两种不同的执笔书写方式,正是毛泽东书体发生变化的关键所在。就其美学意义而言,这次书法体势之变,更像是毛泽东对以往书法的一次自我否定,也是他的书法实践否定之否定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成都龙泉驿区进行了有益探索,以创建"中国书法之乡"为切入点,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努力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其措施包括:深化认识,增强创建活动的内生动力;深入调查研究,分析创建活动的优势;着力抓好书法培训,努力提高市民书法水平;着力抓好书法普及,坚持创建与创作并行。要搞好创建工作,需要解决三个问题:加强人才培养,进一步营造书法氛围;进一步加强领导,健全组织保障;健全运行机制,扎实抓好申报工作。  相似文献   

16.
正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觉的含义我国著名学者费孝通教授最早提出"文化自觉"的概念和系统的"文化自觉"理论。1997年,他第一次提出了"文化自觉"的概念,他认为,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的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换言之,文化自觉就是文化的自我觉  相似文献   

17.
正"两学一做",其中一"学",是学党章党规。说实在的,入党30年了,认认真真、原原本本地学党章,这还是第一次,也是理解最深刻的一次。如果没有"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我可能不会自觉地拿起党章这个小红本本。在学党章过程中,我想起了一个叫彭有林的老人。他是莒南县大店镇彭家仕沟人,解放后在一所小学当工勤人员。他勤勤恳恳地工作,是人们眼里的模范人物。他有一定的文化程度,仔细研读过《共产党宣言》,但  相似文献   

18.
王文斌 《理论导报》2007,(10):39-39
舒同书法集楷、行、草、篆、隶、魏等历代书法之精华,独辟蹊径,自成一体,并被输入电脑字库,广泛应用于宣传广告等行业,风靡全国,走向世界,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舒体书法的形成和发展经过了漫长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一、启蒙时期舒同出生在清朝末期,舒同书法艺术的启蒙,首先受到抚州文化的深刻影响。他青少年时期就读师范的抚州,自古以来就是个出文人墨客的地方。历史上这里最有影响的两位客籍大书法家,一位是东晋时的王羲之,一位是盛唐时期的颜真卿。一位是"书圣",一位是书坛巨匠,先后居于抚州,自然会给抚州文化带来深远  相似文献   

19.
如果要在欧阳中石的名字前面加上头衔,可以是诗人、画家、京剧表演艺术家、教育家,可他却习惯称自己为"教书匠";如果要计算欧阳中石的学生数量,可以说"桃李满天下",可他却始终念念不忘教导过自己的诸位恩师;如果尊称欧阳中石为中国书法高等教育的开山鼻祖,毫不为过,可他却称这一切只是"顺理成章"。  相似文献   

20.
沈尹默以书法闻名,著名文学家徐平羽先生称其书法成就,"超越元、明、清,直入宋四家而无愧"。鲜为人知的是,沈尹默如此杰出的书法成就,竟然是被陈独秀"骂"出来的。沈尹默自小喜欢书法,且小有所成。1906年夏天,沈尹默结识了青年诗人刘季平。这一年的重阳节,刘季平邀沈尹默喝酒论诗,沈尹默乘醉即席赋诗《题季平黄叶楼》。几天之后,陈独秀去看望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