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丁甲珍 《政策》2006,(11):58-58
从近年来查处的一些腐败分子来看,这些贪官原来也读书。沈阳市原副市长马向东,喜欢读指导赌博一类的书,即使在北京学习期间,也随身带着《赌术精选》,日夜翻看,且勇于“实践”,多次飞到澳门狂赌;江西省原副省长胡长清,酷爱色情书籍,并大胆“理论联系实际”,到处嫖娼狎妓;山东省泰安市原市委书记胡建学爱看相面书,并经常找人算卦;云南省原省长李嘉廷被清查时,办案人员说他的书房、卧室,几乎找不到几本领导干部应读的书,倒是在其床上查抄到两本境外出版的禁书;原河北省常务副省长丛福奎热衷佛学,卧室内放着《佛教大全》,把精力用在烧香拜佛上。…  相似文献   

2.
李世顺 《政策》2004,(1):57-57
清代诗人袁枚曾说过:“读书如吃饭,善食者长精神,不善 食者生痰瘤。”人都需要吃饭,但吃些什么,怎么个吃法,却是 大有讲究的。同样道理,人都要读书,但读什么书,怎么读书, 也值得认真思考。 唐代大诗人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对 此,一般人往往简单地理解为读的书越多越好,其实不完全是 这个意思。清代的仇光鳌在《杜诗详注》一书中,对杜甫的这 句诗曾作过如下解释:一曰“胸罗万卷,故左右逢源而下笔有 神”;二曰“书破,犹韦编三绝之意,盖熟读则卷易破也”;三曰“识破万卷之理”。这三说,集中反映了对“破”字的不同理 解,概括…  相似文献   

3.
【多读“无用之书”】李浴洋:陈老师,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很高兴可以就“读书”这个话题和您做一次访谈。关于“读书”,您先后写过《书里书外》《书生意气》《漫卷诗书》《读书的风景:大学生活之春花秋月》与《读书是件好玩的事》等。我注意到,从1990年代开始,差不多每年的“世界读书日”,您都会应邀撰文或发表演说来谈“读书”。  相似文献   

4.
今天读书已蔚然成为一种风尚。大家不仅谈书论书,而且也都在做着相关的读书节目。我属于好读书的那种人,但却常常“不求甚解”。读书读到“甚解”,我以为那是学问家研究者的事,以读书自娱,我觉得还是“浅尝辄止”的好,消遣的目的才能达到。不过我还是爱看“读书节目”,爱浏览“读书指南”之类,它可以帮我在最短时间里了解书的市场和书界的行情。人的一生不可能读尽所有的书,也不可能全知道世上都出了些什么样的书,以有限的时间而读所要读的书,惟有通过“读书节目”和“读书指南”,才不失为想读书而又有好书读的终南捷径。一般来说,读书人被…  相似文献   

5.
史书上读到一则北朝人吕思礼“昼理政事夜攻书”的典故。说的是此君在其一生的为官生涯中,始终不忘发愤读书学习,“虽务兼军国,而手不释卷”。他白日里忙  相似文献   

6.
黄力 《当代广西》2004,(7):22-22
说起爱好,每人各不相同,或爱好音乐,或喜欢体育,或迷恋棋牌,或钟情跳舞。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最大爱好则是读书。2003年11月,温总理在接受美国《华盛顿邮报》总编唐尼采访时说:“我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读书伴随着我的整个生活。”总理带了个好头,还有很多领导干部也“人同此心”,他们都把读书当成“最大爱好”,让读书伴随着自己的整个生活,因为他们从读书中尝到了甜头。他们深知,读书对于一个领导干部来说,至关重要,益处多多。从大处说,多读书可以知古通今,博闻强识,因而视野开阔,目光远大;  相似文献   

7.
儿童时代在亲友家里,常常看到一幅画着关羽观书的年画,左手理长髯,右手执线装书,身后站立关平、周仓。当时不懂得三国时代还没有印刷术和线装,只是老想着这位古人身为大将,还好学不倦,可见家长和老师的训诲“要好好读书”确实是语重心长的道理。稍大一点读《三国演义》,知道他  相似文献   

8.
读书的滋味     
苏杉 《北京观察》2001,(5):51-52
读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读书就是学习,狭义的读书只是一种学习的方法。孔子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事实上,古人很少把读书称为学习。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公认的聪慧的民族,有着悠久的读书传统。我们这一代人的古文根基与前辈相比,相差甚远,但有一些广为流传的关于读书的名句却耳熟能详。如,“学海无涯苦作舟”、“萤窗雪案”、“头悬梁锥刺股”……鲁迅先生在《难行和不信》中也提到,“一个说要用功,古时候曾有‘囊萤照读’‘凿壁偷光’的志士”。说到读书,话题都不那么轻松,至于手捧一部书悬梁刺股的模样,  相似文献   

9.
《三教应劫总观通书》再探——兼与李世瑜先生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濮文起 《求索》2007,(4):52-54
《三教应劫总观通书》是清代清茶门教的重要经典。由于该部宝卷宣扬“弥勒佛降在王姓家内”和“反清复明”的宗教思想与政治主张,因而引发了嘉庆年间震惊朝野的清茶门教“邪教”大案。从此,《三教应劫总观通书》也随着清政府的严厉查禁,只能潜藏民间,长期不为外界所知。20世纪90年代中叶,李世瑜先生在民间发现了该部宝卷的手抄本,并撰文向学界介绍。本文依据李先生整理后的《三教应劫总观通书》铅印本,对该部宝卷进行再探,并就某些观点,与李先生商榷。  相似文献   

10.
书香中国     
《同舟共进》2021,(4):3-7
说起读书,很多人都不陌生。我们为什么读书?相信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答案。有人认为,读书是一种兴趣,方寸之间遍览人间故事,不胜快哉;有人说,读书是一种修养,手捧书卷,心安自在,不亦乐乎;也有人觉得,读书是一项投资,“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相似文献   

11.
我常喜读书,却也因此平添烦恼。世上书籍林林总总,若要一一通读,全盘吸收,虽呕心沥血亦不可得。所幸,在苦于阅书无从甄选,几近厌倦后,终明白道理: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才须咀嚼消化。《公安教育》是值得咀嚼消化的书。如此评价,倒不全因我忝为公安教育工作者,职责所在,行须研读。弗·培根言:“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我以为,“博彩”自不可取,“怡情”、“长才”则于己大有好处。读《公安教育》不失为“怡情”、“长才”之妙招。幽居独处时,沏一杯清茶,沉醉于个中篇章,读到妙处拍案叫绝,掩卷后思绪连连,不觉间又有所悟。…  相似文献   

12.
《荀子·劝学》说:“干、越、夷、骆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吕氏春秋·知化》说:“夫吴之与越也,按土邻境壤,交通属,习俗同。言语通,我得其地能处之,得其民能使之,越于我亦然。”《越绝书·纪策》云:“吴、越为邻,同俗共土。”又说:“吴、越二邦,同气共俗,地户之位,非吴则越。”《吴越春秋·夫差内传》也有类似记载,说“吴与越,同音共律,上合星宿,下共一理。”  相似文献   

13.
读书是一种嗜好。孙中山先生说:“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外,只有好读书,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生活”。毛泽东同志知识渊博,特别熟悉文史掌故,他曾说:“读书是我终生的爱好,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他形容早年进湖南图书馆读书的情形:“我就贪婪地读,拼命地读,正像牛闯进了人家的菜园,尝到了菜的味道,就拼命地吃个不停一样。”温家宝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旁征博引,对答如流,也是源于他勤于读书,他说:“我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读书伴随着我的整个生活。”读书是一种乐趣。孔子晚年仍勤奋读《易》,以至于把编书成册的牛…  相似文献   

14.
我从小读书深受表哥的影响,以古今文学名著为主。那个时候差不多能够读到的书,也基本上都是文学类的(文学是那个时期的主流,作家最吃香,连年轻人找对象都强调自己“爱好文学”)。由于借阅图书往往催得紧,书读得也快,我读书快很大程度上是这种“倒逼机制”所致。  相似文献   

15.
任怡菲 《台声》2023,(19):106-107
<正>《小窗幽记》言:书能下酒,云可赠人。实是如此。书不仅是如人们常言“良药”“香茶”“醇酒”云云,而且有不少特殊效用。但想来,用“效用”形容读书又有些功利。微醺的黄色柔光下,一曲轻歌,一壶淡茶,指尖看翻飞着书页,将时间尘封,将心灵放飞——读书又何尝不是一种享受呢。山月不知你,夜雨不懂你。书中确有黄金屋,书中确有千钟粟。那书中的,才是你的“乌托邦”,是你自己的世界。  相似文献   

16.
“今晚干嘛?”“看电视,还能干嘛?”“要不到我家打麻将?三缺一!”“行,吃了晚饭就来!”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但云南省嵩明县青年李秀辉却与书无缘——家里没什么书籍,也没有报纸,偶尔有两本《女友》、《知音》、《打工妹》、《故事会》之类的通俗读物。以上对话发生在读书日当天下午,李秀辉准备吃完晚饭就直奔朋友家里打麻将。“反正输赢也就那么几个钱,这回你赢下回我赢。不然还能干吗?没其他活动可以消遣啊!”  相似文献   

17.
2009年5月13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2009年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上,发表了题为《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重要讲话,科学准确地回答了领导干部为什么要读书、读什么样的书、怎么样读书等三个重要问题,为引导领导干部坚持读书、在全社会营造“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的良好氛围、推动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社会建设,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促进作用。但也有基层干部认为,要坚持读书是对领导干部提出的要求,我们这些基层干部只要把具体工作干好就行了,读不读书没有什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8.
在咱们中国,是很有些“陪读”传统的。古时候有“陪太子读书”之说,“太子”而无学童陪伴左右,那书就读不好;又有“红袖添香夜读书”之说,耐不住寂寞的什么公子,如果没有“红袖”在身边晃来晃去,书也读不利索。然则“太子”有了学童,也未必能把书读好;公子加上“红袖”,  相似文献   

19.
文学家高尔基曾言:“书和人一样,也是有生命的一种现象,它也是活的,会说话的东西。”读书本质上是人的精神灵魂与书的思想生命的一种不期而遇。这种人与书在生活这片绿地的“相遇”,呈现出不同的境界。  相似文献   

20.
我经常接触中基层干部,恕我直言,对他们有多少人有经常读书的习惯,却无多少把握。为了准备这篇短文,随意做了些调查:“你平常读书吗?读什么书?”回答有如下几种:一,“倒是想读书,可哪有时间呀!”二,“哪能不读书,一般都在晚上,但看不了两页就发困。”三,“只看一看上边发的书,那是为了工作需要,好多年没有自己买书读了。”四,“不知道该读什么书?要不给咱推荐几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