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尼崎秀实是日本进步的新闻记者。1901年4月出生于东京,从1928年11月至1932年1月,作为日本《朝日新闻》驻上海记者,在上海从事新闻报道工作。在此期间,尾崎秀实结识了鲁迅、田汉、夏衍等中国左翼文化人士,积极宣传并帮助中国的左翼文化运动。夏衍在他的小《懒寻旧梦录》中,专门介绍了尾崎秀实等日本友人在这方面的事迹,并且写进,他专门“补写了这一段,为的[是]让中国读者不要忘记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还有那样热爱中国人民的日本朋友。”(见《懒寻旧梦录》第196页)。有鉴于此,我将日本学者风问道太郎所著的《尾崎秀实传》一书…  相似文献   

2.
一、从夏衍坐牢8年半说起20年代后期,周恩来秘密进入上海,主持党的实际工作。在此期间通过潘汉年(第一任文委书记)了解到夏衍(沈端先)的情况。以后布置过几件重要任务(包括由夏衍代替周恩来和中共秘密党员杨度的单线联系)。但是第一次见面,还是在1937年全国抗战的前夕。夏衍从事文艺工作,后来从事新闻和文化方面的统战工作,都是间接、直接地接受周恩来的命令。在几次重大的转折时期,一次是1938年从电影戏剧领域转向新闻、文化的统战工作;其次是40年代初奉命到港澳开展工作;第三次是从香港返重庆时协助周恩来担任…  相似文献   

3.
任平 《新湘评论》2013,(22):16-16
上世纪30年代,电影刚刚在中国小成气候,上海电影界形势复杂,党内不少同志主张不要去趟这潭浑水。瞿秋白沉思良久,决定派夏衍等文化人进军影坛。《风云儿女》《马路天使》等优秀电影一扫武侠神怪、鸳鸯蝴蝶之窠臼,在千万观众中激起强烈共鸣。党的思想和主张在声光电中熠熠生辉,点亮了民族心灵的灯塔。面对新技术、新媒体、思想文化新领域,到底是挺身入局还是裹足不前?是与时俱进还是墨守成规?夏衍、田汉等先行者的艰辛与辉煌,已经写在了历史深处.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正面一临着网络时代的挑战和考验。  相似文献   

4.
抗日战争爆发后,郭沫若从日本冒险归国,抵达上海。考虑到郭沫若在国外流亡时间较长,对国内情况难免有些生疏,党组织决定由夏衍作为郭沫若的助手,帮助其工作。数日后,十八集团军驻上海办事处主任潘汉年在郭沫若寓所,向郭沫若和夏衍传达了周恩来的指示,由上海文救会出版一张日报,这张日报是有  相似文献   

5.
忆胡绳同志     
一新华社播发的《胡绳同志生平》中使用了“少年早慧”四个字,这是很少见的。这四个字用在胡绳同志身上十分贴切。今年春节,我到他家去。他的秘书、也是儿媳的黎钢在座,说到她陪胡绳去看望夏衍时,一进门,夏衍就说:“神童来了。”黎钢说:我这才知道夏衍同志他们把胡老称做“神童”。夏衍和胡绳三十年代中期都在上海从事左翼文化活动,但两人年龄相差十八岁,所以夏衍完全有资格把胡绳称做“神童”。“神童”,我想也就是“少年早慧”的意思。我听胡绳讲过他早年的事情:他的父亲是个半新半旧的师范毕业生。胡绳入学前,父亲教过他两年,读的是古文…  相似文献   

6.
一、以创新精神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时代特点、上海特征的文化体育改革之路上海文化体育事业的改革走过了20年光辉的历程。这20年,是上海人民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推动经济迅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20年。作为上海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文化体育事业的改革成果,是上海人民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历史性命题的创造性贡献。回顾和总结这一历史性的经验,有助于我们在以江泽民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继往开来,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  相似文献   

7.
刘小清 《党史博览》2003,(11):21-25
阳翰笙的建议与三人同访鲁迅计划 1934年10月的一天,凉爽的秋风从黄浦江面阵阵掠过,轻风拂面,给人一种难得的惬意。 在上海爱文义路的一个弄堂里,时任“左联”党团书记的周扬敲开了另一位“左联”负责人夏衍住所的门。此前,因叛徒出卖,上海中央局经历了第二次大破坏。故而,夏衍、周扬等人均分头隐蔽,联系的频率亦相对降低。当周扬突然出现在夏衍面  相似文献   

8.
关于周扬,我曾经写过好几篇文章,有的文章属回忆性质,有的文章带研究性质。我想,研究周扬在三十年代的事情,最好把那个时期党内的情况弄得更清楚些。这也许是我的研究同其他人写周扬的文章不完全相同的地方。这篇文章我就想从党史的角度谈有关周扬的两个问题。   一个是上海文委的问题。我知道上海文委有两个时期,前一个是以阳翰笙为书记,田汉、杜国庠、夏衍、周扬为委员的文委;后一个是阳、田、杜被捕后,以周扬为书记,夏衍、章汉夫、钱亦石、吴敏为委员的文委。两个文委的差别前者是有临时中央和江苏省委作为上级机关、受他们…  相似文献   

9.
谭译 《党史纵横》2007,(3):43-43
1984年4月18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夏衍先生的一篇回忆文章,题目是《一位被遗忘了的先行者》。文中披露了一位左翼文化运动的先行者当年在上海的鲜为人知的事迹,表达了对这位革命先烈的深切怀念和惋惜之情。  相似文献   

10.
上海自近代以来,一直是中国重要的文化都市之一。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及其影响下的上海进步文化力量,配合党在不同时期的方针政策,利用文化自身的特点和魅力,依托上海浓郁而深厚的文化环境和设施,冲破来自各种反动势力的残酷镇压和阴谋破坏,开展了丰富多彩且行之有效的抗日活动,发挥了极其重要且难以替代的作用。一、进步文化力量的聚集、成熟,预示着革命文化运动将以文化军队的姿态,成为上海抗战中一支不可替代的生力军。进步文化运动能够在上海抗战中淋漓尽致地凸现文化独特的社会功用,首先得益于一支庞大而成熟的进步…  相似文献   

11.
夏衍、曹禺,为20世纪中国民族文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独具慧眼的作者,把亲身经历讲述出来,让你窥见大师高尚的人格和心灵……  相似文献   

12.
作为《朝日新闻》特派记者,尾崎秀实在上海结识许多中国左翼文化人士,并为“左联”活动提供帮助,在此期间他与鲁迅成为至交 1928年11月的一天,尾崎秀实携妻子广濑英子登上了从神户开往上海的轮船。尾崎秀实是作为日本《朝日新闻》特派记者前往上海的。尾崎夫妇来到幢憬已久的中国,最初是隹在上海日租界的昆山路义丰里一家服装店的楼上。在这里,尾崎首要的工作是,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方面,具体而仔细地考察、了解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3.
夏衍考干部     
上海解放初期,夏衍既是市委宣传部部长,又兼任市文化局局长。他发现:“和宣传部、文化局的一些干部谈话,有许多事情讲不通。一般说来,政治性的名词、术语,他们知道,也随口会讲,但一接触到业务上的问题,连最普通的名词、人名、书名、地名,都‘从来没有听说过’。”夏衍多次劝大家多读书,但讲了又讲,并没有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4.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9):F0002-F0002
武汉市新洲区第二中学坐落在鄂东文化古镇仓埠街,其前身是誉满全鄂的私立正源中学,始建于1931年,解放后新洲二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形成了“严格、扎实、认真”的优良校风,教育质量,办学水平闻名全省。1962年同黄冈中学等18所学校被省教育厅定为湖北省重点中学,1965年同北京景山、上海育才等6所中学学校被教育部命名为全国教改实验学校。  相似文献   

15.
夏衍考干部     
上海解放初期,夏衍既是市委宣传部部长,又兼任市文化局局长。他发现:“和宣传部、文化局的一些干部谈话,有许多事情讲不通。一般说来,政治性的名词、术语,他们知道,也随口会讲,但一接触到业务上的问题,连最普通的名词、人名、书名、地名,都‘从来没有听说过’。”夏衍多次劝大家多读书,但讲了又讲,并没有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6.
一、上海新闻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九一八事变后.在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发展的过程中,上海新闻界始终走在爱国斗争的前列.邹韬奋主办的《生活周刊》、《大众生活》等报刊的救亡直传,《申报》的转变.《立报》等救亡报刊的出版,都产生过重大影响.全面抗战爆发前,中国共产党加强了对上海新闻界抗日救亡运动的领导,中共中央派刘晓芳夫上海,同留沪的潘汉年、夏衍、浑逸君等一起指导新联界的抗日宣传斗争。七七事变的当天,周恩来率领中共代表团赴庐山同蒋介石谈判时,途经上海,找活、刘、夏等谈活,指示他们如何加强上海新闻文化战线的抗…  相似文献   

17.
一、一片深情寄桂林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中国的芦沟桥事变。当月下旬,大革命失败后一直流亡日本的郭沫若别妇抛雏,冒险乘船回到上海,参加了周恩来直接领导的抗日民主运动。他先是与夏衍等人创办了《救亡日报》,并任社长。1938年4月,他在武汉出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授中将衔,主持宣传工作。  相似文献   

18.
1953年5月25日。上海虹桥公墓,苍松翠柏,显得更为葱茏。这一天,蒋光慈的遗骸,从庙行公墓移到了这里。上海市文联领导人夏衍担任主祭,他站在陈毅市长亲笔书写的墓碑“作家蒋光慈之墓”的前面,为这位英灵致悼,为这位英灵致哀。蒋光慈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和杰出的无产阶级文学家。在那风雨如磐的二十年代,在那黑暗萃聚的上海,他犹如一只矫健的海燕,搏击乌云,高唱战歌,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从“神童”成长为“红色青年”1901年9月,蒋光慈诞生在安徽霍丘县的一个小商人的家庭中,童…  相似文献   

19.
夏衍从沦陷的香港辗转来到重庆,便被中华剧艺社的老朋友应云卫缠上。应云卫说正闹剧本荒,见面便定货,要夏衍写个剧本。夏衍初到重庆,要了解、要做的事很多,只能始漫应之,应云卫却认了真,拍着夏衍的肩膀说:“好,够交情,一言为定。”一言九鼎。“债”注定要还。然而重庆的炎夏却使夏衍有些吃不消,剧本便一拖再拖。尽管应云卫急如星火地催债,夏衍因正忙于和炎夏作斗争,无力他顾。夏衍的不怕热是出了名的。重庆宛如蒸笼似的闷热却使他破了不睡凉席的旧例,买了一张蔑席铺在行军床上。睡了一夜,早上起来,席子上留下一片很深的人形的汗迹,令夏衍极为吃惊。  相似文献   

20.
皖南事变以后,国民党顽固派加紧了对进步文化的迫害。1942年3月7日,由田汉、夏衍、洪深编剧和洪深导演的《再会吧,香港》首演即遭当局禁演,使演出该剧的新中国剧社蒙受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