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树立“塑造政府形象”的公关意识周晓政府公关作为塑造政府形象的艺术和沟通政府与人民联系的桥梁,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历史潮流正日益广泛地深入到政府工作的各个领域,成为各级政府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邓景 《人民论坛》2012,(20):148-149
政府危机公关已成为当代社会政府行使职能的重要内容,而危机公关中的话语艺术又是危机公关不可或缺的一环。文章从最近几起政府危机公关中话语艺术使用案例入手,拟探讨政府危机公关中的话语艺术需要注意的事项,为政府危机公关提供些微启示。  相似文献   

3.
危机公关已经成为政府处置危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电子生态环境下,随着媒体直接影响力的加大、媒体引申能力的增强和信息质量的下降,危机信息的传播更加多样、更为迅速。政府危机公关不仅是政府对电子生态环境的适应,也是树立政府良好形象、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政府危机公关应遵循速度原则、系统原则、真诚沟通原则、承担责任原则和权威原则。  相似文献   

4.
随着网络时代到来及新媒体快速发展,社会公众参与讨论热点事件形成主流声音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舆论成分。同时,社会公众亦参与网络秩序的建构,影响着事态发展进程。网络媒体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政府危机公关所采取的形式、行动,并对政府危机公关的实际效果进行评判。从认知角度进行分析,有利于提升政府部门危机公关的实效,并促进危机公关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彭淑元 《湖湘论坛》2009,22(1):120-121,123
政府管理是否有效,政府在社会中的形象是否良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公关。而在政府公关的实践过程中,伦理道德对其主体又起着不容忽视的内在制约作用。目前我国政府公共关系尚处于初级阶段,不可避免地存在伦理缺失的问题。要从伦理缺失现象出发,探讨我国政府公共关系中伦理缺失的原因,提出弥合途径。  相似文献   

6.
政府公关的特征与实施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始终是各国政府工作的着力点之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必然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实践证明,政府公关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一种行政管理手段。政府公关作为塑造政府良好形象的有效手段与途径,在推进我国行政体制改革、改善政民关系...  相似文献   

7.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迅速崛起,使得舆论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也大大加速了信息的传播速度,从而使我们很快进入到后网络时代.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则面临着更多的不确定因素和挑战.尤其是县级政府,作为基层政府,对于维护区域社会稳定及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关键性力量.探讨如何处理后网络时代下的县级政府危机公关,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我国现在正处在经济转型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期,社会各方面的矛盾日益突显,突发事件经常发生,突发事件管理已经成为政府部门日常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突发事件管理中政府公关活动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对瓮安事件中政府公关活动的研究,分析突发事件管理中政府公关的必要性,提出突发事件管理中改善政府公关的具体措施,维护政府形象,以便迅速解决突发事件。  相似文献   

9.
公共关系自传入我国以后,企业公关发展迅速,但政府公关却有虎头蛇尾、雷声大雨点小之嫌。究其原因:政府与企业相比,缺乏足够的公关动力。那么进一步追问:政府为何缺乏公关动力?政府公关动力的产生有哪些相关因素?我国政府能否产生足够的公关动力呢?本文中,笔者拟结合企业公关试对这些问题做粗浅分析和探讨。公共关系产生于本世纪20年代的美国,其最初的表现形态为企业公关,尔后才在政府部门逐步发展起来。公共关系是指建立在组织与公众双方地位平等基础上的,以双向传播沟通为主要手段、以互利为基本宗旨、以处理关系和树立形象…  相似文献   

10.
公共关系自传入我国以后,企业公关发展迅速,但政府却缺乏足够的公关动力。政府为何缺乏公关动力?政府公关动力的产生有哪些相关因素?我国政府能否产生足够的公关动力?本文中,笔者拟结合企业公关试对这些问题做粗浅分析和探讨。一公共关系产生于本世纪20年代的美国,其最初的表现形态为企业公关,尔后才在政府部门逐步发展起来。公共关系是指建立在组织与公众双方地位平等基础上的,以双向传播沟通为主要手段,以互利为基本宗旨,以处理关  相似文献   

11.
论政府公共关系与公共危机的治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周晓丽 《理论月刊》2008,(5):97-101
有效的政府公共关系工作,对于危机的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缺少专门的政府危机公关机构,政府公关人员素质低下,与媒体及公众的沟通不畅等原因,不能很好的发挥在公共危机治理中的作用.为此,必须通过设立专职危机公关中心,切实转变政府公关理念,配置合格的公关人员,加强沟通以及提高政府国际公关能力来提高公共危机治理的效率.  相似文献   

12.
我国公有制企业“公关”活动的特色徐志京,庄松盛"公关"被引进中国伊始,人们就开始探讨它的中国化问题。但这一问题涵盖面之大,是很难在尺幅之间表达清楚的。因为,它既涉及到不同性质的"公关"主体,如政府、军队、学校、企业、社团等,也与"公关"内部诸要素,诸...  相似文献   

13.
政府公共关系重点在于塑造人民政府新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关是社会组织通过一定的传媒与公众进行双向沟通。政府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组织,它的公众就是各民族、各阶层的人民群众。政府公关,即把有关信息,如党和政府一个时期的方针、政策、经济社会发展计划,以及突发事件,如战争、自然灾害等,通过一定的传媒传达给公众,再把公众的意见、反映、要求反馈给政府,如此循环往复,以致无穷,实现政府与公众的双向沟通,取得公众的认同和支持,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这种民主的政府公关与政府的行政手段是有着明显差别的。公共关系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如形象塑造、协调。传播与管理等等,其各有独特…  相似文献   

14.
杨勇 《传承》2011,(3):74-75,77
近年来,公共危机事件频发,公共危机治理日益受到关注。政府通过危机公关唤起公众的理解与支持,对于公共危机治理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成长时间短,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较少,我国公共危机下政府公关存在着许多现实困境。为此,需要树立政府公关主体意识,设立专门的政府危机公关机构,建立公开、透明的信息传播和沟通机制,培养政府公关专业人才,健全与多元社会的合作机制来提高危机公关及危机治理的效率。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公共危机事件频发,公共危机治理日益受到关注.政府通过危机公关唤起公众的理解与支持,对于公共危机治理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成长时间短,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较少,我国公共危机下政府公关存在着许多现实困境.为此,需要树立政府公关主体意识,设立专门的政府危机公关机构,建立公开、透明的信息传播和沟通机制,培养政府公关专业人才,健全与多元社会的合作机制来提高危机公关及危机治理的效率.  相似文献   

16.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利用新媒体进行信息传播已经成为突发事件危机公关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何充分理解传统电视媒体和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快速进行突发事件中的危机公关,有效地引导公众舆论,构建良好的舆论传播环境,成为媒介融合背景下政府和媒体共同关注的议题。  相似文献   

17.
不论个体还是政府,都难以完全摆脱危机公关事件。当危机公关事件爆发时,政府除了需要利用各种方式迅速有效应对之外,还需要善于利用媒体的力量,尽可能降低危机事件的负面影响。在新媒体时代,政府应建构一套行之有效的新媒体危机公关传播机制。  相似文献   

18.
地方政府危机公关的局限、困境及其化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高地方政府的危机公关能力,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提升执政能力意义重大。目前地方政府危机公关普遍存在着如公关意识缺乏、信息机制不健全、管理体制不完善、沟通模式不畅通等局限。同时,地方政府危机公关也存在诸多外部困境。因此,提高政府危机公关绩效,根本途径在于建立一个具有预见性、回应性、灵敏性的危机公关机制,包括良好的信息沟通机制、灵敏的信息应急机制以及有效的媒体整合传播机制。  相似文献   

19.
政府网络公关的现状与改进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妮 《传承》2011,(15):82-83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不可避免,政府网络公关也会继续向纵深发展,如何迎对时代的挑战,发挥网络对政府公关的正效应,是政府公共关系活动必须重视与研究的课题。以网络时代为背景,结合实际案例,讨论政府网络公关的现状及改善的空间,对政府通过网络媒介塑造与提升政府形象有重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 ,企业公关得到了较快发展。其实 ,在我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 ,加强政府公关以建立“廉洁高效”的政府 ,同样应受高度重视。所谓政府公关 ,即政府为有效进行各种管理 ,争取广大公众的信任与支持 ,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政治局面而采取的一系列政策与行动。政府公关的基本目标就是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因为政府形象直接决定着政府的威信 ;直接影响着政府效能的发挥 ;直接决定着政府最终的前途命运和国家的安危。因此 ,努力塑造政府的良好社会形象是提高政府职能有效性的重要课题 ,也是吸引和凝聚公众对政府接受、亲近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