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的提出.体现了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声,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中国梦有着独特的政治与经济背景。中国梦在本质属性、领导核心、保障力量、时代特征、价值追求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中国梦的愿景主要包括:富强中国梦、民主中国梦、文明中国梦、和谐中国梦、美丽中国梦与统一中国梦。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一个有历史、有深度、有故事的国度。前现代与现代相互缠绕,历史与现实交互作用,本土与外来激烈碰撞,东方经验与西方逻辑纠缠一体,这既是滋养、孕育中国故事的历史背景,也构成了中国话语建构的独特语境。中国话语,归根结底是中国故事的学术呈现,只有洞察中国故事的本质性规定,方可迎来中国话语的决定性出场。中国共产党近百年来书写的革命的中国故事、发展的中国故事、治理的中国故事、文明的中国故事、改变世界的中国故事,构成了中国话语最深刻的基础、最充足的根据。讲好中国故事,首先要站稳国家立场、人民立场。中国话语的任何言说都只能是为国家代言,替百姓说话。讲好中国故事,关键是捕捉中国样本的特殊性。中国样本是21世纪最为重要的世界景观,解码中国样本是新时代中国话语建构的历史使命。讲好中国故事,当务之急是创设标志性议题、凝练标识性概念。标志性议题和标识性概念是理解中国故事的重要依托,也构成了21世纪中国话语走向世界的重要符号。  相似文献   

3.
《民主与法制》2014,(34):26-27
法治中国建设的基本要务和重大任务 法治中国与富强中国、民主中国、文明中国、和谐中国、公平中国、美丽中国、平安中国等中国梦的核心要素相辅相成,共同编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愿景。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相似文献   

4.
11问什么是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精彩语录:要巩固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传统学科和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并重,结合我国实际和时代特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必须从中国  相似文献   

5.
根据中国当代实践,以中国特色的理论话语回答中国问题,是发展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说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一个学科。如何根据当代中国吸收资本元素的最新实践,从理论高度,用中国话语、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来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对与资本主义及共产主义关系、对中国新型现代化建设的探究,这是当代中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说绕不开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6.
在世界学术发展史中,海外的中华文明研究、中国研究是一门历史悠久、传承不断的学科。该学科的发展,对于世界人民了解中国社会、中华文明具有重要作用。海外中国学、中国研究,既应研究中国历史、研究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和对世界文明的贡献,还应研究现代中国,研究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与经验,研究中国道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角色与贡献,解码中国之治、回答世界之问。当前,身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人们已经看到,中国之治为人类政治文明作出了新贡献。解码中国之治能够为世界中国学的研究注入思想和文化力量,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也能够为世界中国学的研究提供更多相互交流的平台。  相似文献   

7.
道路决定方向,道路关乎命运。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中国道路的本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之治的要义是坚持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道路所创造的中国奇迹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中国之治得益于中国制度科学管用,具有合实际、合规律、合目的的制度逻辑。  相似文献   

8.
中国精神、中国智慧、中国力量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在深刻历史实践中攻克难关、砥砺前行的重要法宝。在举国面临新冠肺炎疫情侵袭的危难时刻,必须坚定弘扬、展现、凝聚中国精神、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注入精神动力、增强解题能力、积蓄战斗实力。经历这场战“疫”之后的中国精神、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亦必将在历史与现实的考验、思想与实践的打磨下蜕变升华,以更强的姿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9.
现代化与全球化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在创造中国特色。中国特色问题源于现代化、全球化与中国化的实践运动。世界文明的中国化使中国人自觉中国特色,文化中国的现代化使中国人创造中国特色,文明中国的全球化使中国人展现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0.
中国模式正在成为后冷战时期西方定义中国身份的一个重要话语,以西方对"中国模式"进行研究为代表的"中国模式学术话语"是这一身份建构过程中的关键性环节。西方学术界试图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历史等维度建立中国模式与中国身份之间的关联,以简单而又有明确内涵的"西方中国模式"为中国定义身份。西方"中国模式"学术话语体系的形成及扩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认知图式和身份认同叙事。为此,我们有必要从构建中国的自我身份、解构西方叙事、提升解读中国道路的话语权等方面努力,不断增强中国道路或中国模式的正当性阐释,在更高的层面上实现自我认同、自我批判与自我超越。  相似文献   

11.
“中国道路”命题蕴含着多维的叙事主线及话语表达。“中国道路”包括现代化、民族复兴、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与和平发展五个方面的叙事主线,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改革开放道路与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有机统一,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坚持和平发展的唯一道路选择。以上基于不同维度分别表达出“中国道路”的基础轨道、文明形态、鲜明底色、发展动力、胸怀天下等核心要义,构成了研究和阐释“中国道路”命题的崭新视角。准确把握上述叙事主线及话语表达,有助于站在更宏大的视域中审视和理解“中国道路”命题的多维性、正确性、价值性,从而在有效应对和化解“中国改旗易帜论”“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等错误论调的基础上,推动“中国道路”的发展实践行稳致远。  相似文献   

12.
正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深刻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科学内涵及其紧密关系,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全国各族各界人民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聚焦点、着力点、落脚点,凝聚力量,共同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  相似文献   

13.
内容简介:儒家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并不断中国化的社会文化土壤或背景。儒学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化有着不解之缘。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有两个思想根源,一是马克思主义,二是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儒家文化。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绝没有脱离中国社会与中国的历史文化。今天我们要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也离不开调动传统文化资源,特别是儒学传统。我们不应该抽象地、教条化地对待儒家传统。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发展之最为紧迫的课题,一是经济与社会的科学、全面、可持续地发展;二是政治与社会改革,构建公平、正义、和谐的社会;三是中国主体性的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念,包括荣辱观的建构与整饬吏治。在这三方面的理念、制度、心理习俗系统的建  相似文献   

14.
陆璐 《时事报告》2013,(1):68-71
中国梦的核心要义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也是为了实现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深刻阐明了实现中国梦的正确方向。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走上了救亡图存、实现民族复兴的寻梦之旅  相似文献   

15.
要在中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是使马克思主义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和普遍性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使之带有中国的特性,表现出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它是本土化、大众化和时代化的内在统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通过四条路径得以实现,这四条路径分别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语言路径、实践路径、解释路径和文化路径。  相似文献   

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形态,与之相对应,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及其制度化成果则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征就是这种实践形态的外在表现,科学、开放、渐进、全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大实践特征。  相似文献   

17.
中国梦把马克思主义的人文关怀精神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正能量,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新空间.确立了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的新导向.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文关怀理论。  相似文献   

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是中国民主法制建设的里程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之所以能够如期形成,关键在于坚持党的领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依托,这是其形成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基于中国经济快速增长而引发的威胁论此起彼伏,西方世界从中国政治制度、军事力量、历史惯例、文化差异、资源紧缺和人口数量等方面,假设中国将对世界构成各种威胁。中国威胁论源自西方文化传统下的思维惯性与历史推导,很难说明一个真实的中国、一个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中国的高速发展,用中国人自己的话语来解释中国和世界已经变得日益迫切,十八大以来,中国梦的提出就是在学习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用中国的理论研究和话语体系解读中国实践、中国道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要真正使具有话语创新意义的中国梦走向世界、走向社会,首先需要走向学理,需要中国梦与中国梦需要就是在这个意义上提出来,通过对需要中国梦与中国梦需要的辩证把握,夯实中国梦的学理基础,从而促进中国梦走向社会、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