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网络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以"重评"历史"、还原"历史的名义迅速蔓延,其传播形式更加隐蔽化,传播内容更具虚伪化,传播主体趋于多元化,给青年大学生群体造成了不良影响,也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难度。高校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采取有效措施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网络传播进行治理,筑牢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实施科学的网络舆情引导,提升青年大学生抵制错误思潮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从而化解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消极影响,促进新时代大学生正向成长。  相似文献   

2.
当前,互联网安全问题日益突显,表现在史学层面就是新媒体时代历史信息的传播问题。新媒体中最容易引起传播的历史信息主要有:对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评价和认识有重大分歧的历史信息;"碎片化"且颠覆人们固有认知的历史信息;跟人们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历史信息。历史信息传播具有内容的选择性和身份的多元化的特点。然而,历史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存在着历史虚无主义的倾向。应对这一问题,需要多管齐下构建历史信息传播的良好网络生态:要构筑互联网安全和信息化的强大法治防火墙;要适应新媒体发展变化,主动作为,精准发力;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要高度重视历史信息的来源和真实性,传播准确可靠的历史信息;要加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的宣传教育工作等。  相似文献   

3.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的颠覆性评价,导致大学生价值观冲突、信仰缺失。究其原因,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内容迎合了大学生的求新心理,传播渠道符合大学生的信息获取习惯,历史认识的复杂性增添了大学生正确进行历史评价的难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欠佳是大学生受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的重要因素。对此,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树立唯物史观指导历史评价的基本原则,揭穿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错误实质,利用各种平台进行党史国史教育建立正面防线,增加社会实践环节培养爱国爱党的高尚情怀。  相似文献   

4.
自媒体时代历史虚无主义在传播过程中呈现出传播技术隐匿化、传播话题庸俗化、传播方式"联姻化"、传播目的明确化等新的特点。为此,我们既要通过抽丝剥茧,透过表层危害追溯其终极危害,更要从传播学角度如"把关人理论""意见领袖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等更深刻认识到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手法,并通过提升虚拟社会治理效能、培养虚拟社会"意见领袖"、强化虚拟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引领等途径揭批其本性,铲除其生存土壤,维护网络空间的意识形态安全。  相似文献   

5.
正近年来,网络社交媒体上出现了不少诋毁英雄、歪曲历史的信息。这些信息在娱乐化和自由化面具的伪装下,以更加隐蔽的方式在网络空间传播,不露形迹地影响人们的思想。深入把握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新趋势,采取有效对策,是新时代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重要课题。网络历史虚无主义的发展趋势从传播主体上看,由知名人物向普通网民转变。过去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主体大多是拥有话语权、能影响其他人的知名人物。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知名人物垄断话语权的局面被打破,历史虚无主义传播主体向普通网民转变。  相似文献   

6.
<正>当前一段时间,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传播手段、思想内容等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具有了更大的隐蔽性和欺骗性。我们必须密切关注其发展动向,高度警惕其现实危害,针锋相对采取应对之策,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掌握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主动权。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新特征传播手段网络化。自媒体时代,网络是最重要、最高效的传播媒介,网上阅读是人们最主要的阅读方式。与此同时,互联网传播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可从历史、理论和实践三个方面进行解读。在历史层面,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成就的精神凝练,是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全新历史方位的精神旗帜,是中国共产党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的精神底气。在理论层面,构筑精神谱系是马克思主义与民族精神相结合的理论自觉,是消解“历史虚无主义”的重要武器,是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必要渠道。在实践层面,强化学理研究,将精神谱系融入党史学习教育;坚守政治阵地,充分发挥精神谱系的意识形态功能;优化对外传播,厚植精神谱系的世界意义;加强团结奋斗,在奋进新时代新征程中继续践行党的伟大精神。  相似文献   

8.
<正>当前,历史虚无主义的噪音、杂音仍不时响起。有人认为,根本不存在历史虚无主义,如果一定要说有,那么,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就是最大的历史虚无主义,因为它们是脱离实际和无法实现的。还有人认为,历史虚无主义是史学领域的一个流派,是研究工作的一种“理论创新”和“范式转换”,是一些学者的“一家之言”。我们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就要针对诸如此类的观点,搞清楚历史虚无主义是怎样掩人耳目的。  相似文献   

9.
微信、微博、微视频等网络新媒体平台强大的传播功能和广泛的受众群体,为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和渗透提供了可乘之机.历史虚无主义披着"重新认识历史、还原历史真相、支持言论自由"的虚假外衣,借助网络传播进行全方位渗透,挑战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削弱民族自信心与政治归属感,危及网络生态安全,具有严重的危害性.为此,相关部门应发挥社会主...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一再沉渣泛起,在思想上给人们造成极大的影响与危害。青年大学生群体作为该思潮重点传播的对象与争取的群体,其自身的特点决定了他们更易受到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侵袭。目前学术界关于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和特点方面的著述较多,归纳历史虚无主义宏观危害性的成果也颇丰。但是学术界对与其相关的当代大学生这一群体的研究成果相对不足,且多集中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上。以新的观察视角切入,从微观层面和受众角度拓展历史虚无主义理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失为相关研究的一种新需要、新趋势,并且可以为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1.
冯军伟  高菁 《世纪桥》2023,(9):11-13
“四史”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内在逻辑、时代价值、实践路径上具有高度契合性。在内在逻辑上,“四史”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性质相同、内容交叉、目标一致。在价值逻辑上,“四史”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树立正确价值观、培育爱国情怀、提升理论育人功能方面相融相通。在实践路径上,以抵制历史虚无主义为任务,树立大历史观的科学理念;以挖掘“四史”育人价值为内容,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统一;以搭建数字共享平台为抓手,“四史”资源赋能思想政治教育,为思政育人发挥融合效应。  相似文献   

12.
李殿仁 《求是》2015,(3):48-50
<正>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也是其根脉所系、魂魄所在。尊重历史、牢记历史、以史资政,一直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然而,一段时间以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我国沉渣泛起,甚至一度有蔓延之势。这股思潮不仅在理论上十分荒谬,而且在现实中危害极大。我们在新的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警惕和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不能任由历史虚无主义虚无我们的历史根基。当前历史虚无主义的新表现及传播新特点  相似文献   

13.
利用综合治理平台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是平台应用普及推广、社会治理预期关注、政务服务需求响应、基层治理多元参与、社会监督广泛互动的必然结果。基于宁夏银川“政务微博矩阵”、天津滨海新区“津治通”案例分析发现,利用综合治理平台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实践,主要以“治理平台+制度规范”的形式展现,体现了平台建构层面的“技术支撑+制度约束”、应用范围层面的“线上自动+线下人工”、实践执行层面的“网络监督+网格落实”、行政方式层面的“追求共性+体现个性”和主体结构层面的“政府主导+公众参与”的运作逻辑。利用综合治理平台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尽管作用明显,但依然面临治理理念不明确、治理机制不健全等困境,急需建立智慧、透明、互动、参与的治理理念,形成数智化、民主化、多样化的治理方式,从而进一步提升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14.
<正>密切关注互联网时代历史虚无主义传播新动向历史虚无主义是近年来颇为活跃的一种有害思潮。它打着"解放思想""反思历史""范式转换"等旗号,以主观代替客观、以细节代替整体、以臆想代替史实、以支流代替主流,进而歪曲历史、消解革命、否定崇高。历史虚无主义拿历史做文章,目的却不是为了深化历史研究,而是要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此,我们必须有十分清醒的认识。我们与历  相似文献   

15.
林书红 《理论导报》2014,(12):14-15
正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借助新媒体平台扩散、流行且呈泛滥之态势,是国际国内各种思潮交互作用的反映,其特点及危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价值取向更趋明显。借助新媒体流行的历史虚无主义与传统方式流行的历史虚无主义虽然传播的路径不同,但是隐藏在其华丽外表下的险恶用心与价值取向却是相同的,目的都是否定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其危害主要表现在:第一,它是适应西方国家对我国实施和平演变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理论和实践上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了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批判。针对历史虚无主义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淡化虚化丑化,以"四个自信"讲清为什么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针对历史虚无主义割断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以"伟大社会革命"和"伟大自我革命"贯通历史与现实;针对历史虚无主义歪曲党史国史的本来面目,以"六个不能"作为评价党的历史人物的标准,不断深化党史国史研究。学习习近平关于反对和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相关论述,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初心和使命,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成为凝聚党心民心、引领社会思潮的理论武器,坚持"两个维护",加强监督机制,做好网上舆论工作,同历史虚无主义作坚决斗争。  相似文献   

17.
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研究是近年来学界较为关注的热点之一,近年来学者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通过梳理十八大以来历史虚无主义的相关研究,对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危害以及抵制措施进行归结,并指出在现有研究中存在历史虚无主义的基本概念界定不清晰、系统性研究专著较少、在实践层面缺乏具体可行的措施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18.
舒涛 《世纪桥》2024,(1):42-44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当今社会表现出了许多新的特点,由以往我们所熟知的传统历史虚无主义转变成为具有“软性”特点的历史虚无主义。软性历史虚无主义歪曲和颠覆历史,冲击主流价值观,破坏舆论生态环境,对社会发展造成了恶劣影响。因此,应认清软性历史虚无主义新的表现形式及本质,增强辨识能力,防范其危害;强化理论学习,坚持唯物史观,筑牢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防线;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天朗气清的网络空间。  相似文献   

19.
张甲秀 《前线》2022,(1):40-42
历史虚无主义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入我国后历经多次演变,从个体人物、历史结论、某个历史时期、某一方针政策、发展道路等方面入手,对历史进行选择性虚无化。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主要对策包括: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要求,广泛开展"四史"学习教育;强化舆论监管,不给历史虚无主义可乘之机。  相似文献   

20.
正网络社交媒体上出现的不少诋毁英雄、歪曲历史的信息在娱乐化和自由化面具的伪装下,以更加隐蔽的方式在网络空间传播,不露形迹地影响人们的思想。深入把握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新趋势,采取有效对策,是新时代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重要课题。要坚持推进依法管网治网,压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