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球治理新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动态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深刻地影响着当代政治实践的历史走向,并展现出强烈的精神效能和育人效果。要科学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政育人功能,就必须克服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困境:融合较为朴素、教学深度不足、贯彻力度偏弱。因此,有必要在深化理论研究、丰富教学内容、凸显育人功能的实践环节中,重新发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育人实效性。  相似文献   

2.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基于人类共同“命运”之上的“共同体”,对“命运”意蕴的解读,将影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整体阐释、对外传播和全球认同。从党的十八大报告到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命运”一词的翻译也在不断调整演进。人类命运共同体“西进之路”过程中的误读与曲解,部分正是由于中西文化间关于“命运”的不同体会和认识。因此,必须回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相关重要论述中,阐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命运”的意蕴。  相似文献   

3.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这一战略谋划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到了全新的历史高度,开辟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新境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为当代全球发展和治理提供的蕴含中国智慧的有效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精神,“新故相推,日生不滞”的创新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等养分。与此同时,还实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通发展,既包括视野的扩展,即由国家视野扩展为全球视野,坚持“天下为公”的国际观;又包括内涵的深化,即融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和而不同”的交往观;还包括发展的深化,即着眼全球可持续发展问题,坚持“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深入研究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蕴,对于新时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目的在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既是这一倡议的初衷,也是希望通过该倡议实现人类的最终愿景和最高目标。“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前瞻性思考,彰显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理念和人类终极情怀。“一带一路”建设着眼于实践层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具体实施,既是我国在深刻把握中国发展与世界转型新格局的基础上作出的战略定位,又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思想、物质与制度准备。  相似文献   

5.
丁元竹 《前线》2022,(10):49-53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通过迈向亚洲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所作出的积极回应。共同体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社会组织形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全球化新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的高度概括。发挥强大的思想力量,实现人心相通,形成人类的共同意识,是书写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壮丽篇章、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6.
陈阳 《学习论坛》2024,(2):116-126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项重大理论探索,需要回答它的历史定位和理论基础。《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的“历史三形态”展示了一个“生命逻辑到货币逻辑及其复归”的总过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正值人类自我全面异化的第二个历史阶段即“物的依赖”时期,在价值设定上表现出一种对“资本逻辑”的自觉反抗。但它并不是第二和第三个阶段之间的“过渡形态”,更不是“自由人的联合体”,仅用“世界历史”与“人的解放”的必然性与内在逻辑的一致性难以完全回应这一理论问题,而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的主体性思想则能有效地从“横向”的历史剖面来论证在当前的历史条件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和建构何以必要和可能。基于价值论的“主体层次”理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基于现实的“人类”这一主体层次并以“命运”为纽带而结成的最高价值主体,而并非以抽象的“类”哲学为其理论基础。只有通过唯物史观和价值论思想的双重考察才能合理论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定位、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更是一项伟大实践活动。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价值矢量上同向同行,逻辑一致。通过价值关系和价值观念的双重批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  相似文献   

7.
吴凯 《探索》2023,(4):1-14
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一种文明理念,也是一种彰显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实践创造,它将人类发展置于更加广阔、深远的历史进程。立足“三大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致力于回应全球发展鸿沟、国际安全困境、人类文明冲突等世界之问,具有为全球共同发展注入文明理念、为全球安全治理提供中国方案、为人类文明进步绘制未来图景的文明特质。在全球发展倡议中,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促进共同繁荣为愿景;在全球安全倡议中,人类命运共同体以维护共生关系为目标;在全球文明倡议中,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建构共同价值为归宿。以“三大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文明论意义,它为全人类安身立命澄明了新发展观,为全人类普遍交往提供了新安全观,为全人类互利共赢构筑了新文明观。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共同的美好追求,也是中国向世界奉献的文明大道。以“三大倡议”审视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在全球发展、全球安全、人类文明等方面促进互利共赢、多元发展、和谐共处,为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积极贡献中国力量。  相似文献   

8.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富有科学内涵,其价值意蕴体现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而其实践逻辑则是在"平等尊重、和平发展、互利合作和共享共赢"理念的引领下,遵循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丰富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合理秩序。  相似文献   

9.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新理念。这一新理念的基本思想与“和而不同”的三重内涵有着高度契合性“。和而不同”的核心思想包括“:不同”是基础,彰显事物的多样性;“和”是目标,追求事物的整体性;从“不同”中“求”“和”,探寻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这三重内涵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文化滋养,进入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把“和而不同”思想的内在精华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髓融通起来,尊重文明多样性、坚持以和为贵、发扬斗争精神,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10.
问题意识是主体对客体发出的一种意识能动反映。人类命运共同体基于回答“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有着深层的问题意识和价值关怀。坚持何种发展形式、价值理念、文明类型是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解答的主要问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问题意识既有主体性也有客体性,是实践性、时代性、批判性与人民性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1.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的核心和精髓,是十八大以来我国对外战略的基本统领和根本依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经济、政治、外交等方面的事业,而且具有深刻而科学的文化理念。文化理念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源泉,决定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举措和发展程度。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理念来源于当前世界发展的前沿态势又超越于现实,具有深厚的现实背景。它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原理和精神,发展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运用了当代中国共产党的文化思想,形成了全面丰富的核心要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要明确文化理念的科学性和正当性,而且还要在实践中践行文化理念,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理念发扬光大,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迈向更高水平。  相似文献   

12.
刘恩东 《前线》2022,(11):128-131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理论成果,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胸怀天下的国际主义情怀。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相联系,开辟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新境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中国方案。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赋予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以新内涵和新路径,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向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方向拓展。  相似文献   

13.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观察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成熟思考与设想,是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提供的中国价值、中国方案,已越来越为国际社会所接受与认可。不过,人类命运共同体要真正成为全人类真正认可、认同乃至积极合作践行的理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认同,使中国声音、中国价值、中国方案得到国际认可、认同以及积极合作,应该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在和平发展中践行、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断提高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认知度;在国际话语体系建设中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建构,不断提高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认可度;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中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认同建构,不断提高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认同度。  相似文献   

14.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已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普遍认同,成为新时代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价值基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之所以成为文化软实力,其逻辑机理在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基于科学性生成文化说服力,基于价值性生成文化吸引力,基于亲和性生成文化亲和力,基于实践性生成文化引领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所产生的文化说服力、文化吸引力、文化亲和力和文化引领力,整体提升了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5.
由中国共产党倡导、引领、构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构建和谐世界的法治理念为基础的,是习近平法治思想和国际法治观的具体体现和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国际关系法治化的结晶,国际法治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提供法治保障。要用习近平法治思想统领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共同构建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法内涵包括规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价值体系,确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繁荣的目标,夯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法基础。铸牢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法举措是加强对国际法前沿问题的研究,完善全球公正的数据安全规则,提升中国全球化治理能力,构建中国国际治理的法律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6.
以"创新、协调、绿色、和谐、共享"为主要内容的新发展理念所蕴含的发展动力、发展思维、发展方式、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等新思想与以"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为内涵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存在高度的逻辑契合。从新发展理念视阈下分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可以挖掘出创新发展是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动力之源、协调发展是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谐之道、绿色发展是奠定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态之基、开放发展是指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未来导向、共享发展是明确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旨归的意蕴,从而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顺利推进提供丰富的理论指引和灵活的实践指南。  相似文献   

17.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基本方略表征了人类社会存在方式与发展理念的重大变革,彰显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意义和人类价值,也标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时空坐标。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基本方略的指引下,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树立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实践自觉与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论自觉,从转变思维方式、拓展研究领域和坚定文化自信三重向度明确学科创新的基本路向,聚焦培育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共同体、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以及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国际传播能力等关键领域,真正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追求提升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境界上来。  相似文献   

18.
图说天下     
习近平出席"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级别会议并发表主旨演讲1月1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日内瓦万国宫出席"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级别会议,并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深刻、全面、系统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主张共同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伟大进程,坚持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  相似文献   

19.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思想理念的提出并不是偶然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渊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和担当。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全新概念,中国进入新时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因为中国40年快速发展和全面崛起形成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巨大内推力量,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也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提供了客观基础和现实可能。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明确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其理论不断丰富和完善。中亚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推动了中国与中亚地区文明的繁荣,所形成的丝路精神也成为了今天中国与中亚国家文化交流的纽带。本文从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出发,采用文献研究、历史比较等方法,通过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本理念、中国与中亚文化交流的历史追溯、中国与中亚文化交流面临的问题以及进一步探讨交流的路径选择这四部分入手,分析中国文化向中亚传播的重要性并尝试探索交流策略以便中国文化更有效的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