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判后答疑是回应民众司法公开、司法民主要求的一项制度安排。判后答疑对于人民司法发挥定纷止争职能,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关于判后答疑的理论研究相对薄弱,制度较为粗略,由此带来司法实践中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北辰区人民法院围绕“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工作主题,不断加大化解涉诉信访工作的力度,制定并实行了判后释法答疑、信访听证、领导包案、带案下访、信访联动等工作机制,以“清积案、化新访、控非访”为目标,开展化解信访矛盾攻坚活动,有效遏制了涉诉信访多发重访的势头。  相似文献   

3.
试论“判前赔偿减刑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有些地方法院在审理刑事案件中采用“判前赔偿减刑”的做法引起了人们褒贬不一的广泛争议。实际上“判前赔偿减刑”的做法有法可依,而且对犯罪人的改造、对受害人的生活和精神抚慰等都有着积极意义。当然,对该项制度也应进一步完善,应严格把握其适用条件和减刑幅度,并依法定程序进行,使之达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传统民事审判方式的弊端表现在:法官包揽调查,当事人基本上不负举证责任;开庭审判走过场,基本上是先定后审;庭审采取纠问式,当事人被动应答,较少主动行为,合议庭合而不议,审而不判,作用不显;当事人的处分权受到较大限制。在改革中,应强调当事人举证责任,完善举证制度;强调公开审判,充分发挥庭审功能;强化合议庭和独任审判页的职责,实现“审”与“判”的统一;加强法院自身的改革。  相似文献   

5.
罚金刑作为一种刑罚,对遏制犯罪分子的再犯,强化刑罚的特殊打击和预防功能有积极意义。但在司法实践中,受利益驱动、立法缺陷和监督缺位等因素影响,判前商议,先缴后判,将预缴罚金作为量刑从轻的情节,使罚金异化为“赎金”的现象较为普遍,对罚金刑的监督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6.
诉讼判决是否有既判力的问题,就我国而言,讨论尚不充分。既判力的本质是前诉法院作出的确定判决在诉讼法上直接拘束后诉法院不能作出与前诉判决相矛盾的判断,既判力的根据归根到底是法院审判权和当事人诉权的相互勾连。本文在此基础上,试从肯定诉讼判决在满足一定的条件下具有既判力的立场来分析我国不同诉讼判决的既判力,以满足诉讼制度和司法实践的需求。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诉讼中的“情判”现象及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军平 《求索》2007,(7):204-208
“情判”是中国传统诉讼中极具特色的一项重要制度,它是司法官根据情来进行判决的一种审判方式。它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国传统的情理社会密切相关。历代统治者及司法官员都对此给予高度重视。情判的实质在于维护“礼”,它在传统司法中是一种常态,司法官依情而判往往能受到普遍的赞誉。  相似文献   

8.
周恺 《民主与法制》2014,(17):56-57
这本书叫《名公书判清明集》,就其整体水平而言,是中国古代判词中最好的。这是一本由当时的名人写就的优秀公文和判决书的合集,写成于南宋晚期。“名公”指的是有名的人,“书”是指文书,“判”是指判词,“清明”指案件处理得清正明白。它与唐代的判词不同,唐代是拟判,清明集则是实判,也就是真实发生过的判词。所以这本判词集的选择标准不是辞藻华丽,而是“清明”,即案件处理得公正。  相似文献   

9.
去行政化,就是将审判权还给法官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司法改革方案,“去行政化”也是重要目标。司法部司法研究所前所长王公义说:“所谓行政化,就是审的人不判,判的人不审。案件审理应该是谁审理谁判决。”只有去行政化,才能让法官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不审理的人不定案。如果说,去地方化是让法院从地方政府的行政体系中独立出来,去行政化则是让法官从法院内部的行政体系中独立出来。  相似文献   

10.
刑事司法公正有其特定的内涵,从程序公正上说,其源头是沉默权制度的诞生。要从源头上实现刑事司法公正,必须:1.杜绝刑讯逼供;2.确立适合中国国情的“抗供权”制度;3.确立首判至要的思想,提高原审的公正程度和效率。  相似文献   

11.
今年是新一届县乡人大代表履职的第一年。作为新当选的人大代表,应在工作中准确站位,有效履职,做到“四戒”:一戒前恭后倨。当代表前激情满·环,积极踊跃,乐于奉献,与领导、群众打成一片;当代表后,认为高枕无忧,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懒惰散漫,不积极参加代表活动和人大会议,对代表工作能推就推,能托则托,脱离群众,高高在上,前后判...  相似文献   

12.
案件的审理报批制度,是法院内部通行的、在合议庭对个案拿出审判意见后,报主管庭长、院长签发,或报上一级法院批准的制度。长期以来,该制度对提高法官的办案水平、保证案件裁判质量,防止关系案、人情案和司法活动中的钱权交易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暴露出严重问题:一是判审分离的问题。案件由合议庭审理,却要报院长、庭长审批,导致审者不判、判者不审。本来,在案件审理中,法官应当亲自审查控辩双方提交的证据,并出庭直接听取控辩双方进行的举证、质证和辩论,等等,在此基础上对争议形成独立的专业判断。但案件审批制度撇开这种“裁判者的亲历性”,要求裁判意见层层上报审批,把司法裁判搞成了行政决策—谁官大谁说了算,实际上是法院内部“权大于法”的表现。  相似文献   

13.
冰冷的法度     
冰冷的法度孙方友很早的时候,我就从心里惧怕公安局。因为我曾经是个“判属”。我父亲是位老干部,在1965年的“四清”运动中因“四不清”被判刑3年。那一年我虚岁16,正读初三。文革前的初中生已明白了不少世理,又由于是长子,在家中已有了“参政”的资格,知道...  相似文献   

14.
《政协天地》2011,(10):46-46
古言“夫妇判合也”,判者,半也。夫妻双方在未结婚前都不算完整的人,各是有待于匹配的一半。结婚之后,两个一半相互匹配,结成一个完整的“体”,所谓“夫妇一体”。由此,男人、女人的生命才获得其完整的存在形态。  相似文献   

15.
《公安教育》2005,(10):56-56
为规范和加强河南省公安民警各类训练班的管理,有效利用河南省现有公安教育资源,根据《人民警察训练条令》和“三个必训”的有关要求,河南省公安厅政治部经多方论证,制定下发了《河南省公安系统“三个必训”学员警务化管理规定》(试行)。该规定从民警训练管理机构设置及职责、学员日常管理制度、会议制度,值班、值日制度,请假、销假制度等9个方面细化了民警训练的管理体制,使民警训练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对民警纪律作风养成教育,塑造民警的形象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判前调解(又称判前调),是指案件在判决书制作完毕至宣判前由办案人员再次主持原、被告双方进行调解。  相似文献   

17.
琢磨“公平”杜宇偶翻律书,发现号称“公正”、“公平”的法律这玩艺儿,有时候明显地有失公正。例如古罗马的一则法律规定,建筑师建造的房子倒塌,若压死的是房主,判建筑师死刑,但若压死的是房主的儿子,则由建筑师的儿子偿命———判这名无辜的少年死刑。显然,古罗...  相似文献   

18.
“父老”与“老父”张麦河南省鹤壁市原市长朱振江,因巨额受贿而锒铛入狱后,中央电视台记者与这位身陷囹圄的“市长”进行了“新闻背景”式的对话。其间,当记者问及他进入大学前的家庭经济状况及其父亲对他做人做官的“家训”时,朱振江沉痛地告诉记者:进大学时没有学...  相似文献   

19.
周恺 《民主与法制》2014,(13):34-35
前几期向大家介绍过一个唐代的张麓和他的《龙筋凤髓判》。宋代的洪迈在他的《容斋随笔》批评张麓的判词,却颂扬另一个人的判词,说他的判词百读不厌,越读越喜欢。他就是唐代的大诗人:白居易。白居易作为一个大诗人怎么会去写判词呢?上次咱们说过,唐代的科举考试分为“身、言、书、判”四项,其中的判就是写判词。白居易也要参加科举,他的判词就是他为了准备科举考试而写的。当然,这里的判词都是拟判。这些判词收录在他的《白氏长庆集》中。  相似文献   

20.
1959年,我父亲戴行德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为支援河南建设,自愿放弃上海大都市优越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主动报名要求来郑州任教。他生前曾担任河南省会计学会副会长等职,并荣获“河南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是新中国成立后河南省财经教育界和学术界的资深元老之一。“文革”期间,被错打成“反动学术权威”的父亲,身心受到了严重迫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