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教育活动是一个多种智能互相作用的过程,本文旨在讨论在课堂教学、专题教学、教师角色的多重化、评价方式的灵活化四个方面如何实施多元智力理论的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2.
智力研究的新思路——元认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的智力研究存在着许多弊端:在方法上,重智力结果、轻智力过程,重智力因素结构的理论分析、轻智力潜能开发的实验研究;在内容上,重智力现有水平、轻发展潜力,重智力低级因素、轻智力高级因素。当代认知心理学关于元认知的研究揭示出元认知是智力的核心和高级成分,拓展了智力研究的范围,使智力研究转向研究智力的高级认知机能及过程,为科学地揭示智力的本质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通过严密细致的模拟实验来评价布卢姆的儿童智力发展曲线。结果表明:由于人的智力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非随机的过程,安德生的以随机实验为根据的重叠公式不适合用于计算机的智力发展,因此,以安德生的重叠公式为根据的布卢姆的智力发展曲线从本质上说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4.
斯腾伯格长期致力于智力问题的研究,先后提出了三元智力理论、成功智力理论,在当代智力研究领域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三元智力拓展了智力本质的内涵,较好地解决了测验的有效性和公平性问题,是一种横向维度或广度上对IQ的超越。成功智力是一种以“成功”为导向和衡量标准的智力理论,强调了智力训练和开发的可能性,提高了智力对人们未来成功的预测性,更好地描绘了智力的真实结构,实现了对IQ理论的全方位超越。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先从宪法解释的角度阐述了民事检察监督的合理性以及检察机关行使监督权的恰当性要求。本文指出,在我国宪政体制下,民事检察监督权必须在民事诉讼程序框架内演绎。“禁止二重监督”理论则是民事检察监督中检察机关诉讼地位确定的民事诉讼理论根据。根据“禁止二重监督”理论,检察机关在民事诉讼中的地位要么是当事人,要么是法律监督者,不同的诉讼地位由不同的参加方式决定。  相似文献   

6.
检察机关已初步形成了认罪认罚案件办案质效的评价指标体系,各评价指标呈现出“多维性”“侧重性”“灵活性”“差异性”等特点。但每一个主要评价指标在实现其预期功用的同时也都有一定的盲区和局限。而且,评估中还存在“重自我评估,轻外部评估”“重结果评估,轻过程评估”“重专用评估,轻通用评估”“重经验总结,轻问题归纳”及“重定量评估,轻定性评估”等问题。鉴于此,有必要从导向、主体、方式、内容、效力、时机等方面优化评估路径,并围绕质量、效率、效果三大维度构建多元融合的质效评估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7.
TRIPS中的即发侵权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符琪 《律师世界》2001,(11):36-37
一、即发侵权及TRIPS的规定 即发侵权是指侵权行为尚未发生但存在着发生的危险,或虽然已经发生但尚未产生一定损害结果的行为。传统的民法理论认为,一切侵权的认定均须以已经造成的损害为条件,无损害就无责任。然而这种理论如果绝对地适用于知识产权侵权领域,将十分不利于知识产权的保护。由于知识产权是一种无形的智力成果,它具有时间性、地域性等特点,因此,一旦发现侵权行为即将发生,或已经发生但尚未造成损害结果的,就应该立即进行禁止。而等到侵权行为已经发生或造成一定的损害后果的情况下,再去追究,就为时已晚了。这不仅…  相似文献   

8.
交通事故伤者智残评定的方法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交通事故致颅脑外伤伤者智残评定的最佳方法。方法 采用4种智力评估方法对被鉴定人的智力和认知状况进行评估。结果 与智力迟滞诊断作为金标准相比较,事件相关电位P300评定结果呈显著正相关(125例,r(?)=0.952,P<0.01),成人智残评定量表结果呈显著正相关(129例,r(?)=0.963,P<0.01),韦氏成人智力测量总智商(IQ)评定结果呈无明显相关(4例,r(?)=0.099,P>0.05)。结论 根据智力迟滞诊断、事件相关电位测定P300、成人智残量表评定、韦氏成人智力测量等多种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可准确评定被鉴定者智残水平。如被评定者有伪装倾向,则不宜采用韦氏智力测量方法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9.
现阶段刑法教义学的自主研究应聚焦理论创新。理论创新是以本土经验为基础,形成特有的概念、规则、原则的研究活动。根据经验素材的不同,理论创新存在规范路径和判决路径之分,应改变“重规范、轻判决”的现状,以后者作为理论创新的主要来源。由于我国刑事判决欠缺说理,那种从个案或者系列个案中提炼刑法理论的做法并不合适;针对大样本判决的实证研究,包括实践纠偏型、机制阐释型、理论检验型、理论启发型等四种模式,也未能实现由判决到理论的跃迁。受实证研究的启发,应当提倡一种基于判决的理论创新模式,即针对一定数量的样本判决,以现有的刑法理论搭建分析框架,发现隐藏在判决中的特有规律,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构建、评价与修正,以此推进我国刑法教义学的自主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不可罚的事后行为理论一般被认为是我国不处罚本犯自洗钱及掩饰隐瞒犯罪所得行为的理论依托。但该理论的基本定义及法理存在疑问。不可罚的事后行为理论本质上是德、日司法者优先考量预防必要性、罪刑均衡性、效率原则等需罚性因素的情况下形成“事后行为不可罚”之司法现象,后经其学界之学理总结而建构形成的理论。但该理论混淆了行为应罚性和需罚性判断的区别,对于“数个行为数次侵害法益”之事实间如何能作同一评价缺乏明确的具体判断标准。法益侵害同一性判断关注主观不法意思个数、客观实行行为个数、法益侵害类型个数三个标准,其对于事后行为可罚性的判断标准更为合理、明确。不可罚的事后行为理论可在法益侵害同一性判断中解构。  相似文献   

11.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teaching and learning methodologies used in undergraduate law degrees are gradually shifting. The traditional model relied on a largely standardised, “one size fits all” approach which assumed that developing legal reasoning through attendance at lectures and participation in tutorials and seminars would produce a successful lawyer. However, today’s law schools are adapting to a large and diverse body of law students, many of whom will move on to careers outside the legal profession. This is being recognised by an increasingly pluralistic approach within undergraduate legal education, aided in no small measure by a greater focus on skills. This article will discuss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which rejects the idea of a single measure of intelligence and instead identifies a number of different intelligences with both biological and cultural underpinnings. It is argued that acknowledging these multiple intelligences and using them as an organising concept to vary and diversify teaching and learning methodologies could help to further avoid the “one size fits all” approach and enhance the student experience.  相似文献   

12.
法的基础的核心是人性。中国传统法学和西方法学大都是以人性论为基础的。同样,马克思主义法学也有自己的人性论。人性论不是资产阶级的专利。现在自由主义法学所面临的问题无不与人性有关。  相似文献   

13.
人性是人所共有的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质和属性.它既与神性、兽性、物性等相区别,又与非人性、反人性等相对立.人性并非是一个超历史、超时空的先验的本质,或是一成不变的抽象存在物,它始终是在人类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生成、展现和变化的.人性要素论是人性构成的理论形态,也是人区别于一般动物的心理特质.人性价值论是关于对人性内在本质善与恶、好与坏、美与丑的评价性的理论.人性不仅是哲学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而且也是心理学、生物学和社会学研究的一个主要课题.  相似文献   

14.
基于语用理论的法律论证评价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非经典逻辑尤其是法律论证中,语用的维度和语用分析的方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语形、语义和语用分析方法相结合,才能使科学共同体的论辩成为可能。依据语用分析的方法,法律论证的评价模式应为形式有效、实质有效、修辞有效的论证评价标准的结合。三者互为依靠,形成论证评价的三角形框架模型,所建立的这种论证评价模式才是法律论证评价的恰当标准。  相似文献   

15.
目的将人工智能中的深度学习技术应用到人体肋骨骨折识别,实现人体肋骨骨折智能检测,提高法医肋骨骨折诊断效率。方法采集3143例人体胸部X线数字影像(2602例用于训练,541例用于测试),标注肋骨骨折特征点,通过多层网络堆叠,分层、分级主动学习原始数据高度抽象的特征表述,并将此特征反馈至检测器进行骨折检测,输出骨折位置及相应置信度。结果基于深度学习的人体肋骨骨折检测准确率在90%以上。结论基于深度学习的人体肋骨骨折检测准确率较高,可用于辅助法医进行肋骨骨折识别诊断、检验鉴定等,本研究可为人体其他部位骨骼损伤智能检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论人工智能法律主体的法哲学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骁克 《政治与法律》2021,(4):109-121
当下人工智能主体学说面临诸多问题,需从法哲学视角予以审视。就人工智能本体而言,其行为具有自主性,不宜纯粹以客体相待;从他者期望视角观察,人工智能拥有道德责任能力,系道德主体。法律主体理论经历了由自然人有限人格到全面人格,再到自然人、法人综合人格的演化过程,呈现客观化趋势,不唯理性、意志等主观要素论,其为人工智能法律主体提供了栖居空间。在目的论意义上,人工智能能够推动积极向善,助力美好生活,实现显著的经济社会价值,作为法律主体具有合目的性。在当代,传统主体哲学转向,人的哲学危机引发新思考,尤其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主体-客体范式发生变化,客体主体化的历史经验及当代实践显现一种哲学可能性,即主体不限于人,从而强化了人工智能法律主体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在进行法医精神病学鉴定中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智力状况及刑事责任能力的关系。方法采用韦氏成人智力量表中国版(WAIS-RC)对13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测试,并与其相应的刑事责任能力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全量表智商为±s=74.59±14.716;言语智商为±s=80.89±14.077;操作智商为±s=70.27±15.427。经统计分析发现:言语智商和操作智商(F=26.786,P=0.000)有显著性差异;各项智力结果与刑事责任能力相关性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平均智力水平在正常范围之下,边缘状态与轻度损害之间,但在法医精神病学鉴定中,其刑事责任能力与智力状况不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陈锐 《政法论丛》2010,(2):101-106
法律真理问题是法哲学中最根本的问题,其中尤以真理符合论在法律领域影响最大。真理符合论能为法律的有效性、法律权威提供比较令人信服的解释,但是,它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何超越真理符合论面临的这些问题呢?诠释学真理观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从诠释学的观点看,法律真理是人的一种存在状态,是人展现自我、规划自我的一种方式,是人为实现自身本质而进行的一种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9.
混沌理论的心理治疗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混沌理论给我们理解真实、复杂的人的心理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将混沌理论应用于心理治疗,不仅是对传统心理治疗观的突破,同时对心理治疗的方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按照混沌理论的观点,人的心理的本质是非线性的,而心理的混沌状态则是导致更高阶段有序结构出现的动力学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