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洁手清心     
高占祥 《今日浙江》2009,(19):60-60
《晋书·吴隐之传》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晋安帝隆安年间(397-401),为了改革岭南弊政,朝廷派良吏吴隐之担任广州刺史。据说那里有一泉水名为贪泉,饮了此水后便贪得无厌。吴隐之偏不信邪,便酌贪泉水一饮而尽,赋诗道:“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相似文献   

2.
诗,堪称文学艺术的瑰宝,它以特有的声情韵律和丰富的思想内涵,深受人们的喜爱。在浩如烟海的诗宝库中,我国古代的廉政诗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封建社会,贪官污吏居多。但出污泥而不染的清官廉吏也不乏其人,他们中有些人以诗言志,砥廉诫贪,被传为美谈。研读这些廉政诗,不仅饶有趣味,对加强道德修养和党风廉政建设也颇有裨益。现撷取数首,与诸君分享。 晋代吴隐之赴广州任刺史路过石门 (今广东南海 ),此地有一泓泉水人称“贪泉”,相传饮此水者,就是廉洁的人也会变得贪婪,吴闻听后坦然饮之,并赋了一首《酌贪泉诗》:“古人饮…  相似文献   

3.
史源 《政策瞭望》2009,(5):56-56
据《晋书·吴隐之传》记载,广州北郊30里外的石门镇有一口井,传说人只要饮了这口井里的水,便会变得贪得无厌。西晋时,朝廷派往广州的几任官员,因误喝此水,差不多都以经济犯罪而被撤职查办。当地百姓为了提醒上任的新官,在井旁立了一块石碑,上书"贪泉"二字。从此,过往官员即使口干舌燥,也不敢妄自享用。然而,具有廉吏之称的吴隐之却不信这个邪。他升任东晋广州刺史时,上任路经此泉,挹泉而饮,还放歌言志:古人云此水,一饮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移心。  相似文献   

4.
《春秋》1997,(5)
在著名的广州越秀山公园里,矗立着一块高大的石碑,其上不仅赫然刻着“贪泉”两个大字,而且附有东晋名宦吴隐之的诗篇。这块石碑原在广州城外石门的一处泉水边,是当地百姓为纪念吴隐之而立的,后来为使更多的人观赏,才被移至于此。吴隐之  相似文献   

5.
廖建江 《前进》2006,(6):55-55
近日,偶翻史料看到两则典故,颇为感慨。一则是,三国时期,陆绩任郁林太守。因其为政清廉,没有家私积蓄,在调离时,想到归舟太轻,恐难渡海,遂上岸取石压之。这些取压空船的石头极为平常,却被后人保存下来,并命名为“廉石”,意在缅怀其廉洁,并昭示后人。另一则是,在广州西北角的石门有一泉,泉水清洌甘甜。汉代时,赴广州做官者,多要下马品尝。然而一旦上任,则多鱼肉乡里,贪赃枉法。百姓遂冠名“贪泉”,以告诫来者。石头和泉水,本来只是大自然中平淡无奇的东西,自然谈不上什么“廉”和“贪”。老百姓追寻古时为政者的踪迹,以自己的评判标准和独特…  相似文献   

6.
洪崇恩 《文明大观》2001,(10):30-30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让泉也。”这就是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写的“让泉”。相传此泉“甘如醍醐”,又相传欧阳修喜饮此泉,所以作文赞美。这样,让泉也就渐为人知。  相似文献   

7.
时下流传一句话“为人莫作官,做官都一般”,言下之意,做了官就会身不由己,就会放松做人的原则,就有别于普通人。或者说,做了官搞点特权,犯点错误什么的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谁叫咱是官呢?其实不然。传说,广州石门那地方有个“贪泉”。旧时,到广州去做官的人,喝了泉里的水未来好好的官jh竟变得贪脏枉法起来。晋朝有个吴隐之,去广州做刺史,走到“贪泉”,偏不信这个邪,说:“古人云此水,一款怀千金,试使夷齐铁,终当不易‘C”,喝了一瓢,、果然不见怎的,官做得照样清正。他在广州为官数年,卸任北归时,依然两袖清风,“装…  相似文献   

8.
国内知名品牌“农夫山泉”近日呜“冤”叫“屈”:列位看官兴许会问,好好“山泉”,“冤”在哪里,“屈”在何方?原来,有工商部门向消费者发布警示,说“检验结果”显示:农夫山泉广东万绿湖有限公司生产的30%混合果蔬、农夫山泉广东万绿湖有限公司生产的水溶C100西柚汁饮料和统一企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生产的蜜桃多汁等3种饮料总砷含量超标。为此他们告知经销商“赶快让问题产品下架,开展自查自纠,等候处理”。  相似文献   

9.
申姓之根植南阳肖华锟申,古国名,姜姓,在史料中有不少记载,如:《国语·郑语》载:“申,缯,西戎方强,王室方骚……”《左传·隐公元年》载:“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庄公六年》云:“楚文王伐申,过邓。”《史记·齐太公世家》载:“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  相似文献   

10.
析“慎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德民  吕耀怀 《湖湘论坛》2002,15(3):46-46,88
诠释“慎独”一词,一般以《礼记·中庸》中的一段话为依据:“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郑玄注曰:“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闲居,即独居、独处。所谓慎独,就是指在一个人独居、独处之时,在其行为不为他人所见之处,也要做到谨慎有德。关于“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朱熹曾注云:“隐,暗处也。微,细事也”《四书集注》。朱子之注,或容有疑。“隐”指暗处不谬,但以“细事”释此处之“微”则不甚确当。古书中的“微”字,既可用以指称“细小”,如慎微之“微”,又可包涵“隐匿”之意。据《左传·哀公十六年》:“白…  相似文献   

11.
画蛇添足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巵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馀。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巵,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巵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战国策·齐策二》〔译文〕(简体字) 楚国有个祭祀的人,祭完之后,赏给手下办事的人一杯酒。他们互相商量说:“几个人不够喝,一个人喝还有余。大家在地上  相似文献   

12.
<正>茶境从唐的华丽奔放,到宋、元的沉静内敛,再到明代的精致隽永,掩映之间默默述说着中国茶文化的发展脉络茶古体字为荼。《尔雅·释木》:“槚,苦荼。”槚即楸树,茶树古名。荼系苦菜,味微苦。晋朝郭璞《尔雅注》:“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荼。”西汉蜀人王褒《僮约》中有“牵犬贩鹅,武阳买茶”“脍鱼炮鳖,烹茶尽具”的句子,最早记载古人买茶、煮茶之事。  相似文献   

13.
一 《聊斋志异·夜叉国》中有惊人之问:“问何以为‘官’?”(我本想写“惊天之问”,后来想想,“天”居高,司空见惯,或不屑听此一问;人处卑,利害相关,闻之方惊。)书中答辞也妙:“出则舆马,入则高堂。上一呼而下百诺。见者侧目视,侧足立。此名为官。”几千年来,中国为“官”者的自我感觉或老百姓对“官”的观感,大抵如此。  相似文献   

14.
唐宗礼 《群众》2018,(17):71-71
《论衡·书解第八十二》:“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后汉书·来历传》:“朝廷广开言事之路,故且一切假贷。”《潜伏论·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管子·君臣上》:“夫民别而听之则愚,合而听之则圣。”这些历史典故都充分说明了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舒同与墨泉     
翟伯成 《春秋》2009,(3):63-63
七十二泉之“冠”的百脉泉南面,有一墨泉。据清朝道光十三年《章丘县志》载:“墨泉在城(绣惠)南二十里,水色如墨,故名。”近观墨泉,拥地而出,黑若墨汁,漫石而流,淙淙有声。泉水淳冽甘美,沏以上等绿茶,色如琥珀,香幽袭人,极为爽口。泉池石砌方形,护栏皆汉白玉雕刻。前后刻有“墨泉”二字,为舒同题写。  相似文献   

16.
庐山行     
假如说庐山之巅含鄱口的吞江之势、三叠泉的千尺飞瀑、牯岭的桂子飘香、花径的乱云飞渡飘逸着一种神奇的俊秀之美.让踏访者的脚步流连忘返的话;那么,庐山脚下石门涧的开山之境、东林寺的梵音香烟、周子墓的濂溪青莲、白鹿洞的活水源头则呈现出一种高妙的文化之象,令拜谒者的灵魂一次次受到文化洗礼。  相似文献   

17.
稍有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大明一朝对贪污的惩治是非常严厉的。连郡守、县令那样的官“赃至六十两以上者” ,不仅要“枭首示众”,而且还要“剥皮实革”(一种酷刑,剥下人皮用草填充之 )。更莫说贪污数额更大的了。可见朱元璋对贪污的憎恨和惩贪的决心。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贪风一直未能压得下去,以至颇令这位素来“严于吏治”的开国之君痛心疾首:“我欲除贪赃官吏,奈何朝杀而暮犯!”   以后的事实证明,朱元璋的忧虑还是满有远见的。大明一朝的贪风不仅久治不下,而且愈演愈烈。史载:明孝宗宠爱的太监李广死后,从其遗物里搜…  相似文献   

18.
孙静 《现代领导》2007,(11):22-23
明朝的王恕说过:“人之才性不同.有优于学问而劣于政事者.亦有长于政事而短于学问者;亦有有学问而不能提调学校者.有寡学问而能提调学校者。事无全才,故人之于事,有能,有不能。”(《王端毅公奏议》)说的就是“用当其才”.古人对此的见解和实践.散见于各史料,正如屈原说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人的知识和才能由于天赋、实践地位的不同和人一生所能有的精力和时间的限制,只能“有所为”或“有所不为”。  相似文献   

19.
茶者,雅称“茗”,自神农尝百草,遂有茶。在漫长的岁月里,中国人以茶为饮,演绎出许多故事。有人说:在政治家那里,茶是提倡廉洁、对抗奢侈之风的工具;  相似文献   

20.
唐《毛诗正义·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言志”,因此在文化发生学上,原始的文学意象对文化价值取向的类型研究往往具有强烈而生动的暗示与象征意义。例如,在道家心目中,“专气至柔”的“婴儿”(《老子》第九章)所隐喻的是一个和光同尘而与物委蛇的“无为无不为”的境域,而在《盂子》中,“大人者”所以“不失其赤子之心也”(《离娄下》)却在于其能够涵养并扩充仁义孝梯之心的“良知”、“良能”。(《尽心上》)因而在儒、道经典中.即使对同一个意象,二者的感悟与发挥却可能趣同而旨异。因此,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