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摆脱精神贫困,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也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从理论逻辑看,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贯追求,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文明对精神生活向往的思想承续;从历史逻辑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奋斗的百年历程,也是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过程;从实践逻辑看,实现人民精神共同富裕应该坚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精髓、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持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相耦合和构筑高品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扎实推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向前迈进。  相似文献   

2.
周泉刘同舫 《探索》2022,(5):165-176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人的本质需要,是在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上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精神生产力和精神创造力,使人民群众在精神层面上达到积极进取的总体性状态。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丰富性受制于物质发展的整体状况,它既以物质生活繁荣为基础又能促进物质生活的发展,并在物质发展条件的制约下呈现出自身特性,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只有在人的本质需要及其历史发展的总体性状态中才能得到合理阐释。立足人的本质需要和现代化的实践发展,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回答了为什么要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推进什么样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以及怎样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等重大理论问题,为谋定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依循。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蕴含多层价值追求,从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最低价值追求到解决人的理性和精神发展的高层次追求,都内在表征着中国共产党在物质和精神共同富裕中推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最终价值追求,生动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实践品格与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3.
黄鑫权 《学习论坛》2022,(5):114-121
促进全体人民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价值追求。习近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之际,立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总体目标,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精神文化需要与精神文化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作出了关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重要论述。这一论述是马克思主义精神生活生产理论的最新成果,深刻回答了新时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问题,为实践中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了基本遵循和科学指引。  相似文献   

4.
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的夙愿和追求,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根本任务。从历史脉络中探求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渊源,不仅是对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更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共同富裕思想的时代升华和科学表达。我们党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共同富裕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思想。进入新时代,共同富裕思想有了新的发展,新时代共同富裕思想对于缩小贫富差距、化解社会矛盾、夯实党的执政基础以及坚定人民群众的共产主义信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强调,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要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共同富裕不只是物质生活的富足,而且是人民生活各方面需要不断得到满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需要大力推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6.
正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强调,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要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刻,党中央高瞻远瞩、  相似文献   

7.
正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各个历史时期形成的精神追求、精神品格、精神力量,既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引领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民族最为独特的精神标识。革命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革命文化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在中华传统优秀  相似文献   

8.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崭新展示,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我们要准确把握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依靠高质量发展为共同富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进一步完善分配制度,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9.
新时代的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都富裕。促进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农村文化礼堂发展的旨归。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视域审视当前浙江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状况,总体上已取得较大成效,但还存在个体发展差异大、教育功能发挥不够、乡土文化资源挖掘不足和农民文化自创空间尚待扩充等问题。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应在乡村全覆盖基础上,进一步从提升文化服务质量、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乡土文化守正创新和推进全民共建四个维度开拓发展路径,为打造农村精神文明高地、最终实现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助力。  相似文献   

10.
谢彤 《世纪桥》2024,(2):109-111
物质资料丰盛与精神文化富足是全体人民群众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性要求。精神生活“共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指向与现实考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助力人民群众解决精神难题与发展精神生活的稳定器,实现精神生活“共富”,必须发挥好核心价值观定向引领的作用。核心价值观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具有内在同构性,用好核心价值观的“三倡导”,加强全体人民群众在精神文明建设、提高精神融入度、健全评价体制机制等实践,满足全体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早日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11.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总钥匙”。“六个必须坚持”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破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难题;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汇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合力;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促进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中,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要包括:始终坚持从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到文化强国的战略高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创新理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始终坚持将党的领导和以人民群众为中心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遵循;始终坚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的开阔姿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的交融;始终坚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先进性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品质紧密结合。总结这些经验,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3.
正福建红色文化的主要特点黄超凡: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革命文化是由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在血与火的革  相似文献   

14.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精神富有是共同富裕的内蕴之意,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促进人民精神富有具有深厚的理论意蕴,它既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诉求,也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题中之义,更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价值逻辑。人民精神富有是个人精神追求与群体精神理想、精神文化产品供给与精神文化需求、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与新时代文化超越的辩证统一的内在要求。因此,实现人民精神富有,应不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加大精神文明宣传教育力度,加强社会舆论的治理,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人民精神生活的获得感、满足感和幸福感。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特色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克服教条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危害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道路特色、理论特色与制度特色的统一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表现出来的民族气派、民族风格和民族精神的统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特色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完美融合。文章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特色形成的理路,提出了从增强三个自信、坚持独立自主的民族精神以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个方面着手,寻求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16.
<正>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人的精神富裕体现为人的自主能动性发展,这既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进入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推动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必然和应然,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共同富裕奋斗史的传承和赓续,是新时代新征程的目标追求与问题倒逼,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全面领域的富裕,是循序渐进的富裕,是共建共享的富裕。推动共同富裕的前提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基础是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关键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重点是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根本是强化上层建筑的保障,加强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及构筑共同富裕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8.
戴木才 《前线》2022,(6):4-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源头。“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把握文化形态的精神实质与内在逻辑的落脚点,“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理念体现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历史观、文化观和发展观。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唯物史观辩证地对待传统文化,采取了批判地继承的科学态度,把它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途径,不断创造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到古为今用,对外来文化做到洋为中用,发展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相似文献   

19.
《世纪桥》2021,(10)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宝贵历史经验,是党践行初心使命的集中体现,具有重大历史和现实意义。它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成功典范,又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回眸中国共产党百年的苦难与辉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是我们党的制胜法宝,是党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动力之源。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新时代要有新作为,更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推动全体人民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相似文献   

20.
党推进理论创新的过程是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提供群众基础和历史基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新的理论成果以中国气派和中国特色。具体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理论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培育文化土壤、凝聚民族力量和增进价值认同。中国共产党人一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定继承者和积极弘扬者,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积累了宝贵历史经验,为新时代继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提供了借鉴和遵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