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今春2月,借去山西参加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队座谈会的机会,我们到大寨去了一趟。在大寨村头,在虎头山上,看到了许多新的变化。我们还访问了老英雄贾进才、宋立英同志。大寨现任党支部书记郭凤莲同志向我们详细介绍了改革开放以来,大寨是怎样走过来的,大寨的党组织建设和经济发展的情况。短短时间里的所见所闻,给我们的一个强烈印象是,大寨在重新振兴。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的浩荡春风,拂去了曾经笼罩在大寨这片黄土地上的神秘面纱,参观、访问者又开始多了起来。凡来访者,大多都要去探望大寨创业的老功臣宋立英同志,如今她已是近70岁的老人了。(一)宋立英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里,从小吃不饱、穿不暖,挨饿受冻。13岁那...  相似文献   

3.
正大寨创业时期,贾进财"让贤"的故事曾广为流传,成为人尽皆知的一段佳话。贾进财是大寨第一任党支部书记,曾对大寨的发展做出特殊贡献,是在大寨村里受尊重的人。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初,农村互助合作运动将要全面兴起,国家开始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厚道务实的贾进财,审时度势,担心自己不识字的弱点会误了党的大事,误了全村人走合作光明大道的前程,坚决辞去所担任的村党支部书记的职务,推荐了  相似文献   

4.
<正>第一个女党员,第一任妇女主任我父亲是从山东逃荒到大寨的,我1930年阴历十月廿八出生在大寨。家里穷,吃了上顿没下顿,十来岁时我就到有钱人家当使唤丫头。当时贾进财也在这家干活,他从小没了爹娘,就在这个二奶奶家长大、当长工。我13岁那年,他叔做主给了我家一石玉茭,父母就把我许配给了比我大20岁的贾进财,他家又用一斗米把我娶过门。1945年共产党在解放区搞土  相似文献   

5.
正陈永贵是新中国农民的典型代表,他带领大寨村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使大寨成为全国农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陈永贵本人也从一名普通的农村基层干部走进中南海,担任了国务院副总理。在陈永贵的成长过程中,周恩来总理给予了许多关怀和帮助;对周恩来总理,陈永贵也一直怀有很深的感情。总理发出"农业学大寨"的号召1952年12月,陈永贵接替老支书贾进才,成为大寨村党支部书记。他紧紧依靠广大群  相似文献   

6.
听到山西大寨村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全国著名劳动模范贾进才逝世的消息,我的心“格登”一下,脑海里立刻出现了那个敦敦实实的小老头儿。一双善良温和的大眼睛总在听你说话,脸上每一条皱纹都体现出一种坦荡和平实,唯有那双手黑里透红,青筋暴突,粗皈如砂石,且伤痕累累……那是1995年4月,正是大寨杨柳翻新、浅草青青的时候。我采访完郭凤莲,又上虎头山看完陈永贵的墓地后,顺着山遣返回了大寨旅行社。这时,突然觉得此行少了点什么,不管怎么着也应该见见贾进才。宋立英。于是,稍事休息,我便从旅行社出来,顺着大门前的路下一段坡道…  相似文献   

7.
贾进才让贤     
正1943年11月29日,毛泽东在延安招待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大会上,号召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农民群众组织劳动互助组织。昔阳县当时属于晋察冀边区,为响应毛泽东的号召,当时大寨首任党支部书记贾进才带头组织了互助组。因为该组成员大多是身强力壮的种田好把式,也叫"好汉组",共有30户,陈永贵当时也是"好汉组"的  相似文献   

8.
一1966年元旦,《光明日报》文艺副刊《东风》以醒目的位置套红刊登郭沫若的组诗《大寨行》。这是73岁高龄的诗人于1965年11月中旬至12月上旬赴山西“参观农村社教工作”期间写成的18首旧体诗。这些作品大多无诗意可言,无非是以娴熟的声韵对仗技巧表达一些类同标语口号的内容。以《大寨行》总冠组诗,不但在于各篇中充斥“大寨精神卷巨澜”、“大寨人人是愚公”、“大寨精神善发扬”、“大寨杨谈随处是”、“学来大寨研科技”之类的诗句,而且其压轴之作为《颂大寨》,这是组诗中唯一的一篇迹近古风的体式,其余均系七律。虽然就内容而言说…  相似文献   

9.
陶鲁笳说:“毛主席把《大寨之路》要去了,要看”1964年3月28日,毛泽东外出视察,专列停留在邯郸,要河北省委、山西省委领导去汇报工作。毛泽东要陶警笛汇报农业情况。陶汇报了全省情况后着重讲了大寨。毛对陈永贵“参加生产,领导生产”给予肯定,说:“很好嘛!就像打仗一样,不参加打仗,怎么会指挥战争呢!”陶鲁布汇报大寨抗洪救灾、重建家园时,毛泽东对大寨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很重视。毛泽东还说,大寨的评工记分办法好,不搞繁琐哲学,既有差别,又不特殊。毛泽东问陈永贵情况时,陶说陈永贵50岁,42岁时扫盲,讲话有逻…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位在大寨七沟八梁一面坡的黄土地上成长起来的大寨人,当年,在改变大寨面貌,重建大寨家园,尤其是在“大寨精神”的形成过程中,郭凤莲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现在,作为新时期的大寨领头人,她带领大寨人民办企业、兴农业、抓旅游、建新村,10年奋斗,二次创业,使大寨走上了快速发展的小康之路。  相似文献   

11.
《支部生活》创刊60周年之际,记者走访了当年的老劳模卢珊。在卢老朴素的住宅里,最引人注目的是客厅四周挂满了老人与毛主席和其他领导人的合影。老人刚刚过完八十大寿,童颜鹤发,声若洪钟。卢老激动地指着一张照片说:“这是1999年全国老劳模在北京聚会时的合影,那是邢燕子、侯隽,那是上海的黄宝妹、大寨的郭凤莲。”  相似文献   

12.
正申纪兰是我多年多次采访过的老劳模。2020年6月28日她走了,我很想念她。我最早认识老申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时她常到大寨参观访问,与陈永贵、宋立英、郭凤莲是老朋友。我在与他们座谈交流时,听到过大寨、西沟艰苦创业的许多动人故事。  相似文献   

13.
李慧 《学习导报》2010,(4):56-56
郭凤莲,一个传奇式的人物。 1964年,不满18岁的她就成为大寨铁姑娘队队长,60年代她和大寨人在“七沟八梁一面坡”的村庄刨出700多亩“海绵田”,创造出亩产千斤的纪录,成为当时人与恶劣的自然条件抗争的典范。  相似文献   

14.
毛利 《廉政瞭望》2014,(17):77-77
23岁的表妹最近跟一个“中年男人”略有交往,说是中年,其实不过三十出头。不过在年轻人眼里,这把岁数已经足够“老了”,就像我30岁在她眼里也是不折不扣的老女人一样,想掐住她的脖子说我才不是,人家根本懒得理你。年轻就是狂妄得叫别人无法呼吸。  相似文献   

15.
霞飞  一民 《党建文汇》2005,(8):46-46
大灾之年,大寨用“三不要三不少”的实绩证明它是真先进 大寨本是山西省昔阳县一个山村,历史上就以贫困著称。1958年,在全国大办人民公社的热潮中,大寨成了一个生产大队,隶属于大寨公社。大寨大队党支部书记陈永贵在党员和群众中享有很高威望。  相似文献   

16.
正我当年在大寨任驻点记者13年。离开多年后重回大寨,相见几位老熟人,他们没有记着我写过什么文章,而是亲热地握着我的手说:"咱们一起动弹(方言,指劳动)过。"劳动建感情,汗水结友谊,一起担粪、拉车、修地、锄苗、收割、打场,我最难忘的是留在"海绵田"里的脚印。最早的脚印1964年春天,山西人民广播电台农村部主任包显瑛派我到大寨采访,为河北电台采写专题报道,介绍大寨"三深"(深耕、深  相似文献   

17.
镌刻着深深的历史烙印,从巅峰跌入低谷,大寨人像一叶漂泊不定的小舟,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迷茫,彷徨,一时间找不着航向。风光了一个时代的英雄大寨居然落伍了。   国人关注着大寨,世人关注着大寨。   又一个 10年过去了。这 10年,大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成立了经济开发总公司,办起了 8个企业,形成了 9大支柱产业,固定资产达 7400万元;三层楼的准一流新学校拔地而起,农民“小二楼”住宅区又添新景,森林公园将昔日的虎头山装扮得焕然一新……更重要的是,大寨人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大寨又一次令国…  相似文献   

18.
谭亦桉 《党史文苑》2007,(10):50-53
我是六八届初中毕业生,1968年10月到农村,那时才十六岁,正值青春年少。当地老儇无论是当面还是背地里,都管我们学生叫“崽俚子”,言外之意,是说我们还稚嫩得很。  相似文献   

19.
走近大寨     
我是带着探秘的心情走近大寨的。大寨人曾大战虎头山、狼窝掌,在乱石堆积的荒坡上开拓出稳产高产梯田,成为60、70年代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那么,今天的大寨究竟怎么样呢?走近大寨,远远地望得见村委会楼上两个醒目的大字———大寨。门两边的白墙上写着大寨人创业的座右铭: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在主人的安排下,我们先沿着石阶登上了虎头山,但见崇山峻岭上松柏苍郁,景色宜人。这里既有蔚为壮观的自然景观,更有丰富的人文景观。这里有敬爱的周总理生前3次来大寨住过的窑洞,有邓小平、叶剑英、李先念、邓颖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  相似文献   

20.
我省民间收藏爱好者李建伟,花费20年心血倾力收集代表大寨历史时代的物品,欲建一座以"大寨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李建伟出生在昔阳县,是"大寨文化的忠实粉丝"。上世纪80年代,年仅16岁的李建伟走出家门,接替父亲在阳泉一家建筑公司工作。由于爱上古钱币收藏,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