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与东魏北齐相比,西魏北周的财政一直处于拮据状态之中,这从其军队后勤补给的窘困状况可以得到说明。但这并未影响西魏北周的政治前途。历史事实是,正是由于财政的拮据,反而使其在吏治方面有所创新,同时又大力提倡节俭之风,从而克服了财政困难,渡过难关,最终统一北方,成为政治上的强者。  相似文献   

2.
程刚 《求索》2013,(2):78-80
高宾原为北齐政权将领。为躲避“勋贵”的迫害,被迫投靠了西魏政权。由于高宾适应了西魏(北周)政局的变动,他先是依靠“武川镇军阀集团”的主要成员独孤信,后又攀附于“宗室集团”的骨干宇文宪。得以使其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步步高升。高宾的政治经历见证了西魏、北周之际,中心集团之间的血腥政治斗争,斗争的结果导致“武川镇军阀集团”最终无奈地将中心权利让于以宇文护为首的“宗室集团”。  相似文献   

3.
“邹鲁”这个词起源于春秋末期儒家学说创始人孔子、孟子。孔子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孟子生于战国时邹国(今山东省东南)。古时用“邹鲁”为文教兴盛之地的代称。东晋末北周(557~581)时著名文学家庾信所著《哀江南赋》中云:“里为冠盖,门成邹鲁”。庾信所以为江南感到悲伤,因为他看到长江以南山青水秀,物产丰富,但在魏晋以前,几乎是“文化沙漠”。孔孟的诗书、礼乐、伦理、道德,没有普及到江南,所以成为“蛮荒之地”。庾信的观点是有一定依据。福建是滨海之区,但海上风浪险恶,多有覆舟之祸;而陆上交通又非常闭塞。汉高祖的孙子、淮南王刘安(公元前179~前122)在他组织编写的《淮南子·人间训》中写道:“闽越非有城郭邑里也。处溪谷之间,篁竹之中,……限以高山,人迹绝,车道不通。”迨至北宋史学家欧振所著《九国志》云:“西晋永嘉二年(308)晋室大乱,中州板荡,衣冠(系指官宦之家、文人  相似文献   

4.
庾信虽然终老于北朝,文学史又将其算作北朝作家,但从根源上讲他是南朝作家。南朝文化对他的影响是终身不灭的。对于庾信入北后的诗文风格发生的显著变化,不能片面夸大北朝文化的重要性而忽略了南朝文化这个“根”,必须置之于整个南北朝文学的大环境中,辩证地分析、全面地考察。  相似文献   

5.
关陇地域民族繁多,在历史文化的长河中都与汉文化相互交融促进.文学植根于文化的土壤,关陇文化深刻影响和制约着北周本土文学的发展.从北周宇文鲜卑、关陇氐羌等少数民族文学及民俗文化入手,可克服以往对北周文学研究多限于由南入北的文人及个别北地汉族文人的片面性,能够较客观地阐释北周关陇地域多民族人文精神的文学状况.  相似文献   

6.
作为学堂乐歌一个颇具时代特色的主题,“军国民教育”在清末民初为一些爱国志士所鼓吹,军国民教育之歌应运而生.总的来看,军国民教育之歌经历了从学堂乐歌到军歌、从报国鼓吹到革命动员、从边塞诗韵到丛林歌声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如何更有效地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便成了人们努力的方向。在众多探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实施警务化管理育人模式,着重通过警务化管理培养大学生的军人素质,培养大学生将来把握幸福的能力,而警务化管理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适应了培养大学生军人素质的要求。情境教育、移情体验、情感教育、舆论感染和榜样作用又很好地把警务化管理内化到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做到了警务化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缠结。在某种意义上,警务化管理亦是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推进着警务化管理,二者融合在培养大学生军人素质的教育活动中。  相似文献   

8.
缤纷绚烂的乐歌时代是中国现代歌—诗的滥觞,它既不同于晚清又不同于五四,它在国民性乐教中反求诸己、启迪民智,又在现代性伦理中师夷长技、自救自强。对乐歌时代的考察,既关乎歌—诗自身的历史发展,又涉及现代中国的思想启蒙。此二者需要回到语言中来领会,是语言编织了歌—诗,歌—诗在语言中漂移;是文学与音乐相互配置的共同体构成了歌—诗,歌—诗在这共同体中获得了独立身份。乐歌语言的漂移,显示了20世纪初国人的心灵结构和世界图像,而乐歌时代的写作制度和审美制度则推动了中国现代歌—诗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苏小华 《求索》2010,(3):220-222
隋朝初年,大臣、术士在隋文帝的默许下,纷纷伪造历史,称说杨坚在北周已经获得天命。这些伪造的材料后来被写入《隋书》,使得杨坚的早期历史真伪掺杂、面目不清。通过仔细辨析史料真伪,可以发现,杨坚在北周其实只是一个普通大臣。他的性格内向,武功平庸,不是北周的重臣。  相似文献   

10.
我国人大代表专职化的可行性及现实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燕 《人大研究》2006,2(1):18-21
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新内容、新要求客观上形成了民主政治发展的基础,为人民群众在政治上的代言人——人大代表的专职化准备了充分的主客观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代马来西亚,华人人口逐渐增加,社会经济地位日渐提升,在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影响下,其政治心理和政治文化也有了新的发展。这些主客观因素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华人的政治参与。虽然马来西亚华人已形成了多样性、多层化的政治参与方式,但其政治参与仍面临着制度性障碍和意识形态限制。  相似文献   

12.
新媒体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媒体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造成了政治意识多元化、政治表达即时化、政治参与多样化、政治诉求现实化等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政治信仰分化、政治热情淡漠、政治表达非理性、政治态度模糊化等消极影响.构建"对话"教育理念、营造更加优化的社会大环境是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3.
核心政治是中国政治实践的基本模式。中国具有高度政治化的国家传统,过去全民讲政治,是全面化的政治。改革开放后,作为政治核心的党中央,改变了旧的政治思维,更新了政治发展理念,调整了政治工作的重心,推动我国政治梯度发展、渐进改革。从全民政治到发展政治,再到民生政治,体现了从全面政治化到政治核心化的政治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4.
田聪智 《前沿》2011,(20):40-4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视阈下的民主政治建设是指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产生时起到新时期新阶段的民主政治建设。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视阈下,这种民主政治有其独特的含义,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目前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把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视阈下民主政治建设的含义,研究其发展过程,可以发现其发展规律,促进民主政治健康发展,进而促进政治文明、社会和谐。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按照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阶段划分了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历程。  相似文献   

15.
中国历史上的"官场内生腐败"现象是一种整体性、结构性、系统性、联动性的内生拓展型权力腐败。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原来的"全能主义"中央威权政治逐渐式微,全民政治动员性的国家意识形态逐渐淡出,一些地方政权中滋生出"腐败了的既得利益集团",并且正在向群体化、集团化、规模化、半公开化大面积扩散的趋势发展,衍生出一种具有封建社会政治色彩的地方政治庇荫制关系。最终将形成一个能左右当地官场政治生态、与中央政府相抗衡的"地方性权力实体"。这种家族化、帮派化、圈子化的地方政治退化现象被称为中国式的"地方政权苏丹化",究其根源在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互相脱节,地方行政体制改革与财政体制改革互相脱节,实行"党内民主"与扩大"基层民主"互相脱节。  相似文献   

16.
李明 《桂海论丛》2008,24(2):28-30
从历时态上看,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文化理论分为早期、中生代、后现代三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表现出了鲜明的理论特征,并且各个阶段之间又呈现出了逻辑上的“贯通”与“断裂”。从共时态上看,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文化理论主要包括哲学、政治学、社会学、文化学四种学理向度,深入研究该理论对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政治文化理论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哲学化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突出特质,也是党保持先进性的一个重要政治优势。自觉地学习、研究和普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共产党人的一个优良传统,使党具有了政治上和思想上的超越性。中国共产党政治上的突破总是以哲学上的突破为先导。在新世纪的发展和竞争中,中国更需要保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优势,马克思主义哲学将成为后发优势的思想杠杆。  相似文献   

18.
一般来说,政治发展在内容上包含了政治结构更加合理、政治功能更加健全、政治决策更加科学、政治体制更加完善等方面.建党9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推动中国政治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可以把基本经验归结为: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并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必须坚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坚持走自己的路;必须同时代主题和每一时期的中心任务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9.
张艳涛 《桂海论丛》2009,25(3):12-15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相结合,便开始了中国化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可分为政治层面的中国化和学术层面的中国化两方面.在当代中国,政治层面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学术层面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辅相成、相映成辉,共同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  相似文献   

20.
思想政治教育要回归生命个体,实现生命化。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化需要走出工具化、规训化和空洞化的遮蔽,澄明生命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回归人的生命本身,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真正具有生命化的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