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衍永 《求索》2011,(10):127-129
佛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佛家文化的基本理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佛家文化的当代价值体现在:(1)佛家文化的重“和”思想有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2)佛家文化的财富观有助于人们的社会发展观由片面发展向科学发展、由GDP崇拜向GNH关怀转变。(3)佛家文化中克己淡欲,觉人利他的观念有利于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准。(4)在认可、肯定传统佛家文化当代价值的同时,必须严格区分宗教与邪教的本质区别,对邪教予以坚决打击。  相似文献   

2.
《福建乡土》2016,(4):50-51
正中国寺庙菜的发展,是与佛教传入中国及其后自身的发展紧密相关的。自东汉时佛教从印度传入我国后,饮食习惯也随之引进,历经魏晋南北朝的发展,隋唐的盛世,及至明清的普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食生活。佛家人慈悲为怀、戒律森严,首先戒杀生,因为佛家的观念是众生平等,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不能杀戮,更不可佐食,这就决定了佛家菜是纯素。佛家素食的烹饪,其发展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多样,由纯素到仿荤,由寺内到市肆相互交融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论《金刚经》中的“无住”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建陵 《求索》2008,(3):115-116
佛教虽然是一种宗教,但是佛家思想却是最早提倡实证主义方法的东方哲学思想。“性空幻有”是大乘佛家理论的重要命题。以“空”为哲学基础的“无住”思想是《金刚经》的核心思想,有着很抽象的哲学含义,是研究佛家思想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本文拟就从“四相”、“六境”等方面来阐述其“无住”思想及其对现代生活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儒家、墨家、道家和佛家在对待自我和非我的价值认知、实践以及利益关注等方面的比较,认为墨家偏重非我价值、道家偏重自我价值、佛家实质上忽视两者,而强调来生,儒家人我兼顾的价值模式更值得重视,具有现实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胡迌 《台声》2008,(8):80-82
盂兰盆会 “盂兰盆”原音是梵语“乌兰婆孥”,是“救倒悬”的意思。佛家认为,痛苦的人生就像倒挂在树头上,苦不堪言,为免除众生“倒悬”之苦,佛家便在庙中诵“盂兰盆经”,并且布施食物给孤魂野鬼。这种风俗,据说是起源于“目莲救母”的传说。  相似文献   

6.
忍与不忍     
云溪子 《小康》2009,(12):100-101
"忍"是佛家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对礼佛者的重要要求。许多名僧将忍字贯在自己的法名之中。当年湖北黄梅的"弘忍"大师,是禅宗慧能、神秀大师的老师,世称禅宗五祖,影响巨大。今浙江普陀山的“戒忍”大师,主持一方名山,算得一位高僧。以忍字为法名,足见佛家对忍字之重视。  相似文献   

7.
李枫 《前沿》2012,(5):196-197
陶渊明的思想是陶学研究中的难点之一,学术界出现了所谓主儒家说、主道家说、主玄家说、主老子说、主庄子说、主儒释道合一说的分歧与考辨,其中以陶渊明与佛教的关系最为扑朔迷离。对其是否受佛学影响众说纷纭,笔者认为陶渊明受佛学影响是毋庸置疑的。本文仅以《五柳先生传》为主要考证,从佛家无我观出发,分析佛家思想对陶渊明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也是文化的直接栽体.儒、道、佛三学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要资源.儒家提倡"敬",道家提倡"静",佛家则提倡"净".儒家强调"敬","敬"突出的是恭敬的态度、认真的作风和虔诚的精神;道家强调"静","静"突出的是保守自我,是不为外在事物所左右、所束缚;佛家强调"净","净"突出的是内在精神的自在、清明与空灵.儒、道、佛三家,其所突出的具体因素虽然有所不同,但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就心性论而言之,不管是儒家,是道家,还是佛家,都强调本体一境界一功夫的一致与贯通,都强调融功夫于境界,融境界于功夫.  相似文献   

9.
谁能度我     
云溪子 《小康》2010,(7):118-119
众信徒求佛引度,佛祖却说他没有度过人!人所共知,佛家慈悲为怀,普度众生。佛祖为什么说他没有度过人昵?  相似文献   

10.
放下     
《人民公安》2013,(23):1-1
放下.是一门心灵的学问。佛家所说的“放下”,不是说什么都不要,而是说究竟要什么。要多少。  相似文献   

11.
曹克颖 《传承》2008,(6):70-71
《天龙八部》是金庸的代表作之一,其中的佛家色彩极为浓烈,本文试以此为视角,浅析其书名由来、小说中人物苦情、苦名、闯关与修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天龙八部>是金庸的代表作之一,其中的佛家色彩极为浓烈,本文试以此为视角,浅析其书名由来、小说中人物苦情、苦名、闯关与修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江岸 《小康》2013,(2):117
宝玉没有阶级意识,贾母高贵而慈悲,但他们却不可能做到佛家所说的"众生平等"。当我们嘲笑那些因过度关注权势财富而势利的人时,也要问问自己,你,真的,是看众生平等的吗今天,谈佛论道似乎也成了热潮,常听身边某个人说最近在研究佛经,有人去闭关修炼了之类。只是,慈悲心和看众生平等的境界,怎么可能仅仅从典籍理论里而来?何况,佛家所说的众生平等,在不同人的眼中,又会呈现完全不同的境界。  相似文献   

14.
提起一部并不算新的电影《剑雨》,很多朋友会回忆起那里小桥流水式的恬淡风格,刀光剑影中的起伏跌宕,却不知您是否和我一样,对电影中引人回味的佛家禅理情有独钟?  相似文献   

15.
云溪子 《小康》2023,(1):76-77
<正>对于“知足”与“不知足”的是非,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要有区别地辩证分析。中国名刹,浙江杭州灵隐寺,有一副对联:“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人们多认为佛家是“出世”的,我以为这副对联倒很入世。在我看来,对联讲的是对待人生和世事的应有态度,告诉众生,人生不可能事事如意,遇事有一半称心如意就应该满足了。几十年的人生经历告诉我,这虽然是佛家的说法,却也是经验之谈。根据自己的类似体会,我曾经写过“知足常乐”之类的小文章。  相似文献   

16.
云溪子 《小康》2008,(8):92-93
对愁究竟如何是好呢?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要解决问题,前提是当事者须从愁绪中解脱出来,积极行动。佛家要人六根清净,以绝七情六欲的纷扰,明心见性。若真能如此,虽少了喜乐,却也少了忧愁,落得个清  相似文献   

17.
由于政治、生活诸种原因 ,岭南海南时期苏轼的思想从儒家的“以天下为己任”逐渐倾向于佛家“超脱物象、回归自我”,从入世转向出世 ;同时他的诗的风格也从前期的婉丽 ,中期的豪放转化为清淡自然 ,达到了“无思、无待”的境界。  相似文献   

18.
儒家、佛家、道家,这些年都挺红火.孔圣人有了传薪火的新儒家;老派的禅宗语录走俏以外,又风靡起新式的谈禅小品;道家的养生术、房中术更是走进了许多人的家庭.墨家呢?却很孤寂.研究者少,著述也少,不成气候.墨家有些被冷落了.  相似文献   

19.
<正>佛家像百货店,里面百货杂陈,样样俱全;有钱有时间,就可去逛逛。逛了买东西也可,不买东西也可,根本不去逛也可以,但是社会需要它。儒家像粮食店,是天天要吃的;五四运动的时候,有人药店不打,百货店也不  相似文献   

20.
公元68年,一匹白马驮载佛经来到洛阳,就此留下了白马寺千年不衰的普济众生的佛家香火. 1953年,紧邻千年古刹东侧,兴建了一座造福众多复员退伍伤残军人的疗养机构.历经岁月变迁,这所疗养机构最后演变成为以治疗复员退伍军人精神病患者为主的河南第二荣康医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