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条道路的开辟与拓展,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可靠的政治保障。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论述,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阶段,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  相似文献   

2.
改革,在中国历史上常常被称为"变法"。这表明了"法"在改革当中的重要位置,也体现了"法"对于改革的重要意义。审视改革与法治的关系,可以有许多思考。比如说,法治建设是改革的重要目标,法制完善是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体系是改革的有力保障。再比如说,市场经济不只是一种经济模式,也是一种法律权利体系。  相似文献   

3.
作为中国文化中的重要价值和道德评价标准,"忠"与人的修养密切联系在一起,而作为最基本的价值要求,"忠"又与其他的价值要求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了中国的价值文化。在所有的价值规范中,"忠"既是一种最基本的要求,又是最高的精神价值存在,对一些人的敬仰乃至神化的关键一点就是其对"忠"的践行。"忠"是人人都必须遵循的标准,包括最高统治者,所以"忠"的主体和客体有时也要发生相互转化,应该说,这是中国"忠"文化的一大特点。而也正是由于"忠"本身的独特,使其构成了中国精神的重要内核。  相似文献   

4.
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既是强军之魂,也是强国之要。必须注意向包括广大官兵在内的全社会宣讲"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重大意义。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宣讲不仅要重视把握"军魂"的本质实质与历史必然性,也要注意在讲清"军魂"的制度规范与制度优越性上下功夫。前提是要讲清"为什么说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是我国基本军事制度",增强人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军事制度的自信。关键是要讲清"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人们对坚持中国特色重要民主政治制度的自信。最根本的是要讲清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制度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重大意义,增强人们对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自信。  相似文献   

5.
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既是强军之魂,也是强国之要。必须注意向包括广大官兵在内的全社会宣讲"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重大意义。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宣讲不仅要重视把握"军魂"的本质实质与历史必然性,也要注意在讲清"军魂"的制度规范与制度优越性上下功夫。前提是要讲清"为什么说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是我国基本军事制度",增强人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军事制度的自信。关键是要讲清"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人们对坚持中国特色重要民主政治制度的自信。最根本的是要讲清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制度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重大意义,增强人们对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自信。  相似文献   

6.
求"真"是人生所要追求的重要境界之一。真有多种含义:包括存在论(本体论)的"真"、认识论的"真"以及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中国哲学也求"真",但这种"真"不是一般意义的所说的真,它是以求善为最高目的的"真",而求善也就是在中国特定生活环境与生活习惯下的求"真",这种求"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种特色。  相似文献   

7.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继承马克思主义人本观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中国的发展实际,为解决新时代发展难题而提出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人本观在中国的发展与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来源、时代要求、思想精髓、价值旨归、关键突破口、制度保障等内容构成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科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8.
墨子"尚贤"思想是墨子社会政治理论的重要内容,是中国传统人才管理思想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他的人才观、选才观与"使能"思想,在当今企业人才管理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同时,其"尚贤"思想对强化人才意识、构建和谐社会、遏制人事腐败等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末的中国文学研究场域中,"日常生活"成为重要的书写对象之一。世俗生活的常态化书写透过身体、空间与性别为关键词的文化表征不断被阐释。身体的生产与消费、空间的扩张与消弭、性别的展示与压抑都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部分也是透析现代性在中国当代文学、视觉文化研究领域内具体嬗变的一个重要切入口。廓清现代性与"后"学之间的关联,辨明现代性的发展特征是建构现代性的中国形态的前提。  相似文献   

10.
正深入研究契约精神在中国和西方的起源和发展,有助于唤醒深藏于中国人心底的文化基因,恢复人们对传统文化和中华文明的敬畏,对于推动当下大批中国企业的合规建设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契约精神虽被认为是西方社会的主流精神,但考察中国传统社会治理,也不难发现契约精神以各种形态存在,并且在约束社会中的各种关系、维持社会平衡与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较之西方社会,古代中国的契约精神更多地具有传统文化中"信"和"礼"的属性。在儒家思想中,契约精神以"仁"作为伦理核心,以"义"作为价值导向,崇尚重义轻利的义利观。  相似文献   

11.
学习研究"中国梦",既要有中国情怀,也要有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阈与世界眼光,既要分析"中国梦"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价值,也要分析"中国梦"对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大价值。爱好和平是"中国梦"的重要特征和价值诉求、实现发展是"中国梦"的重要目标、合作共赢是"中国梦"的重要理念,成就"中国梦"是世界的重大利好,必将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事业、合作共赢局面的形成,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马克思科学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代中国的重要理论指南。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其有密切关联。马克思科学实践观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理论基础,同时我国也要在实践中不断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中国网络文学异军突起,不仅成为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全世界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在发展过程中,中国网络文学逐步显示出商业价值,并找到了自己的商业模式。当前,中国网络文学的基本状况可以概括为"在调整中优化,向主流化发展"。同时,我们也应警惕网络文学中存在的"三俗"问题,建立健全网络文学评价机制,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14.
对"中国模式"的已然成就进行解读和分析,仅只是认识、判断中国改革开放水平的一个方面。另外一个不能忽略的重要内容,就是要对中国改革实践探索中有关社会主义的坚守与偏离的诸种表现进行整理和透视。尤其是在今后的现代化改革中如何使"中国模式"中的社会主义原则成为其显著而又无法取代的标志,将是这个模式能够发挥影响的根本所在,也是当下研究"中国模式"时应重视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5.
《群众》2017,(9)
<正>中国梦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展与传播的理想,也是新时期中国的"文明之梦"。实现中国梦,需要不断提升共同构成中国梦价值实现的重要标志的个体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即将展开的绚烂的新篇章,也是当前"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下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个体文明是新文明时代下实现中国梦的价值主体。社会文明是新文明时代下实现中国梦的价值愿景。实现中国梦需要个体  相似文献   

16.
和谐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一国两制"构想在文化底蕴、理论基础、目的精髓以及实现途径上都具有一致性.进入新时期以来,面对当前国际国内的复杂局势,和谐文化也对顺利实现"一国两制"构想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我们提出"唯物史观的中国文化基因"概念(简称"唯物史观基因"),主要依据经典作家和相关学者有关唯物史观"萌芽"或"因素"的研究。虽然唯物史观基因与唯物史观科学体系之间存在本质区别,但中华传统文化中唯物史观基因的客观存在与不断生长,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宝贵理论准备,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唯物史观"被率先接受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8.
文化建设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重庆文化建设如何与直辖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 是我们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9.
主场外交往往与元首外交、大国外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近年来,中国主场外交活跃,这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表现。"一带一路"主场外交体现了中国的大国外交,也折射出了中美俄三角关系。"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建设、"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三位一体。对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态度,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中美俄三角关系的试金石。  相似文献   

20.
年画是中国传统民间美术之一,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题材及民俗功能一直备受民众关注与青睐。"仕女画"是年画重要的题材之一,其内容丰富、涉猎广泛,为探讨中国古代女性形象及其生活提供了珍贵的视觉文本。不同文化载体所塑造的女性形象亦有不同,年画中的女性形象不仅是男权社会对女性规训后的艺术表现,同时也成为"男女授受不亲"的中国古代礼俗中男性观看女性的一种重要方式,"仕女画"成为男性视觉欲望消费的对象。因此,文章以木版年画作为文本,在呈现中国古代女性生活的同时也窥探其中所隐含的性别权力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