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袁宝华 《法人》2006,(11):104-105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区别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标志,是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最根本的制度保障,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必要前提,是国家对国民经济实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条件。理论和实践都表明,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是坚持公有制  相似文献   

2.
编者按:2011年5月6日下午于中山大学怀士堂,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的近200名师生与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埃莉诺·奥斯特罗姆(Elinor Ostrom)教授围绕“公民社会与公共治理”这一主题进行了一次历时两个多小时深入而又生动的学术对话。现特将对话的英文稿进行翻译整理,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3.
当前解决行政争议的主要法律途径是行政诉讼和行政复议,但实践效果差强人意,两种方式还存在若干难以弥补的缺陷。如果把对西方制度借鉴的目光转向中国本土法律资源,审视现行宪法框架下的制度设计,会发现行政检察具有弥补诉讼和复议缺憾的潜力,其所具有的主动性、弱对抗性、威慑性以及公共利益导向等制度优势,可以以更高效、更容易被各方接受的方式解决行政争议。因此,建议将其作为解决行政争议的第三条道路。  相似文献   

4.
沈建峰 《法学评论》2022,(5):101-113
劳动关系和社会保险是解决工业时代劳动领域社会问题的两种不同思路,二者分别采取私法和公法两种不同技术方法,在功能上存在择一使用、次第结合、平行结合三种关系形态,在结构上通过劳动关系相关勾连。在制度发展过程中,因社会保险的社会和平功能、社会国家思想等原因,出现了社会保险对劳动关系的功能替代趋势,但这种功能替代有其限度,市场经济条件下仍应坚持劳动关系解决社会问题的功能优先地位。在当下以新业态发展等为特点的劳动世界,二者应不再紧密捆绑,但也不能彻底分离,坚持社会保险应以具有共同社会风险和缴费能力的社会群体为制度设计前提这一要求,则社会保险原则上仍应以劳动关系为前提,同时基于特定理由可以出现有劳动关系没有社会保险或者没有劳动关系却有社会保险的状况,这也即二者关系的第三条道路。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客观阐述了民主社会主义第三条道路的纲领和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探析了其本质,分析了作为民主社会主义第三转型的第三条道路弊端和局限性及其中蕴含的合理性因素。个人认为我们可以批判性地借鉴其合理性因素,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和促进我们党的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6.
中国法律现代化的三条道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法律现代化从1842年开始至今,持续了一个半世纪的历程,其中经历了中华法系改良、全盘西化、全盘苏化等三条道路的生死搏斗。应该说这三条道路走得都不成功。三条道路的失败,呼唤我们寻找更加理性的第四条道路。而这就是对古今中外人类文化的一切法制遗产兼容并蓄,搏采众长,不存在任何畛域之见,真正走“中西合壁”的法制现代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7.
第三条道路是英国首相布莱尔执政十年间对内政外交提出的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这一新的政治理论和社会实践模式是冷战后两大意识形态对立格局的终结,是在全球化加速发展的世界大背景下产生的。认真分析这一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实质,对于中国、越南、老挝等五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全球化时代面临的各种问题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法律实证主义是十九世纪末以来在法学领域占有主导地位的法学。这一法学产生于启蒙运动所带来的主体性哲学和理性主义哲学的大背景之下。在一元化的真理标准之下,理性主义的真理标准是知识的确定性,客观性和普遍性。与理性认识不同的其他因素,诸如情感、价值判断等“前见”都被视为偏见而被排除在认识领域之外。法律实证主义秉持相同的标准,在法学领域追求法秩序的确定性和客观性,法律实证主义者不仅在理念上而且在整个法律制度的设计上都力图消除一切的法官的前见,在他们看来正义只有在以理性为保障时才可能被接受。本文沿着对法律实证主义的反思,在简要叙述十九末至二十世纪法哲学史的反思潮流的基础上,试图阐明哲学诠释学和法律诠释学作为这些反思中的重要路径之一,对法哲学的影响及由此所带来的法哲学的可能的第三条道路。  相似文献   

9.
赔偿是否能够作为新的惩罚形式,在刑罚和保安处分之外,发展成为刑法的"第三条道路"?罗克辛教授在其著作中提出了这个问题,并且对赔偿的功能进行了分析。本文从被害人的角度对赔偿方式的优劣进行分析,借以论述将其列为刑法"第三条道路"的可行性。开篇即将赔偿限于恢复性司法理念之下,进而以被害人和罪犯的和解为赔偿适用的前提,并且探索式地提出金钱赔偿和行为赔偿并举的方式。  相似文献   

10.
11.
法律解释学的转向与实用法学的第三条道路(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律解释学的转向是指法律解释学应改变那种以法律文本为对象、以注解为方法的研究 ,转向对文本与事实的互动关系的研究。而实用法学的第三条道路就是要消解主、客观主义之间对立的紧张关系 ,加强法律方法论的研究 ,尤其是对法律解释学的研究。我们应清楚法律并不仅仅是一般的行为规范 ,它最重要的任务在于解决纠纷。解决纠纷的手段多种多样 ,但法学家向社会贡献的主要是法学理论和法律方法 ,尽管这一理论和方法并非万能。  相似文献   

12.
法律解释学的转向与实用法学的第三条道路(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接上期 )二、中国法律解释学的转向如果季卫东教授关于实用法学的第三条道路能够成立的话 ,那就意味着我国法律解释学研究方面应有所转变。我个人认为除了季卫东教授已明确的几个转向外 , 还应有如下几个方面 :⑴解释主体类别的多元化向一元化的方向转变按近百年形成的我国法学传统 ,一般把法律解释分为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和行政解释。这种分类方法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模糊了权力的分工 ,对法治建设带来一定的副面影响。本来权力分工的意义就在于各种权力之间划分出清晰的界限。但把解释之权分散给有分工的三个权力机关后 ,他…  相似文献   

13.
李智恒 《法制与社会》2010,(16):178-178
本文仔细梳理了第三条道路理论中关于公民社会思想的内容,进而阐述该理论中的公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问题。提出虽然该理论力图要建立一个合作包容型的公民社会与国家关系,但是以国家与公民社会的相互制衡为基础来倡导两者间的良性互动,本身就存在着内在的矛盾性。  相似文献   

14.
如果说支持物权行为理论可称为物权行为理论争议的第一条道路,反对物权行为理论可称为第二条道路的话,那么本文可称为第三条道路。本文写作的目的主要是试图对物权行为理论作一番检讨,并以此为前提,阐述笔者对财产权利变动模式的管窥之见。  相似文献   

15.
走出误区的“第三条道路”:“跨国经济法”范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中国学界,素有“大小国际经济法”之争。因为在语境上存在着相当程度的错位现象,两派交锋多少带有“虚假”争议的成分。而“跨国经济法”范式的确立,为两派进一步靠拢树立了一条中间标杆。该范式的要义是,从区分“法律部门”和“法学学科”的原理出发,认定作为一个法律部门之“广义国际经济法”并不存在,但以“国际经济法律制度”为研究对象,完全可以形成一个“广义国际经济法学”之法学学科。依“跨国经济法”范式引入该“第三条道路”,并非基于主观上中庸之道的考量,而是全球化趋势与现行“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张力客观使然。同时,“跨国经济法”范式的确立,也有助于消除对成立一个“广义国际经济法学”学科存在的各种疑虑。  相似文献   

16.
17.
覃明 《法制与社会》2012,(21):71-72
排污权交易制度发源于美国,在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中国部分省市地区也进行了排污权交易试点。作为一种有效治理环境污染的手段,未来中国必将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该制度。本文从排污权制度的理论基础出发,在审视现有治理污染手段缺陷的基础上结合排污权交易制度的优点来分析我国引用该制度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8.
郭洪波 《经济与法》2003,(11):49-49
2000年5月27日上午,詹某准备到医院看病,为了赶时间,詹某乘坐陈某驾驶的摩托车前往医院,途中因司机陈某发现险情,避让措施不当,导致摩托车失控,连人带车倒地.造成后座乘客詹某右腿压伤骨折,住院95日。该市有关于禁止摩托车营运载客的规定。当地交警大队作出责任认定,司机陈某负全部责任。  相似文献   

19.
我国森林法是保护森林资源和发展林业经济的重要法律,其属于行政法律体系范畴,但其中也附属规定了一些刑事责任条款。如第三十四条第三款中规定:“盗伐林木据为己有,数额巨大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五十二条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此条款所规定的内容是对我国刑法第一百二十八条的盗伐林木犯罪法律规定的补充,从性质上讲,是一条刑法条款或称刑法规范。这种刑法规范由于在规定形式上附属于一定的载体即非刑事法律,所以在理论上也称作附属刑法,其法律适用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20.
依《宪法》第三十三条,中国公民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人民遵守这一宪法义务的前提是法律为公民设定的义务必须是根据公民基本义务能够推定出来的义务,并且是有利于整个国家和全体公民福祉的义务。本文基于宪法第三十三条规定的这一缺陷和司法实践的现实,提出对第一条款进行适当修改,以促进和保障公民的权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