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北宋政治家司马光有句名言:“德者,才之帅也;才者,德之资也。”这句话,反映了作为名人德才皆备的辩证统一关系,故而,深得后人的赞赏与认同。德才皆备,德为先,才其次。有德无才,难成事业,实为庸人;有才无德,破坏事业,当属小人。社会生活当中,选拔任用人才,才的问题相对容易认识和解决,而德却需要长期的考察和识别。这里,不想对人才之“才”多言,而就“德”展开一点思考:所谓德,就语义讲,一般泛指道德、品行、政治品质。如果从分类出发,可以有政治这意社会道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个人心理品质等等。以这么多的道德元…  相似文献   

2.
道德底线是指人类社会最起码的一些道德规范。社会不是一个人的社会,人与人共同存在才有了社会。作为社会的一个成员,不管在自已的一生中怀抱什么样的个人或社会理想,追求什么样的价值目标,有一些基本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是无论如何必须共同遵循的。也就是说,不论我们做什么事,总得有个界限不能越过,比如不骗、不偷、不抢、不强奸、不杀人,换成肯定的措辞就是诚信、彼此尊重、关爱生命。因此,道德底线也可以称之为基本的道德义务,一些基本的禁令。否则,社会就无法正常运转,甚至会走向崩溃。  相似文献   

3.
当前中国社会出现了诸多"见利起意、见义不为"的社会道德问题。究其根本原因,在于人们社会道德在外化为行为的过程中,被普遍的功利化机制所导向与控制。因此,在社会治理的层面,必须对普遍功利化的社会病灶进行系统化纠正与建构。只有重构公众的道德行为选择的动力系统,道德人与经济人二者的社会协调才会成为可能,一个高水平的道德社会才会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4.
名刊要览     
“拥有金钱就能拥有一切’’成为社会默认的潜代码。道德与现实的鸿沟让青年人的价值观与判断力愈发分裂,悬在一念之间。只有成年人建立起美好的公共生活、树立起有尊严的价值标准,并且以此垂范,未成年人的世界才会变得清澈。  相似文献   

5.
《正气》1998,(11)
精神文明重在建设。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领导干部自身道德建设是整个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的道德风气,关系到党的作风建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领导干部只有首先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堂堂正正做人,做群众的道德楷模,才有资格担当组织...  相似文献   

6.
刘云林 《探索》2004,1(3):52-55
道德作为人们社会生活的价值导向和行为规范 ,其本身是否具有现实的合理性直接关乎自身的实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道德体系的合理性包含形式合理性和实质合理性两个方面。前者主要指道德体系的构建应该立足点于现实的中国道德国情 ,道德体系所内含的价值精神应该与社会的价值期待相适应 ,道德体系所表达的对社会成员的伦理要求应该完整和谐。后者主要指道德体系从具体内容和客观效应上而言应该有利于行为主体道德自由的获得 ,应该有利于社会正义的实现 ,应该有利于社会的全面发展。一种道德体系只有同时具备了这两方面的合理性 ,才可能成为“善德” ,才可能为广大社会成员自觉遵行 ,从而才可能全面实现自身的功能价值。  相似文献   

7.
江泽民同志“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是我们党治国经验的深刻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我们必须认真学习,贯彻落实。  自古以来,人们就认识到治理社会、安邦治国既要有“法治”,又要有“德治”。法律和道德各有所长。法律是硬要求,具有强制性和权威性;道德是软约束,具有感召力和引导力。两者之间相互支持,取长补短,才有利于国家的治理、社会的安定。  德治强调以道德教化作为重要治国手段,通过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利用道德的内在约束力,达到社会稳定协调发展。德治具有法治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一个…  相似文献   

8.
党员更要讲人格□傅帮成田颖马述海国有国格,人有人格。人格是什么?从伦理学角度讲,人格是道德主体品格的总和。个人的道德品格集中表现在社会责任心上。人正是通过社会责任心和责任行为才具有无可替代的尊严,才能真正领略人生的价值。很多古人的高尚人格一直被人们一...  相似文献   

9.
朱陆之间的主要分歧在于朱熹混淆了道德与知识。回溯朱、陆二子的辩论过程,分析有关尊德性与道问学、博与约、太简与支离的争论,陆九渊实际上并不否认道德的知识性,他所反对的是将道德知识视为君子修养的主要内容和必要前提。因此朱陆二人的根本分歧不在是否应该学习道德知识,而是在于道德知识的必要性和复杂性。直到王守仁,才最终彻底否定了道德的知识性。  相似文献   

10.
吴春岩 《世纪桥》2008,(3):39-40
“高薪养廉”并未从人的内在道德体系中遏止了腐败,反而陷入了越“养”越“腐”的怪圈。只有从内在的道德体系中,提升官员的道德认知、坚定官员的道德信仰和政治信仰才是从根本上陷“腐败”于绝境。为此,我们应该从社会道德氛围及官员的伦理道德培训两个方去面着力重构官员的道德信仰。  相似文献   

11.
俗话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但不管法这张“天网”如何“恢恢”,总有漏网之鱼;不管法调整的范围有多广阔,总有鞭长莫及的地方。从这种角度来说,凡是法所不及的地方,皆是德治的用武之地,法治不可能完全取代德治,离开道德,不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难以健康发展,而且整个社会也难以稳定。所以,江泽民同志在强调“依法治国”的同时,又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方略。在现代法治社会中法与道德的相互关系究竟如何呢?一、道德与法律的联系1.法律与社会基本道德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法律与社会基本道德都是掌握国家政权的社会集团的意志…  相似文献   

12.
一、共产党员加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道德在治党、治国中的地位和作用,一贯重视党的道德建设和自己党员的道德修养,重视占领社会道德的制高点,因而党始终在人民心目中甚至在其对手的心目中具有崇高的形象和不可战胜的力量。正是靠着广大共产党员发挥的先锋模范作用,靠着他们团结和带领全体人民共同奋斗,中华民族才出现了今天这样一个自近代以来最辉煌的时代,才展现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伟大振兴的光辉前景。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作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总和,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相互关系的直接反映,与社会结构尤其是经济结构关系密切。因此,历史上每一次大规模的社会变革,道德总是最先受到冲击和发生变化。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剧烈的变化,道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也自然成为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一、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关系  经过多年的讨论,人们普遍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道德建设有双重影响。…  相似文献   

14.
学雷锋,能否转变为追求"好生活"的道德启蒙,成为学雷锋活动葆有生命力的关键;同时,也是现时代重塑社会道德生活的关键。学雷锋"常态化",为雷锋精神的生活化指向提供了有力注脚与社会实践平台。在个体化与世俗化的社会环境中,雷锋精神进入个体道德生活的契机在于"对好生活的规划",从"说教"到"启蒙"是学雷锋方式的重大改变。然而,在具体的现实生活中,我们无法重新选择生活,那么一个有道德的生活世界就在"真诚"的生存态度中萌芽,生活态度"优先"好生活。在此基础之上,生活中学雷锋的道德行动才是真实的,才能摆脱物化形态与虚假意识的"幸福假象",成为有幸福感的行动认同。  相似文献   

15.
晔子 《前线》2012,(7):107-109
最近,关于我国社会道德状况的讨论很多。目前社会的道德状况究竟如何,是不是遭遇了“道德寒冬”?记者就如何理性地看待我国道德现状,在普通市民层面有哪些伦理道德是需要规范的,如何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平台等问题,专访了中国伦理学会会长万俊人。  相似文献   

16.
人为什么要过有道德的生活?看似简单的一问,却涉及到人类的终极关怀。从社会道德的现状来关照这一问题,则突显出社会转型背景下人们的道德困惑。社会个体道德生活的必要前提在于社会性存在;但是在科技进步冲击传统“天人合一”道德信仰的今天,“我”之所以不过有道德的生活,原因在于社会结构转型下的陌生人社会中,社会习俗、生活习惯和道德标准的差异,对自身利益的过度关注以及家庭和社会教育的引导偏颇。重建社会道德的思路在于构建全社会认同的道德标准并加强教育,强化社会制度和法律对道德失范行为的约束。  相似文献   

17.
领导干部要走在精神文明建设的前列吴广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总体目标,是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四有"目标,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课题,对...  相似文献   

18.
沈成宏 《唯实》2001,(10):54-57
道德是一个人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道德沦丧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马丁·路德曾经说过:“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尚。这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近年来,曾任前联邦德国总理的施密特推出的力作《全球化与道德重建》,着重论述了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和道德价值,社会各界的道德责任,以及不同文化的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的必要性。他认为,道德基本价值对人类社会和平…  相似文献   

19.
张娓军 《新湘评论》2010,(11):63-63
恩格斯在此从道德的历史与逻辑的发展上批判了超历史、超阶级的永恒道德论,深刻论述了道德的历史性和阶级性。恩格斯认为道德并非像杜林所说的那样,它不是从来就有、永恒不变的,道德产生于原始社会,当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各阶级都形成了自己的道德,凌驾于一切民族和时代之上的永恒不变的道德是没有的,且“善恶观念从一个民族到另一个民族、从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变更得这样厉害,以致它们常常是互相矛盾的”。  相似文献   

20.
任何社会秩序的维持都必须有一定道德作为支撑。作为一个完整的道德体系,它应包括个人道德、社会道德、职业道德、政治道德等不同层面。在一个完整的道德体系中,不同层面的道德规范着人类社会生活的不同层面。在这些不同层面的道德之中,政治道德由于政治在社会生活中的统率作用,因而也就具有优先性的特点。何以政治道德具有优先性呢?这是因为政治道德在整个社会道德体系中处于特别重要的地位。政治道德优先性原则隐含这样一些机理:必须首先通过人们的社会存在去理解人的行为,必须通过社会政治生活去观察和研究人的行为;对个人的道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