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维安 《工会博览》2006,(19):51-51
近日,在第二届中国经济精英论坛年会暨诚信人物颁奖大会上,住总集团被评为“中国经济百佳诚信企业”;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贵林当选为“中国经济十大诚信人物”、第四届“中国改革新锐人物”。  相似文献   

2.
张鲲 《南风窗》2014,(23):58-60
增速放缓、微刺激、调结构,种种区别于高增长、强刺激等“旧常态”的现象表明,中国经济似乎正在进入所谓的“新常态”。那么,经济“新常态”是否意味着股市将迎来“新牛市”?  相似文献   

3.
北京奥运会已落下帷幕,奥运会后的中国经济走向,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世界各国的经济专家和媒体有不同看法。其中,许多专家认为奥运会后中国经济将进入“后奥运警戒水域”;也有一些国际友人认为奥运会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微乎其微。本文就北京奥运会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进行简单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球治理机制正在发生深刻变革。这是中国官方对于全球治理问题的最新理论概括和战略判断。其中至少透出几个最关键的要点:其一是中国官方第一次在最高文件中以“全球治理”取代了“全球经济治理”,表明中国不再把全球治理限定在经济事务领域,它涵盖着经济、政治、安全、  相似文献   

5.
薛涌 《法制博览》2008,(20):4-5
随着强劲的经济增长,中国已被公认为是崛起中的大国。国际媒体不厌其烦地讨论中国何时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由此还触发了“中国威胁论”。在国内,“大国”话语也主导媒体和人们的思想,“大国论”铺天盖地。再看日本在上世纪70年代以经济起飞震动世界之时,电影《日本沉没》轰动全国。虽然这不过是一部科幻灾难片,但日本居安思危的末日感,和中国太平盛世的陶醉,形成了鲜明对比。  相似文献   

6.
2009年6月8—9日,由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和浙江省政府共同举办、中国经济联络中心和宁波市政府承办的“中阿·中非中小企业合作论坛”在宁波举行。论坛以“增进了解、促进合作、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为主题,目的是深化党际交往的务实合作内涵,通过党际渠道促进中国与阿拉伯、非洲国家的经济合作,帮助中国中小企业扩展“走出去”的渠道。  相似文献   

7.
媒体声音     
《工会博览》2010,(6):12-13
“两会”诠释中国国际责任 伴随中国国力的持续增长,“两会”在国际上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日益彰显出“国际化”。而中国在“两会”上做出的决策,也将越来越深地影响世界经济格局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8.
雷墨 《南风窗》2014,(26):87-89
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和国际金融合作,是今年中国经济外交的两大重点。中国在经济外交上更加重视“支点国家”的作用,而共同开发第三方市场、联合投资第三国,正在成为新的重要模式。  相似文献   

9.
张鳃 《南风窗》2014,(19):64-66
“金融脱实”的格局正在严重削弱中国的金融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资金回归实体经济”的政策努力,其效果难言乐观。  相似文献   

10.
王敏 《台湾研究》2014,(2):46-54
近几年来台湾与东盟经济关系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台湾对东盟投资额和双方贸易额快速增长,东盟在台湾对外经贸格局中的地位不断攀升以及双方经贸交流合作日益密切,其中台湾与新加坡率先签订“经济伙伴协议”,标志着台湾与东盟国家的经济关系迈入新的发展阶段。双方经济关系的快速发展是东盟经济的“引力”、大陆经济转型升级的“推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台湾当局政策“助力”这三股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未来台湾与东盟经贸往来有望继续保持平稳发展态势,东盟对台湾经济重要性将持续上升,台湾也将东盟及主要国家列为对外商签VrA的重点对象,但可预见的是,双方经济关系将继续在“一个中国”框架内运行,且不会从根本上影响两岸经济关系发展大局。  相似文献   

11.
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经历了漫长的实践过程。中国古代向来有“协和万邦”的历史传统,对待周边国家更是强调“亲仁善邻,国之宝也”。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外交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促使周边国家与中国建立和保持睦邻关系,尽可能地创造一种良好的周边安全环境,以便中国能够集中精力进行国内经济建设,并努  相似文献   

12.
20年来,中国大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两岸三地经济的密切联系,已成引人瞩目的焦点,并正在改变着整个东亚的经济格局。北京申奥成功和两岸加入WTO强化了这一趋势。两岸加入WTO意味着两岸必将进一步开放市场。特别是中国大陆,加入WTO还标志着大陆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全面接轨,特别是与美日两国经济联系再上一个台阶,推动中国大陆经济加速发展的“二级火箭”点火,并带动两岸贸易相互依存合作关系的发展,将之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在新的条件下,两岸有必要推动制度性经济一体化进程。两岸制度性经济一体化不但有助于减少往来成本、推动各自经济的发展、提高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而且也有助于规避外来风险、强化合作保障,奠定两岸长远的、根本的利益基础,合则两利,对大陆有利,对台湾更有利。  相似文献   

13.
回顾2011年的世界大势,似乎可以用一个“变”字概括。从年初的所谓“阿拉伯一北非之春”,到“印度之夏”、“华盛顿之秋”,再到所谓“莫斯科之冬”,国际政治格局在变;美国经济挣扎复苏,欧债危机深重,金砖国家未雨绸缪,世界经济格局调整;亚太和东亚国际关系也在酝酿重整;中美关系面临重新定位……那么,应当如何评估世界变局,如何观察在此变局之下的中国国际战略走向呢?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变迁与中国外交战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提供了中国对外政策变迁的一大根本背景和动能。两个寓于中国社会变迁中的、密切相连的概念———“经济第一”和“愈益并入世界体系”———可被用作概览和分析当代中国外交战略的一项主要工具,据以揭示和阐说在此背景下中国外交战略的新特征。本文主要在三个层次上进行这样的讨论:第一,中国外交战略基本目标;第二,中国外交战略缔造机制;第三,中国外交战略工具。最后,经过在“经济第一”和“愈益并入世界体系”概念框架内的分层次解析后,还需要多少着重地展示该框架本身的固有局限和外交转型的有限性,以避免就中国外交战略和亚洲国际关系的复杂未来做出简单化的错误判断。  相似文献   

15.
俞新天 《国际展望》2023,(5):1-20+160-161
中国民间外交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新时代后,民间外交在中国外交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愈益提高,理论创新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新时代中国民间外交理论可概括为“三个支柱”和“一个中心”。“三个支柱”中的经济支柱是指中国与世界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共同把经济蛋糕做大,妥善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与西方基于零和思维的地缘经济理论不同,中国全面开放合作的经济理论不仅有益于世界各国的发展,而且也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升级,增进了与各国人民的友谊。文化支柱强调中国与世界各民族加强文明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推动人类的共同进步。目前,中国人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前所未有的自信,以平等、开放、包容的心态与世界沟通,培育人类共同价值观。情感支柱强调民心、民意对各类国家都有巨大影响,而心理情感对于人民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民间外交理论对于克服刻板印象、偏见与歧视进行了新的探索,这不仅是为了应对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抹黑、诬蔑,而且也是中国作为世界大国、强国去争取天下人心的必经之路。“一个中心”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它意味着中国民间外交将以各国人民的福祉为出发点,增进集体认同,增强与各国人民的团结,...  相似文献   

16.
余翔 《当代世界》2009,(12):72-73,77
近来一系列经济数据表明,欧元区经济开始进入“筑底”阶段,“自由落体”式的经济下跌已经结束,二次探底或W型走势可能性不大。在经历一个企稳阶段后,预计2010年中期欧元区经济会重拾增长步伐,经济季度增幅将反弹至正值区间。  相似文献   

17.
面对全球性的经济萧条,“次贷”这一根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文主要是运用所学的经济学知识,简单分析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本文分析思路是:次贷简介——次贷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主要分析出口及金融业)——政府采取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8.
燕继荣 《南风窗》2007,(4):44-47
“生产责任制”是邓小平留给我们的一笔最大“遗产”,它有效遏制了经济生活领域中的“搭便车”现象。把责任制精神引入政治领域,或许是中国政治改革的第一要务。  相似文献   

19.
2008年12月28日,由北京大学中国战略研究中心主办、天益网承办的“金融危机、扩大内需与中国经济”战略论坛在京举行。来自政界、学界、商界、新闻界300多人与会。 北京大学校长周其风院士致欢迎词并做了“金融危机对教育的影响”的主题发言。  相似文献   

20.
擅于“全球化布局”、长于触摸国际经济脉动的台湾企业,没有漠视1980年代兴起的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浪潮,也没有轻估中国大陆日益成为跨国公司全球重要研发据点和目的地的趋势^①。随着中国大陆经营环境的变迁,种种迹象显现已有一些台商在大陆的营运活动已扩展到研发领域,并逐渐跨人在大陆“创新扎根”的崭新阶段,显示两岸的经贸关系正由过去所重视的制造生产分工逐渐迈向产业创新研发的层次.反映了两岸经济进一步深化融合的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