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亲亲相隐     
何进 《江淮法治》2013,(18):37-37
《论语·子路》中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大致意思是叶公对孔子说:"我的乡里有一位正直的人,他的父亲偷了别人的羊,他就出来指证他的父亲。"孔子听了叶公所说后道:"我们所谓的正直之人,身为父亲的会为儿子掩饰罪恶,身为儿子的也会为父亲隐瞒罪恶。"这段看似简单的对话,其实涉及到了一个案件,也  相似文献   

2.
“亲亲得相首匿”也叫亲亲相隐制度,是我国古代法律中的一项重要刑法原则,同现代大陆法系的期待可能性理论有共同之处,均强调法律秩序意义的同时,也将人性的终极关怀和尊重贯彻于法律之中. 一、亲亲相隐的概念及起源 从历史上讲,亲亲相隐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最早有记载的是孔子对“父攘羊,子记之”的案例评析,《论语·子路》中记载:“叶公语孔子日:‘吾觉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记之’.  相似文献   

3.
儒家思想将仁、义、礼、智、信视为人的天性,孔子、孟子、荀子等都重视对“信”的思想的阐释。概括言之,信就是保证自己承诺的真实性,具体有守信之信、等级之信、人伦之信、宽仁政之信、交易之信等。就本质上讲,儒家思想的“信”是为仁义服务的,依附于伦理思想,是历史经验与现实社会相融合的结晶,反映在法律上就是不嗜杀人、同罪异罚非刑也、宽猛相济、无诉思想、反对不教而诛和父子相隐、君臣相隐等。但是,儒学者在阐释“信”的思想时突出了精神信念对人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含有唯心的成分。  相似文献   

4.
容隐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法律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它规定一定范围的亲属可以相互隐匿犯罪而不受处罚。远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便出现了容隐制度的萌芽及相关法律思想。孔子在《论语·子路》中曾提出“子为父隐,父为子隐,直在其中矣”。至汉代,汉宣帝地节四年诏:“父子之亲、夫妇之道,天性也。虽有祸患,犹蒙死而存之。诚爱结于心,仁厚之至也,岂能违之哉?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罪特死,皆上请廷尉以闻”。这一诏令首次从人类亲情的本性出发解释容隐制度,是容隐制度形成的标志。至唐朝,…  相似文献   

5.
"格"之无常     
东汉王充的《论衡·逢遇篇》里有这样一则故事:"昔周人有仕数不遇,年老白首,泣涕于途者,人或问之:'何为泣乎?'对曰:'吾仕数不遇,自伤年老失时,是以泣也.'人曰:'仕奈何不一遇也'对曰:'吾年少之时,学为文,文德成就,始欲仕宦,人君好用老.用老主亡,后主又用武,吾更为武.武节始就,武主又亡.少主始立,好用少年,吾又老,...  相似文献   

6.
《山东审判》2012,(6):115-116
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在于和谐,在"礼之用,和为贵"思想的指导下,司法过程强调人与人之间以和为贵,以忍让为上。孔子说"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建立在此社会观念基础上的中国古代社会,调解被广泛采用,尤其是在基层乡土社会里,它几乎成为解决一般纠纷的主要手段。调解在我国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尧舜时期就已经出现了调解制度的萌芽。今天能够看到的关于调解的最早记载是舜主动出面对"历山之农者侵畔,河滨之渔者争坻,东夷之陶者苦  相似文献   

7.
《说苑·至公》篇记载:“楚令尹子文之族有干法者,廷理拘之,闻其子文之族也而释之。子文召廷理而责之,曰:‘不是刑也,吾将死’。廷理遂刑其族人。(楚)成王(公元前671—626年在位)闻之,于是黜廷理而尊子文,使及内政。国人闻之曰:‘吾党何忧乎!’乃相与作歌曰:‘子文之族,犯国法程,廷理释之,子文不听。恤顾怨萌,方正公平”。这则故事说的是春秋时楚国令尹(相当于宰相)子文的亲属犯罪被拘捕了以后,廷理听说是令尹的亲属就释放了。子文不仅没有感谢廷理(相当于最高法官),  相似文献   

8.
先秦诸子言说方式,至战国中期而一变:从早期至理、名言之语录,一变为充满譬喻故事之论辩.<韩非子>之<说林>、<内外储说>的产生,不过是这种演变的极至化结果;中国早期小说之"譬论"的重要文体特征,正是在先秦子书这种演进过程中生成的.<内外储说>"一曰"所记载的异闻传说,都是与其相对应的经文、说的正文故事同时写作而成的,并非是后人添加进去的;"一曰"之异闻作为"未完之稿"而产生、存在的意义,不仅体现了韩非对于譬喻故事的特殊兴趣,体现出传说故事的丰富性、口传性,而且还透露出"譬论"文体(早期小说)诞生的重要根源.  相似文献   

9.
《论语》乡党篇:"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问人不问马"体现出了孔子的重"人"思想。这种思想的提出并不是一时之想,本文试图从殷周之际的思想变化、春秋民本思潮的兴起以及铁器的使用等方面浅析其原因  相似文献   

10.
孔子与女人,好像并不搭界。夫子仅有的论断"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将女人与小人相提并论,态度已然十分明朗。孔子与女人的实质性接触,史书上也只有"子见南子"这个唯一记载,寥寥数语,近来却被广泛挖掘,成为制造孔子噱头的唯一史实依据。那么,孔子到底和南子有没有关系,是否发生过类似言情剧的传奇故事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