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思想是人的属性,而"人总是他思想的奴隶"。思想作为生命的精神现象,使人在生存于物质世界的同时,有了一个精神世界,有了"自我"的思想谱系,有了"认识你自己"、解释世界进而改变世界的能力。一部人类思想史昭示我们:思想的力量在于求真,思想的理性贵在质疑,思想的生命重在信仰,信仰与自由同在。自由、尊严和幸福是历史哲学的根本价值和现代人的终极关怀,但富裕的"幸福危机",使人不知所措。这就是"人本困境",它使人产生思想焦虑。当下的中国正处在现代化转型的关键时期,失范的社会风气呼唤精神救赎,呼唤建设"美丽中国"的思想文化自觉,也呼唤思想的理性话语和学术守护。  相似文献   

2.
马晓代 《传承》2012,(16):56-57
我国目前正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时期。要实现社会的现代化,其核心就是要实现人的现代化,即人的价值的不断实现和人性的不断解放与提升。人的现代化的核心是人格的现代转型,即人格由传统人格转向现代人格的过程,而人的现代化与人格的转型的最终落脚点是现代人格的形成。只有既实现社会的现代化,又实现人的现代化,我们才能真正走向现代化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3.
目前,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的相关研究缺失了对主体---人的关注,而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应当必然地包括人的转型.人的现代转型是经由人的现代化并塑造现代人的过程.人的现代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有着深刻的逻辑关系:人的现代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的重要内容、条件基础和价值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使命就是培育现代公民,它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要素的现代转型.具体来说,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首先即是表现在其内容上的拓展;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覆盖面应当是体现对公共领域的关注;最后,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以社会化的形式,发动社会化力量广泛参与.  相似文献   

4.
作为新型现代化的人化目标, 现代人格是教育现代化的终极关怀.由于科技功能的过分张扬和工具主义传统的根深蒂固,社会被器物化、教育被功利化.弥合技术和伦理之间鸿沟、促进边际人向现代人转型的应有之念是:实现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良性互动,避免陷入专业化陷阱;摆脱工匠式思维定式,以对人的客观实在和价值存在的双重关怀为前提,对现有教育模式进行反思性建构;改变器物教育模式及流水线式人才培养机制,实现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5.
意义危机与人文价值关怀的勃兴李钢市场经济转型本是以唤起人的精神自觉、提倡个人的独立和解放,反抗蒙昧和传统社会中人的依赖性为出发点的,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却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人的生存意义迷茫、主体性价值失落等悖反现象。以至于到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感到他们生活在...  相似文献   

6.
季中扬 《求索》2012,(4):162-164
从田野调查资料来看,当代农民对乡土文化仍然有着深层次的认同。乡土文化认同危机话语实质上是知识分子对乡土文化现代处境的焦虑而产生的文化想象。在中国社会现代转型时期,我们一方面应该关注文化生态多样性,高度认识保护乡土文化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我们不能为了所谓重建乡土文化认同而让现代农民在文化上留守于前现代社会。  相似文献   

7.
韩洪涛 《求索》2005,(8):56-58
发展问题实质是个实现现代化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人对发展本质的科学揭示,在世界众多的发展理论中独树一帜;中国共产党科学发展观的创新和确立,对中国现代化战略的转型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现实表现:面对现代化进程中的贫富分化、社会不公等问题,"左"倾思潮通过一定程度上的"自我革新"后,又以新的面貌出现。其最重要的"新"是强调新时期社会分化中弱势群体的利益,有着浓厚的底层关怀,因此在底层民众、知识分子、青年学生和草根网民中激起共鸣,形成相当大的影响力。而在债务危机持续和蔓延的欧洲,激进左翼十分活跃,在政治意识形态方面表现出复杂多变的特点。核心观点:当今中国,"左"的思潮是以西方左翼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为基础,以平等与公平为核心价值,把中国走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的社会分层化、社会失范与社会问题理解为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9.
现代政治伦理的历史使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耀东 《湖湘论坛》2004,17(3):84-85
中国社会在由传统政治社会向现代政治社会的转型过程中,在其文化心理及行为规则层面必然要求政治伦理的现代化,现代政治伦理的产生与建构是政治转型的深层变革,这种深层变革又必然推动中国政治的现代化。  一、伦理政治、政治伦理、现代政治伦理伦理政治是与法理政治相对应的概念。它们所描述的是两种典型的政治形态。比较文化研究表明,伦理政治是中国政治的典型模式,它以“伦理政治化、政治伦理化”的双向同构为特征,即把伦理道德与政治法律相结合而构建的政治理论体系和政治统治模式。法理政治则是通常所说欧美国家的西方政治的典型政治…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现代化理论的立论之基包含着三方面意蕴,即对现代化发展进步意义的现实观照、对资本主义现代性文明悖论的理论批判以及对“真正共同体”唯物史观证成的科学构想。马克思现代化理论的逻辑框架由考察现代社会的生成、推进社会生产力的跃迁、促进自然与历史的统一、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四个方面共同构成。新时代高质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科学认识现代化“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本质;要系统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现代性,全面推进人的现代化;要拓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世界历史意义,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体转型的过程也就是当代中国人文精神构建的过程、主体现代化的过程。然而,从世界现代化所走过的历史进程看,主体现代化的进程并非是一帆风顺的,而往往面临着一系列矛盾,面临着一系列二难抉择。考察历史上主体现代化进程曾面临过的二难抉择,对于构建当代中国人文精神意义重大。归纳起来,历史上主体现代化进程中曾面临的二难抉择主要有:第一,主体自主性的强化与“人类中心主义”的负面影响。到了现代社会,通过历史的反观,人类已足以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主体力量,且努力承担起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责任,现代科技的发展也赋予主…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今全球化趋势下,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应该有自己的道路。中国文化要实现现代化必须把自己融入世界;但是,融入世界又不等于丧失民族自我,而是要在世界文化中按照“三个代表”思想所提出的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来创造中国先进的民族文化,也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实现文化现代化的前提首先是观念的现代化,即实现传统观念向现代观念的转换。作为自然经济与宗法制产物的传统观念整体上与它所赖以生长的宗法社会同质,具有前现代色彩。因此,从原生意义上说,传统观念至少无法直接产生现代化。以为传统可以直接成为中国社会走向现代…  相似文献   

13.
人的素质:现代社会发展的基础与尺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克思曾富有洞察力地预言 ,中国的现代化将会带来“整个亚洲新纪元的曙光。”应该看到中国人正在用自己的巨手拉开现代化的帷幕 :20世纪末的中国 ,几乎所有的事物都打上了转型的烙印 ,几乎所有的理念都显示出转型的色彩。中国社会的主体———全体国民也正在从传统人向现代人转型。这种转型虽然早在上一世纪便已开始 ,但在今天才显得更加鲜明、更加深刻、更加令人深思。因此 ,人的素质的提高便构成了我们迎接新世纪挑战、推动现代化社会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一、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近百年来中国在工业化、城市化、民主化…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以人类性关怀为出发点,以共产主义为价值导向,以科学社会主义为实践道路。把“中国式现代化”作为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重大范畴来理解会看到,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先行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本质规定,这一本质规定使中国式现代化不仅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价值导向,同时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更高的价值导向。这一价值导向体现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相对于“中国式现代化”所具有的逻辑先在性。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历史意义便不是“后天”加给它的;相反,它的世界历史意义是“先行”进驻中国式现代化的。  相似文献   

15.
<正>资本作为现代世界的本质根据之一,是现代社会的总纲和主导原则,是现代社会“支配一切的经济权力”。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之所以冠之于“资本”之名,是因为西方现代化是以资本逻辑为主导的现代化模式。西方现代化进程与资本逻辑之间表现出高度的关联性,正是资本逻辑推动了西方的现代化进程,西方现代化的文明和危机都与资本逻辑密不可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作为一种史无前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方案,是中国人民在近代百年历史探索中通过不断试错后的最终选择。  相似文献   

16.
该文指出,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在近现代的转型是在西方的现代化及其观念的影响下发生的,社会的现代化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而要实现社会的现代化,其前提和根本是价值观念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7.
秦正为 《长白学刊》2010,(3):119-123
1930年代中国现代化的萌动以近百年中国现代化的探索为历史动力、以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为社会基础、以资本主义世界大危机、日本侵华和苏联的迅速发展为国际诱因,具体表现为知识界关于现代化问题的讨论、国民党关于现代化模式的选择和共产党关于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并在主客观两个方面表现出了社会主义的倾向和走向。其意义和启示在于:现代化的开启有待于民众的广泛参与;现代化的实行必须有政府的有力推动;现代化的选择务必一切从国情出发;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有利的国际环境。  相似文献   

18.
雷龙乾 《人民论坛》2012,(17):170-171
中国现代化历经三次重大哲学危机,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现代化本质上不仅是社会结构的转型过程,而且是从生存方式到哲学意识形态的变革过程。化解哲学危机应根据时代要求,立足"人本"立场,构建具有当代实践品格和"中、西、马"差异互补的哲学资源萃取新机制。  相似文献   

19.
尤西林 《新东方》2001,10(1):5-6
精神系统的解体是现代精神的一个基本特征,同时又是精神生态危机含义之一。精神生态是现代化条件下的心性结构的现代性危机,现代化的自然生态危机与现代性的精神生态危机互为因果表里。公共系统的意义认同危机与无人称的现代人批量复制,二者构成了一个现代化悖论。  相似文献   

20.
随着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即使处在高度发达的现代化社会,各种危机也会时常发生。应对危机,既是对全社会、对政府的考验,也是对每个公民心理素质的考验。提高应对危机的心理素养,成了现代人不可缺少的必修课。公众可能面临的危机事态危机管理,主要针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所谓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已经或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重大生态环境破坏,影响和威胁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危及公共安全的事件。现代社会管理学认为,一个国家、一个城市乃至一个社区,都要加强危机管理,把危机管理列为社会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突发公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