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很难想象,当1934年秋天,虔诚的基督教传教士薄复礼在贵州第一次与红军相遇时,他心中有无限的震惊与担忧。在他的记述中,"这些人都戴着相同的帽子、佩带着红色标志……穿的衣服也很杂乱"。而且,对于这些穷苦而意志坚定的红军战士来说,他们肯定也想不到,他们的军帽,在一个西方传教士眼中的形象居然是"有点儿像西方赛马骑师帽"!第一次相遇的双方,彼此都充满了强烈的戒备——薄复礼不知道这些"强盗"  相似文献   

2.
1933年8月13日.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机关报《红星报》第二期第四版“红军故事”栏目里.一篇以“子任”为笔名撰写的《吉安的占领》的文章,在广大的红军指战员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相似文献   

3.
从1929年10月至1930年10月,赣西南地区数十万群众,配合江西地方红军武装以及毛泽东、朱德等率领的工农红军,九次攻打吉安城,毛泽东诗词称之为"十万工农下吉安",毛泽东是"十万工农下吉安"历史壮举的总导演。  相似文献   

4.
我军第一支工兵连的雏形孕育于风云变幻、时事多艰的1930年。这年9月24日,朱德、毛泽东、彭德怀率领的红一方面军来到了安源。安源人民在“当兵就要当红军”的嘹亮歌声中,将1000余名子弟送入红军的行列。其中,有一批安源工人响应红军总司令部的号召,毅然挑起矿上的一百担炸药参加红军。他们以刻苦耐劳的革命精神,赢得了“伙子兵”的美誉。此后,又相继被称为“破坏队”、“爆破队”、“爆破连”。10月4日,在红军夺取吉安的战斗中,“伙子兵”初露锋芒,勇敢地完成了输送云梯、弹药、担架的重任。10月7日下午2时,在纪念吉安暴动胜利的热潮中,红军在吉安后街大坪里召开了工兵连成  相似文献   

5.
瑞士传教士薄复礼1934年10月到1936年4月随红六军团行军。薄复礼应萧克要求翻译法文版贵州地图,为红六军团转战黔东南发挥了"向导"作用。他在随军过程中加深了对红军的了解,逐渐对红军产生敬意和好感,并给予了力所能及的帮助。薄复礼1936年11月在伦敦出版的长篇自传体回忆录《神灵之手》,多角度地、客观地向世界报道红军的长征,是西方首部介绍长征的著作,对研究红六军团和红二方面军的长征史也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6.
寻找勃沙特 1984年,美国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为写<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专门来中国采访和搜集史料.在采访原红六军团军团长肖克将军时,肖克向索尔兹伯里介绍了传教士勃沙特帮助红军的往事,并拜托索尔兹伯里先生:"如找到这位友人(假如他还活着)或其家属,请代致问候!"  相似文献   

7.
世纪伟人毛泽东不仅祖籍江西吉安,而且在吉安开展了一系列革命活动:领导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培育了光照千秋的井冈山精神;举行了东固会师,提出了红色区域构想;主持召开了二七会议,开辟了赣西南革命根据地;创下了"十万工农下吉安"历史壮举,在吉安成立了江西省苏维埃政府;和朱德一起指挥中央苏区军民连续取得三次反"围剿"战争胜利,初步形成了红军战略战术原则;撰写了中国革命理论著作,初步形成了毛泽东思想;进行了著名的吉安调查,指导赣西南苏区土地革命等。建国后,毛泽东重上井冈山,撰写发表了《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壮丽词篇,留下了深厚的吉安情结。毛泽东在吉安的革命活动是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宝贵财富,需要进一步挖掘整理和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8.
谢明亮 《党史文苑》2023,(S1):24-26
<正>“攻取吉安”的战略,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和吉安人民在毛泽东“争取江西”计划下的伟大壮举,也是江西革命史上的伟大壮举。吉安的占领,使得赣西南苏区由原来零星的红色割据区域,发展为当时全国最大的一块根据地。在国民党“围剿”根据地红军的危急时刻,毛泽东先后主持召开会议,力排众议,主张红军放弃吉安,实行诱敌深入到根据地的中心区域,待敌疲惫而歼灭之。从吉安的占领到主动放弃吉安,不是一般性的策略变化,是毛泽东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战略思想上的根本性转变与探索实践,是党的群众路线的伟大胜利,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9.
耿飚,原名耿俊勇、耿润德。湖南醴陵人。 1925年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0年 9月,已任醴陵游击队长的耿飚带领 30余名游击队员,毅然投奔了毛泽东、朱德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被分配到红三军九师师部当参谋。从此,他戎马倥偬,南征北战,屡建殊功。 戎马倥偬建奇勋   耿飚参加红军后第一次投入战斗便是红军第 9次攻打江西吉安。   吉安,位于赣江中游,是敌人坚固设防的重要据点。在此之前,红军已 8次攻打吉安,均未克敌。 1930年 10月上旬,红军第 9次围攻吉安。耿飚随同红九师从安福出发,迅速赶到吉…  相似文献   

10.
正范明,又名范来香,1915年出生在河南省新县陈店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被人们称为红军的"花木兰"、人民的好医生。她的故事至今仍然广为传颂。崇尚英雄当红军范明自幼聪颖,天真活泼、爱学好问。她最喜欢看皮影戏,尤其对花木兰从军、穆桂英挂帅这些女英雄的故事非常入迷,在她幼小的心灵中萌发了长大也要像花木兰那样女扮男装去参军的念头。范明的家乡是中共组织建立和活动比较早的地区。大革命失败后,经常有一些革命同志走村  相似文献   

11.
1930年9月28日毛泽东在“袁州会议”上确定了红一方面军的行动计划,抵制了当时立三中央要红军去攻打大城市的命令,而带领红军攻克吉安,使农村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红军实力大大增强,为第一次反围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正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为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是第一个向世界介绍红军长征的西方人,殊不知早在1936年底,一部名叫《神灵之手》的书就已经在伦敦出版发行,比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早了整整一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该书的作者勃沙特是当年被红军作为"西方间谍"扣留并押上长征路的英国传教士之一。对此,勃沙特不但没有怨恨,反倒饱含热情地赞扬红军。  相似文献   

13.
《湘潮》2020,(1)
正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了"半条被子"的感人故事。"半条被子"的故事发生之后,这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2018年4月16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了《资兴村民为三名女红军扫墓八十四载》的报道,报道称这三位女红军牺牲地距"半条被子"发生地汝城县文明乡沙洲村不足100公里,牺牲时间  相似文献   

14.
1930年,红军和根据地迅速发展,主力红军和地方武装的力量得以壮大。这使红军当时的领导人过高地估计了形势,忽视了敌强我弱的基本事实,命令红军攻打南昌、长沙等大中城市。1930年7月27日,红三军团乘虚攻占长沙。此后,红军回师江西,于同年10月4日攻占吉安,成立江西省苏维埃政府。  相似文献   

15.
正这些年,我"走走党史",首先断断续续地走完了中央红军、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的长征路,同时也走了红二十五军的部分长征路。这里,根据我"走走党史——长征行"的体验,谈谈对红军长征若干问题的一些看法。一、红军长征的基本内涵红军长征早已成为历史。但对它的研究仍然是个常研常新的课题。在走长征路的过程中,我萌生一个疑问:红军长征的基本内涵是什么?怎样才能全面  相似文献   

16.
正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其名著《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的序言中写道:"阅读长征的故事将使人们再次认识到,人类的精神一旦被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无独有偶,一位参加过长征的红军老战士在回忆爬雪山的情景时说:"我们翻越一座又一座雪山,当时想,我们这些人也许永远也翻不完这些山了,没有什么希望了。但我们坚信,即使我们倒下去,中途失败了,我们的下一代也一定会继承我们  相似文献   

17.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阐释"初心"的深刻内涵时,常深情地讲述一些动人的小故事。这些故事是对共产党人不忘初心,始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最好昭示。"半床棉被"把时针拨回到1934年11月,红军正进行艰难长征的时候。在湖南省汝城县沙洲村,三位疲惫不堪的女红军在部队驻扎休整时借宿  相似文献   

18.
在毛泽东同志的一生中,进行了大量的新闻创作,如关于新闻工作的论著、讲话、谈话、批语、按语、电报、书信等,形式非常丰富。他以“子任”的笔名,发表在1933年8月13日中央军委机关报《红星》第四版上的《吉安的占领》,是最早写的一篇战地通讯。吉安是江西西部重镇,地势险要。1930年2月至8月,红四、五、六军与中共赣西南特委曾调动正规部队和地方武装,几次围攻吉安城。同年10月,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朱德的率领下,第九次攻打吉安,一举攻克。《吉安的占领》这篇战地通讯,是毛泽东同志1933年被王明“左”倾错误路线排挤出红军领导岗位后,研究、总结红军攻打吉安八败一胜的经验教训,为《红星》报撰写的。稿  相似文献   

19.
王荣盛 《党史文苑》2023,(S1):17-19
<正>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在吉安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培育了光照千秋的井冈山精神;举行了东固会师,提出了建立全国苏维埃红色区域构想;“九打吉安”,建立了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一切从实际出发,开展了“吉安调查”;吉安地区军民连续三次投入反“围剿”战斗并取得胜利,初步形成了红军战略战术原则。吉安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史丰富了毛泽东思想,为毛泽东思想的孕育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0.
黄公略,著名红军将领.曾与朱德、毛泽东、彭德怀齐名.1931年9月15日,在江西吉安率部转移时,遭敌机袭击,不幸身中数弹,壮烈牺牲.黄公略牺牲后,寻找并安排好其妻女一事,一直牵动着毛泽东、彭德怀等人的心,围绕这件事,演绎出一个个曲折感人的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