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询问被害人是侦查机关办理刑事案件获得证据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女性被害案件频发,女性群体具有特殊的生理条件、心理条件,询问女性被害人,应当明确询问在女性被害案件中的定位,转变观念,了解关心女性被害人;给予其尊重理解,情感支持;通过减压,心理疏导等合适方法对其进行询问,使其克服心理压力,如实地陈述案件事实及相关情况。  相似文献   

2.
强奸案件被害人的陈述,是开展侦查、预审,用以查清和揭露犯罪的客观条件,是认定案件事实的重要依据。它在案件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因此,从办案实际需要出发,就询问被害人的方法策略进行研究探讨,对于做好强奸案件的审理工作,确保不枉不纵,以便依法从重从快打击强奸犯罪活动,保护妇女的合法权益,是不容忽视的课题。一、要研究被害人的心理  相似文献   

3.
侦查机关应采取适当措施促使被害人发挥刑事诉讼作用,具体表现为:查明被害人身份确定侦查方向,寻找被害人下落搜集犯罪证据,获取被害人证言甄别供词真伪,检查犯罪人身体确定案件性质,指挥被害人投铒捕获犯罪分子和清查被害人财源惩治腐败分子。  相似文献   

4.
强奸是一种侵犯妇女人身权利,摧残妇女身心健康的严重刑事犯罪。我省近几年逮捕的刑事案犯中,强奸犯比重均占第三位。强奸属于阴私案件,知情面小,证据来源少,所以被害人如实的告发与陈述,对认定案件、证实犯罪和犯罪人至关重要,然而,有些强奸案件中的被害人,由于多方面原因而不能很好地配合公安机关的侦查和询问,使得预审阶段  相似文献   

5.
警察出庭法律地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警察出庭研究已从探讨其"必要性"转为构建出庭规则。警察出庭的权利和义务是实现警察出庭解决专门性问题之功能的保障。警察出庭的证明目的分为证明案件事实和证明证据可靠或侦查活动合法。警察出庭作证陈述对象包括证明案件事实、证明鉴定见可靠和证明证据收集或者侦查程序合法。警察出庭陈述的证明对象决定了警察出庭作证时的身份是类似于证人还是司法鉴定人。现场勘查人员、侦查实验实施者、负责全案分析的侦查人员和侦查机关鉴定人出庭作证时,其法律地位与司法鉴定人类似。履行见证、监督侦查活动的专家出庭作证时其法律权利义务与证人相同。  相似文献   

6.
一、调查的目的利用体貌特征查破犯罪案件是侦查工作中常用的一种侦查途径.在实际工作中,每当案件发生后,都需要认真地询问被害人和目击者,让他们尽可能详细地描述出犯罪嫌疑人的体貌特征,用以开展侦查工作.特别是在侦破抢劫、强奸、诈骗等类现场遗留痕迹物证少,而被害人与犯罪人有过面对面接触的案件中,被害人能否准确地描述出犯罪人的体貌特征,对侦查工作的开展就更为  相似文献   

7.
暴力犯罪被害人问题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暴力犯罪是以人身加害或心理强制为主要特征的一类犯罪。在暴力犯罪中,加害人对被害人的选择既受其加害目的的支配,也为被害人的自身状况和特有的被害情境所影响。从暴力犯罪加害人的加害目的以及被害人自身状况角度分析,加害人对被害对象的选择与被害人的生理与心理特征、社会角色与社会活动特征、被害人的过错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至于被害情境的出现,更多的则与加害人能否获得犯罪收益和能否逃避惩罚具有较大的相关性,从这个角度讲,被害人所处的客观情境对加害人具有诱导作用。所以,从被害人方面预防暴力犯罪,必须要树立加害人与被害人一体化的观点,着眼于在加害人与被害人的互动中降低易被害因素在行为人中出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从现场物证分析犯罪的心理痕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犯罪分子遗留在犯罪现场既有物质痕迹 ,又有意识痕迹、心理痕迹。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互相印证、互相补充。心理痕迹分析虽然不能直接起到证据作用 ,但通过它可以帮助我们刻画犯罪分子的个人特点 ,确定案件性质 ,判明侦查方向 ,缩小侦查范围 ,修正我们已有的推断 ,完善揭示犯罪的证据链条。  相似文献   

9.
在严重暴力犯罪案件的侦查与指挥调度、对犯罪分子的围追堵截以及各参战警种之间的战术协同中,公安通信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应用模式有:对城区内部围追堵截的通信调度,跨越市区的通信保障,固定图像监控点的追踪作用,特种通信装备的实时联络作用,通信侦测手段的定位作用和电子对抗手段的控制作用等。  相似文献   

10.
案件侦查传播经历了神秘、权威的古代传统思维到重视事实、证据的现代理念转型。与前两者均不同的是,当前媒体呈现出一个新的特征:热衷传播案件侦查消息,张扬弱势话语权利,迎合民众放松自我寻求休闲娱乐的心理,改变了案件侦查报道的严肃庄重风格,对案件侦查传播出现了娱乐化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