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苏联解体至今20多年过去了,围绕苏联解体的原因和对苏联解体的评价也一直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热点问题。针对近期关于苏联解体的一些不同看法,文中围绕苏联解体的历史评价、斯大林和斯大林模式的评价,引伸到如何正确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问题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
《苏共历史问题》杂志1989年第2期,对苏共中央社会科学院召开的一次以历史问题和现实为题的“圆桌会议”作了比较详细的报导。现将参加这次“圆桌会议”的苏联学者对几个有争议的历史问题的看法编译如下。 1. 关于“斯大林主义”和“斯大林制度”问题 历史科学博士B·П·瑙莫夫教授在回答这个问题时说,“斯大林主义”这个概念不能  相似文献   

3.
斯大林问题是当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国际政治的重大问题。它不仅涉及苏联70年历史,而且涉及国际共运的兴衰与今后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以及对近一个世纪国际政治的基本认识。为便于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现将近来我国理论界有关的学术观点综述如下。 (一)关于斯大林问题研究的途径 学术界普遍认为,深入研究斯大林问题有很大难度。因为这一问题首先涉及的时间跨度  相似文献   

4.
从苏联宣布成为第一个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国家到今天,社会主义的实践运动已有50余年的历史了。这50年的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也正是人们对社会主义社会矛盾问题的认识过程,这个过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基本否认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着矛盾。 这个阶段是从1936年苏联宣布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到50年代初斯大林逝世前后。在这个阶段,斯大林简单地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状况完全适合”,苏联各  相似文献   

5.
由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国农村智力开发函授学院河北分院等单位联合主办的“历史传统与改革开放”讲座,于1988年7月11日至22日在北戴河举行。现将讲座涉及的问题及主要观点概述如下。 一、对苏联东欧国家改革历史的反思 50年代初到80年代初约30年间的苏联历史上有两个分水岭:一是1953年3月斯大林逝  相似文献   

6.
苏共垮台、苏联解体是苏联变革斯大林模式的现实结果,而不是其必然结果。变革斯大林模式本来有着三种可能选择,苏共垮台、苏联解体只是其中最坏的一种选择而已。如果不是改革领导者和民主派刻意颠覆苏共政权,苏联改革完全可以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所以,苏共垮台、苏联解体的根源不是斯大林模式,而是错误的改革路线。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斯大林模式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有着深远影响,如果对斯大林模式片面地作出全面否定,最终必然给社会主义事业造成巨大损失。  相似文献   

7.
斯大林模式是斯大林在20世纪30年代按照自己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创立的一种建设社会主义的模式,它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这种模式虽然最后以失败而告终,但它却是符合当时历史潮流的,对当时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斯大林研究重新成为热点,国家利益观是一个新的视角。斯大林的国家利益观,在研究现状上是欠缺的,至今没有专著;在内涵上是宽泛的,包括政治、安全、经济和文化;在研究方法上是多样的,有唯物史观、历史分析法、演绎归纳法、系统论、影响论和心理分析法;在意义上是多重的,对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对“斯大林模式”和苏联历史的研究,对中国战略的定位和调整都起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自20世纪30年代始,垄断、专制、封闭的斯大林模式导致苏联哲学社会科学发展长期的僵化和落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上台的戈尔巴乔夫采用公开化、民主化方式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根本的改革,反而加剧了苏联的解体。反思.苏联的教训,在发展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上,需要在体制、氛围和条件上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10.
二战后斯大林的对外政策大体可以1947年为界分为两个阶段。1947年以前,苏联坚持与西方国家和平共处,实行大国合作;1947年以后,苏联则坚持世界革命,实行与西方国家的集团对抗。共处合作是权宜之计,革命对抗是长期战略,但二者都是手段。实行共处合作,是将意识形态暂时搁置,推行革命对抗,则是强化意识形态的对立,但最终都服从于国家利益这一最高原则。在苏联的外交目标中,国家利益居于主要和核心地位,意识形态只是次要因素。过度追求国家利益,使斯大林严重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原则,成为苏联霸权主义的理论源泉,也给苏联的解体埋下了隐患。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斯大林被认为是权威的马克思主义民族问题理论家,他的许多理论观点被人们广泛引用。他的思想不仅影响了苏联民族政策的制订和执行,而且也影响了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斯大林在世及其逝世后的60多年间,苏联和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表  相似文献   

12.
对“斯大林模式“的点滴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演变有各种各样复杂的原因.斯大林模式曾经使苏联和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辉煌了几十年,但最终又葬送了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我们不妨对其作个"对半开"的评价,目的在于充分而深刻地认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以警醒自己用发展的观点对待马克思主义,走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之路.  相似文献   

13.
苏共二十大以后,法共面临思想和实践上的困境,抵制了赫鲁晓夫的去斯大林化,而与中共的立场接近。但是当中苏分歧出现后,法共决定站在苏联一边,对中共的态度发生很大改变。法共的态度既体现了法共中央的思维惯性,以听从苏共指令、维护苏联利益和威望,加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团结作为其国际主义职责;又反映出其内部新旧力量间的斗争,党内出现要求改革的声音。中苏分裂对法共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方面党内得以清洗了保守派力量、强化了苏联的新路线,另一方面国际共运的分裂使得法共开始产生自主意识,将关注的目光从国际共运转向国内事务和欧洲事务上。  相似文献   

14.
本书由英国的苏联和东欧问题研究专家A·纳基威乔所著,美国圣马丁出版社出版。 作者依据大量史实,对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的苏联共产党和国家五位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和戈尔巴乔夫作了深入研究,提供了他们  相似文献   

15.
苏联剧变是由多重因素叠加造成的,其中逐步放弃共产主义信仰而导致的信仰危机是剧变产生的内发性因素。十月革命前,共产主义信仰在俄国确立时本身包含着一些非科学因素;十月革命后,列宁开始着手苏联的信仰建设,这一时期的信仰建设是正确的,但到了斯大林时期,由于成绩与失误并存,对共产主义信仰既有巩固,也有一定程度的冲击。斯大林之后直至戈尔巴乔夫执政期间,苏联的信仰危机由激化到总爆发,最后导致了苏联剧变的惨剧。研究苏联信仰危机,能为当代社会主义国家的信仰建设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6.
该书由罗伯特·H·麦克尼尔所著,牛津麦克米伦出版社于1988年出版。全书377页,约30万字。 这是一本关于斯大林的全新传记。作者大量使用了鲜为人知的材料,其中包括格鲁吉亚的斯大林博物馆和列宁格勒的基洛夫博物馆的材料,也涉及到霍查的回忆和斯大林——毛泽东首脑会谈内幕。 斯大林个人崇拜,曾经是苏联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本书着重描述了这一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7.
苏联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也是对城乡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实行排挤和消灭的过程。斯大林根据苏联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的经济结构、阶级结构变动情况,初步探索和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内部的矛盾关系,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社会成员之间、各民族之间,形成一致与和谐的关系。然而,斯大林把和谐看成是无矛盾,甚至"完全一致",这就使得他的认识不仅偏离了唯物辩证法,陷入形而上学,而且也不符合当时苏联的实际情况,其后果是非常严重的。我们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从斯大林的错误中吸取深刻的教训。  相似文献   

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在历史发展上始于新民主主义社会,在现实比较中历经了苏联社会主义列宁阶段、斯大林式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影响,因此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正是在这样纵向与横向的交叉选择中,开创了自己的社会主义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9.
斯大林之后,苏联对苏维埃体制进行的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上看,改革没能突破斯大林体制的框架,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苏维埃仍然没能抹掉其橡皮图章的色彩,从而为戈尔巴乔夫后期彻底抛弃苏维埃体制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20.
苏联国家监察制度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列宁时期监察制度的创立、斯大林时期监察制度逐步发生畸变和斯大林之后国家监察制度的调整。其一般特征主要表现为:以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为基础,受政治神秘主义的支配与操纵,人民监督作用有限。其启示意义是:社会主义国家既要讲权力的监督,也要讲权力的制约;国家监察机关必须拥有真正的独立性和足够的权威;需要加强自下而上的人民监督,切实保障人民的监督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