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2012年10月22日零时20分,我可亲可敬的父亲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父亲的离去,是那样的匆匆,是那样的不舍,是那样的让我们痛彻心扉、措手不及,只把巨大的悲痛、无尽的思念和生命的遗憾留给了我们。  相似文献   

2.
今年是父亲的百年诞辰,转眼之间,父亲已经离开我们23年了。回想23年前的农历除夕,那个寒风凛冽的早晨,敬爱的父亲与我们永别了。他走得那样匆忙,面孔仍然是那样的慈祥,我们伏在他的头边悲痛欲绝、肝肠寸断。回想几个小时前他还在与我们亲切地聊天,关心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未曾想到这么快就人天永诀。  相似文献   

3.
启事     
王建成 《新长征》2008,(7):64-64
夕阳西下,年老的父亲蹒跚地从我家走出,向自己家走去。佝偻而厚实渐渐远去的背影,在暮霭渐起的黄昏显得格外凝。是那样亲切,那样熟悉,让我一下想到童年记忆中那个春夏黄昏见到父亲背影的情景。  相似文献   

4.
在纪念父亲吕惠生百年诞辰之际,我们兄弟姐妹聚在一起,抚今追昔,感慨万千,总感到应该写点纪念文字,以寄托对父亲的怀念和敬仰。 父亲1945年牺牲时,年仅43岁。当时,我们都还年少,只是通过直观、直感,在幼小的心灵上铭刻下了一位慈父、严父的形象,感到他的可亲、可敬,而真正地理解父亲还是后来,通过他留下的极少的墨迹和他战友们的回忆。这些墨迹和回忆在我们眼里是那样的真切、生动!也许是因为它们联系着我们与父亲的骨肉亲情吧。  相似文献   

5.
书来信往     
《党建》2003,(3)
编辑同志:读了《党建》杂志第一期刊登的《山一样巍峨的背影》,我们被皖江边老屋里平凡的父亲深深感动。这是一位大写的父亲,一位值得我们大家尊敬的父亲。这位父亲的血液里涌动着伟大的民族精神。他把自己、家庭的命运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用山一样的脊梁扛起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种种磨难,谱写了一曲父爱的绝唱。如今,这苦乐年华都成了精神财富,不仅嘉惠的是一个家庭,而且嘉惠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正如一首小诗所吟唱的那样:“比黄金珍贵,比宝石晶莹,一个美丽的形象闪耀在我的心中,愿为她流血,愿为她忍痛。啊!祖…  相似文献   

6.
正印象中的父亲言语不多,很是严厉,不苟言笑。听母亲说,父亲出生贫苦,小时候没上过学,17岁参加革命后上过识字班,上世纪50年代曾到中央团校学习。靠着勤奋加苦干,20多岁便担任领导职务。童年时,父亲是那么的忙碌,要求我们是那样的严格。那时的父亲担任着一个大型水利工程项目的总指挥,我们一家随父亲居住在乡村工地上。父亲很少参与家庭生活,对待工作极其投入,仿佛他的存在价值就是工作。终日忙碌  相似文献   

7.
晓琳  晓铁  晓青  晓云 《党史文汇》2002,(6):29-31
在中华黄埔同学会会员中,有一位革命老人,当年曾被阎锡山确定为"天字第一号共匪",密查严拿.他就是我们的父亲乔丁珊.父亲一生追求真理,出生入死,有勇有谋,令敌人闻风丧胆,为开辟太岳革命根据地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但是解放后,父亲却甘于淡泊,长期居住乡下,直到1979年才搬到城里.如今,父亲已去世15个年头了,但他献身革命的奋斗足迹在我们的心中仍然是那样清晰.  相似文献   

8.
《兵团工运》2023,(1):21-22
<正>祖国西北的雪域高原,无数兵团人扎根边疆,几代人接续守边。他们的行囊很大,背起它就背起了民族和国家;他们的行囊也很小,里面盛满了对小家最深的牵挂。人们常说,兵团人的心里都有两个家,一个在祖国边境线上,另一个在父母儿女身上。库马别克的家在边境线上。那里是他的家,也是边防战士的家、民兵的家、畜牧工作者的家和各族牧民的家。为了完成看护草场和守卫边关的任务,库马别克带着妻儿住进了简陋的地窝子。他和家人边放牧,边巡逻、站岗、放哨。库马别克离世后,他的长子赛力克·库马别克,八十八团四连一名职工,拿起了父亲的马鞭,带着妻子和儿子,像父亲那样,住进了卡昝用石头垒砌的房屋;像父亲那样,干起了边境草场的守护工作;像父亲那样,承担起了护边员的职责。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总书记曾指出:“毛主席对子女要求很严,对全党干部子弟也是很大教育。要宣传毛主席是怎样教育子女的。在这方面,我们后代人都要像毛主席那样,对子女要求严格。”今年,是中国共产党诞生 80周年,为了缅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学习他们的精神风貌,我们特选载了毛泽东女儿李敏最近撰写的《我的父亲毛泽东》,以飧读者。  相似文献   

10.
棋品与人品     
田申 《党课》2012,(24):69-70
父亲喜爱下象棋,闲暇时,他总是喜欢和同事或邻居杀上几盘。父亲下棋无论输赢是从不着急的,纯粹为了消遣,按他的话说:“下棋就是放松放松,何必那么认真,弄得脸红脖子粗的,既伤感情又伤身体,与其那样,不如不下。”  相似文献   

11.
贺捷生 《学习导报》2011,(18):51-52
这是解放初期的事了。那时,父亲和母亲刚把我从湘西找回来,放在身边上学。沐浴着新中国灿烂的阳光,我和所有的人一样,感到天是那样的蓝,水是那样的清,走在路上都想放声歌唱。虽然我不再是个黄毛丫头了,但由于特殊年代的特殊经历,致使自己在性格上多少有些封闭,在人们的面前话不多;又由于我身体弱小,即使到了豆蔻花开的年龄,身体也没有完全长开,脸色也不似同龄少女那么红润。许多跟随父亲贺龙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叔叔阿姨,看见我那个样子,很是心疼,总是情不自禁地把我搂在怀里,希望把我从过去的寒冷中温暖过来。  相似文献   

12.
我的父亲杨子江离开我们三年多了,但他那高大的身躯,慈祥的笑脸,还有那双充满智慧的眼睛却常常浮现在我的眼前。打开记忆的闸门,慈爱、正直、博学而谦恭的父亲仿佛在向我走来、走来…… (一) 像天下所有的孩子一样,我们很爱父亲。记忆中的童年是美好的。那时女儿心目中的父亲:年青、英俊、开朗、既亲切又陌生。说他亲切,是因为他养育了我们,而且非常疼爱我们。而说他陌生,是因为他没有和我们住在一起。作为领导干部,他长年住在工作单位里,他把时间和精力都贡献给党的事业。因此,他没有时间陪伴我们逛公园,也没送我们上学校。…  相似文献   

13.
王晶晶 《廉政瞭望》2012,(14):32-33
如果没有那场大火,28岁的周江疆可能会像其他富家子那样,开着价值150万元的保时捷,管理父亲的公司,一年后和一见钟情的女朋友结婚,住进市中心618平方米的大别墅。  相似文献   

14.
余玮 《党史纵览》2010,(3):16-20
在刘源看来,人民在父亲的心目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说起父亲,他那深深的怀念之情溢于言表。刘源说:“我父亲曾说过,他光着屁股来到这个世界,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也要作为一个无产者。他做到了。我们为他没有给自己的亲属们留下任何资产倍感自豪。他给后世之人留下的是光辉的思想、高尚的品格和不朽的功绩。现在,人民群众怀念他,也正因为此。我想,能继承他的这笔巨大遗产,并发扬光大.正是他老人家唯一寄望予我们的。”“父亲对我们一直是很严的,从小就给我们定了严格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父亲的游戏     
郑成南 《党课》2011,(10):84-85
父亲是个钟表修理师傅,在自己的修理店里,每天都有忙不完的活儿。因为,父亲的手艺远近闻名,很多人都慕名而来把坏表送来修理。有那么一段时间,父亲常教他玩一种游戏。父亲说,我们来玩一种游戏好吗?  相似文献   

16.
从记事起,布鲁斯就知道自己的父亲与众不同。父亲的右腿比左腿短,走路总是一拐一拐的,不能像其他的小朋友的父亲那样,把儿子顶在头上嬉戏奔跑。父亲不上班,每天在家里的打字机上敲呀敲,一切都显得平淡无奇。  相似文献   

17.
从记事起,布鲁斯就知道自己的父亲与众不同。父亲的右腿比左腿短,走路总是一拐一拐的,不能像其他的小朋友的父亲那样,把儿子顶在头上嬉戏奔跑。父亲不上班,每天在家里的打字机上敲呀敲,一切都显得平淡无奇。  相似文献   

18.
项南同志走了。他带着两袖清风走了,走得是那样匆忙,那样急促。他是因心脏病突发而猝然离开这个世界的,时间是1997年11月10日晚上10时。 在这悲痛的日子里,项南同志生前两次接见我们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天…… 1991年5月,项南从北京回到福州,通过省委党史研究室与我们联系,要对他父亲项与年的传记和骨灰安葬等事宜提些建议。接到电话,第二天我们即从连城赶往福州。5月13日下午,项老在省立医院接见了我们。考虑到项老的身体状况,秘书要求我们把谈话的时间掌握在90分钟内。我们将项南同志  相似文献   

19.
鲁晓阳 《党史博览》2011,(12):39-41
2010年5月的郑州春意盎然,我休假回到父母的身边。父亲鲁亚夫提出想去农村走一走,起初大家都劝,80多岁高龄了,体衰有病,医生也嘱咐要在家休养。但父亲的意愿我们是争不过的。这是一个阳光和煦的日子,我们兄妹陪父母驱车来到郑郊农村,看过庄户,走上田埂,看着一望无际的麦田,父亲高兴起来,对母亲说:“看这灌浆成熟的长势,又是个好收成啊!”蓦然,父亲的语气变得和缓:“邓老若在,也看看这新农村,该多好啊!今年的12月10日,就是老人家去世38周年。”我们兄妹终于明白了,年迈的父亲魂牵梦萦思邓老。  相似文献   

20.
李星  李阳  李亮  李方 《共产党人》2004,(8):43-45
教诲记心间 父亲从部队转业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工作。当时新疆解放不久,工业、交通建设事业任务艰巨,工作十分辛苦。但父亲在紧张的工作期间,从不放松对我们几个子女的教育。他经常给我们讲中国历史上许多贤士名人的故事,用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熏陶教育我们。“文革”开始后学校停课,父亲看我们不上课,心里很不安,于是对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