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常听老一辈人说一句顺口溜:“心不偷,凉溜溜”,意思是:只要保持一颗不贪的心,人生就不会翻船、出纰漏,没什么后怕的,心绪自然定定当当。我国民间,也流传许多家训的谚语和故事,都说明了同样的道理。春秋时鲁国贤母敬姜,教育儿子勤俭毋奢,说:“劳则思,思则善心生;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东晋有个“封罐教子”的故事也脍炙人口:浔阳县史陶侃监管渔业,送一罐腌鱼给老母,老母原封不动退回,写信责备:“尔以官物遗我,非惟不能益吾,乃以增吾忧矣”。还有《朱子家训》:“居身务期俭朴,勿贪意外之财”;《菜根谭》:“一念贪私,便销刚为柔,塞智为昏,…  相似文献   

2.
“一钱太守”与“十钱主簿”方一日汉灵帝时会稽太守刘宠的外号叫“一线大守”。他在任时兴利除弊,黎庶因得安居乐业。后奉调进京任职,路过山阴,几位老者拦住他,一定要各送一百钱,以感谢他在会稽办的好事。刘宠说:“既然如此,我就各拿你们一枚铜钱作纪念吧!”于是...  相似文献   

3.
在金钱面前     
伏琛 《瞭望》1988,(31)
去年四川某县一女学生不慎落水,她的同学大呼“救命”,在旁的几个闲人视若无睹,其中一人懒洋洋地说:“救了起来,给多少钱?”这女学生就这样死了。 这大约可以算是“向钱看”声中拜金狂见钱忘义的特例。《钱神论》著者鲁褒早已说过,钱之为体,“无德而尊,无势而热”,它能做到“危可使安,死可使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才子佳人小说、“名教中”人”撰的《好逑传》,一名《侠义风月传》或《风月好逑传》,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把它列于“明之人情小说”一章里;孙楷第因清初人夏二铭在小说《野叟曝言》里曾引过这书,认为它是清初人所作。(见  相似文献   

5.
提起思想政治工作,搞这行的人少有不皱眉头的:难!确实难!难点之一,在于人们的价值取向正在向“钱”倾斜,使得一切说教都显得苍白无力。那么,是不是说已经到了“难于上青天”的程度?也不尽然。笔者了解到这样一件事: 某工厂一名工人,嫌工资太少,于是搞起了“二职”。然而经营乏术,亏多于赚,心绪不佳,恶性循环:越觉钱少,越不想上班;越  相似文献   

6.
李可染中国画展的“前言”———先生作于12年前的《我的话》,是一篇约500字的短文,可染先生却在这里提到他的6枚印章。先生一生究竟自刻了多少印章?追寻它们,窥到的却是先生不凡人生的印迹。刻自早期的印章不多。“思牛堂”和“有君堂”是他这时期刻的两枚重要...  相似文献   

7.
选择     
故事发生在一座小镇。一位教师对孩子说:“我给大家讲一个《小妈妈找蝌蚪》的故事,好吗?”孩子们异口同声说:“好——”只有一个孩子举起了小手:“我想听闹海哪吒的故事。”老师叫他坐下,好好想想再回答。第二次问,  相似文献   

8.
《袁氏世范》记载:鲁南子独处一室,雨夜,邻居美妇因屋坏前来躲避,鲁男子闭门相拒。美妇说,可学柳下惠。鲁南子说:“柳下惠固可,吾固不可,吾将以吾不可学柳下惠之可。”这位鲁南子颇有自知之明,唯恐抵挡不住美色诱惑,故以闭门之法固守。李汝珍的《镜花缘》中曾描写过一个“自诛阵”,此阵未用一兵一卒,仅以“贝、才、马、水、酉”(即财、色、酒)布之。凡入此阵之人,若无清醒头脑,见财则贪,见色则淫,见酒则醉,便会在尽情享乐中自取灭亡。现实生活中,布在各级官员面前的“自诛阵”尽管色彩纷呈,但看穿了也无非是一些声色犬马之类的诱惑。要经受…  相似文献   

9.
真正原创型的文化创新,需要有古希腊哲学家从一滴水中发现世界的本源,或从把火中追究到事物背后那个本质的东西的那种精神。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仰望天空,激起对神秘之天穷究的热情。战国时屈原作《天问》,追究灭是什么?天有几重?灭之上是什么?天的形状是什么?天安放存那里?以及天的颜色等等,唐柳宗元作《天对》,对屈原的《天问》作出回应的解释,直到南宋陆九渊少年时问他的父亲:“天地何所穷际?”父亲笑而不答,陆九渊“遂深思至忘寝食”。这种“思而弗得,弗措也”的术追究到底决不罢休的精神,是一种原创精神。无论是自然科学的创新,还是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都应该具备这种精神。  相似文献   

10.
妖姬奸相诚可恨,自古乱阶实君王。(注)放眼神州万千事,端正党风第一桩。 注关于“乱阶”,楚庄同志所作《“惩尤物”异议》一文的开头说:陈鸿《长恨歌传》提出《长恨歌》的主旨是“惩尤物,窒乱阶”,而从唐玄宗天宝年间安史之乱开始的藩镇之祸的“乱阶”是“尤物”,即贵任在杨贵妃……《“惩尤物”异议》一文读后@赵登庆 ~~  相似文献   

11.
去年,《文汇报》有篇题为《托起明天的太阳》的通讯,其中说道,甘肃省康乐县某穷村里一位面黄肌瘦的11岁女孩马义梅,为了挣钱上学,自己到村头替窑主搬砖头。按规定,从窑里将砖头搬到院外,每搬12块才给一分钱。也许她过分地弱小,一次只能搬3块,每往返8趟,才能得到一分钱。她搬啊搬啊,双手冻肿了,两脚砸烂了。终于有一天,她见自己放钱的香烟壳鼓起来了。她双手抱着烟壳,一口气跑到学校,说:“老师,我要上学,我有钱交学费了。”老师一数所有硬币,才8角5分。老师流泪了,不论钱够否,收下了她。  相似文献   

12.
11月16日上午,北京3位小学女教师走到王府井新华书店少儿读物柜台前,要为本校参加市少年宫举办的“ 首都少年儿童三热爱征文演讲活动”购书。她们购书单上的书目有80多种,其中,一向在小学生中广为传颂的《雷锋小传》、《邱少云》、《小红军长征记》、《小兵张嘎》、《红红的雨花石》、《李四光的故事》等书居多。遗憾的是,售书员说:“这类  相似文献   

13.
许多人读《红楼梦》都想读明白,但有一位红学大师曾说过他的体会:“这部书越读越糊涂.”而另一位红学大师说:“这部书应越读越明白才对,怎么能说越读越糊涂呢?”对此该如何解释?笔者发表点个人拙见. 作者有意不让读者读明白.在《红楼梦》的开头作者就说:“故将真事隐去.”第七十八回中说:“太平不易之年,蓉桂竟芳之月……”作者说了一通,仍是“假语村言”,让你不知他写的故事发生的年代和发生的地点.而对下列问题也是糊涂不清.  相似文献   

14.
孙丽华 《各界》2013,(6):67-69
“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老舍曾这样评价过清代文人蒲松龄。他的一部《聊斋志异》,说赆鬼道人间,刺贪刺虐,在中国妇孺皆知,头至走出国门,对西方文学家如卡夫卡等人也产生过重要影响。而这位大师的人生,却始终在贫困线上挣扎,连自己的著作也无钱印行。种种痛处,只印证了一句古话:“穷愁著书。”  相似文献   

15.
于晓玲 《党政论坛》2011,(14):22-22
台湾师范大学曾仕强教授在《百家讲坛》讲《易经》时,说他在孔子的故里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天,一个人来孔子家里拜访,孔子的徒弟拦住了他,问他有什么事。那人说:“我想问问先生,一年到底有几季?”孔子的徒弟很不以为然地说:“当然是四季了!这个连小孩子都知道,还用问先生?  相似文献   

16.
除夕夜,向有“守岁”之俗,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宋代风俗,“除夕”条说:“是夜,禁中爆竹山呼,声闻于外。士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可见这风俗很早了。为什么要守岁,有很多说法。一说是为了“娘长命”,还说是为了“惜光阴”,如古人《守岁》诗道:“相邀守岁阿咸家,蜡炬传红映碧纱,三十六  相似文献   

17.
貌丑何过?     
华丁 《瞭望》1996,(39)
左思是我国历史上的名人。他写的《三都赋》,被富豪之家争相传写,一时洛阳为之纸贵。被誉为“文章冠世”、“一代之绝”的陆机,也曾想写这篇赋的,听说左思要写,抚掌讥笑,很不以为然地说:“他若能写成,我就把酒坛子倒翻了。”待看过左文,他叹服不已,自忖已不可超过,也就辍笔作罢了。 这个故事见于《晋书·左思传》。《晋书》说左思“貌寝,口讷,而辞藻壮丽”,就是说,精于辞章的这位大手笔,面貌丑陋,言语迟滞  相似文献   

18.
自从黄济人同他的两部文学作品——《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和《崩溃》连在一起之后,人们不由对他作着种种推测。有人说,“黄济人”很象个民主人士的名字。有人说,顾名思人,黄济人当是老态龙钟的国民党内幕知情人。于是,有人尊称他为“老先生”。然而,推测失实。见了他面的人难免要惊讶他竟如此年轻:今年才三十七岁。以他的年龄和阅历,何以能写出《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和《崩溃》这类题材的作品?  相似文献   

19.
暄斋 《瞭望》1996,(50)
全国解放后,各出版社经过多次改组、分化、合并后,已经各有专业,在出版图书的品种上大致有了分工。以出版古籍来说,最负盛名的当是中华书局。往年。我对中华校点的书,买时比较放心,因为相信“业有专攻”,经过古籍整理专家之手印出来的书,总可以避免若干讹误。事实也确是如此。我已有两部《三国志》,一为清武英殿刻本,一为石印本。七八年前在书肆见到中华书局重印陈乃乾先生校点的排印本,我又买了一部。陈乃乾先生是著名的版本学家,辑印过《经典集林》、《清代学术丛书》、《古佚小说丛刊》、《曲苑》和王国维的《观堂遗墨》等书。经他校点的《三国志》,由于利用了梁章钜《三国志旁证》、卢弼《三国志集解》等专著的成果,纠正了前人不少失误,确实是可以被视为“定本”的。 去年翻读这部《三国志》,偶尔也发现了几处误字,如《魏书》卷十九曹彰传“临难不顾,为士卒先,尝必行,罚必信”,其中“尝必行”当是“赏必行”之误。卷二十八毋丘俭传中,“毋”有时误作“母”。《蜀书》卷七庞统传中“陆勣”应作“陆绩”。《吴书》卷一孙坚传的  相似文献   

20.
终当不易心     
《晋书·吴隐之传》中讲了一个很短但很有味道的故事。吴隐之被任命为广州刺史,离广州20里处有个叫石门的地方,长年流淌着一眼泉水,当地人管这眼泉叫贪泉。相传如果人喝了这泉里的水,其心将变得贪于财赂而无止境。吴隐之来到泉边酌而馀之,并赋诗一首:“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他不相信如传说的那样,只要喝上一口泉水人心就变了。他坚信只要抱定操守,外界的影响是不会起什么作用的,并用伯夷、叔齐宁死不变节为例,表达了自己的志向。从历史上留下来的资料看,他做到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