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丙硫苯咪唑和阿维菌素对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巨蜥进行驱虫试验 ,每种药物设 2个剂量组 ,每组 6个重复。口服丙硫苯咪唑 4 0 .0mg/kg剂量组的胃肠道线虫虫卵减少率和虫卵转阴率分别为 91.4 9%和 83.33% ,2 0 .0mg/kg的剂量无效。皮下注射阿维菌素 0 .3mg/kg和0 .6mg/kg 剂量组的胃肠道线虫虫卵减少率和虫卵转阴率均达 10 0 %。试验结果表明 ,用丙硫苯咪唑驱除巨蜥消化道线虫需较高剂量 ,较小剂量的阿维菌素对驱除巨蜥消化道线虫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2.
以小鼠初级精母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方法研究阿维菌素(Avermectin)对小鼠雄性生殖细胞的诱变性.将昆明系雄性小鼠5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第1-3组为阿维菌素高、中和低剂量组,分别以9.60、4.80和1.92 mg/kg体重(相当于1/2、1/4和1/10 LD50)剂量的阿维菌素与1,2-丙二醇溶液1次灌胃;第4组为阳性对照组,以60 mg/kg体重剂量的环磷酰胺1次腹腔注射;第5组为阴性对照组,仅灌服溶剂.于给药后第12 d和13 d每组取5只小鼠,每只按2mg/kg体重剂量腹腔注射秋水仙素2 h后取材.试验结果表明,无论给药后第12 d和13 d,环磷酰胺阳性对照组与相应阴性对照组相比,其差异均极显著(P<0.01),阿维菌素高、中和低3个剂量组与相应阴性对照组相比,其差异均不显著(P>0.05),证明阿维菌素对初级精母细胞不具诱变性.  相似文献   

3.
消炎醌是从甘西鼠尾草中提取其生物活性成分而制备的兽用抗菌、消炎新药,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对不同剂量消炎醌分别用小白鼠进行了肌肉注射(im)、腹腔注射(IP)和灌胃(IG)的急性毒性试验;用小白鼠和大白鼠进行灌胃蓄积中毒试验;用大白鼠经口服(PO)进行亚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im的LD50为902 mg/kg体重;IP的LD50为763mg/kg体重;按最高剂量(2000 mg/kg体重)IG给药,试验小白鼠未出现中毒症状.对小白鼠和大白鼠按500mg/kg体重连续15 d给药,未出现中毒症状.按不同剂量给大白鼠口服,经10、20和30 d采血检测,其中红细胞数(RBC)、血红蛋白(Hb)、白细胞数(WBC)及分类均在正常值范围内;生化指标中血清尿素氮(BUN)无显著差异(P>0.05),10 d时高、中剂量组及20 d时高、中、低3个剂量组的白蛋白(ALB)含量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而30 d无显著差异(P>0.05),而高剂量组谷丙转氨酶(GPT)含量在20 d和30 d明显低于其他组(P<0.01).结果提示,消炎醌毒性小、对动物血象基本无影响,且有一定的保肝、护肝功能.  相似文献   

4.
笔者在最近3年间,较系统地应用肝15号(F-15)对自然感染肝片吸虫的绵羊进行了驱虫效果观察试验,其近期和远期效果均佳。 (一)肝15号不同剂量的驱虫效果 选同群放牧的自然感染肝片吸虫阳性绵羊23只,分设20、10、5、4、3、2mg/kg 6个试验组,分配给各组的羊依次为2、2、5、3、3、2只;空白对照2组,各有羊3只。各试验组均按体重、剂量经口投服肝15号粉剂,观察120小时后,连同对照组一起剖检。结果:各试验组均未见到肝片吸虫的活成虫和活童虫杀死的成虫和童虫全部解体为粘液样,各剂量驱杀成虫及童虫的效果均为100%;而两个对  相似文献   

5.
(一)材料和方法1.试验药物:硝碘酚腈(Dovenix):含25%Nitroxynil(4-Cyano-2-iodo-6-nitro-phenol),系一种水质缓冲注射液,桔红色,由法国罗纳梅里厄公司提供。丙硫咪唑(Aibenda-zole):片剂,每片含丙硫咪唑50mg,批号为890830,陕西省汉中兽药厂生产。2.试验动物和分组:对贵州牧草种籽繁殖场自然感染消化道蠕虫的奶山羊经粪便检查,选择感染蠕虫种类多、感染强度高的27只供试验用。将其中25只奶山羊随机分为5组,每组5只。第1组为硝碘酚腈10mg/kg体重剂量组,第2组为硝碘酚腈15mg/kg剂量组,分别1次肘后皮下注射,第3  相似文献   

6.
将昆明系雄性小鼠随机分为 5组 ,每组 10只 ,第 1~ 3组为阿维菌素 (Avermectin)高、中和低剂量组 ,分别按体重 9.6 0、4 .80和 1.92mg/kg(相当于 1/ 2、1/ 4和 1/ 10LD50 )剂量灌服阿维菌素 1,2 丙二醇溶液 1次 ;第 4组为阳性对照组 ,以 2mg/kg剂量的秋水仙素 (colchicine)给小鼠 1次腹腔注射 ;第 5组为阴性对照组 ,给小鼠灌服溶剂。于给药后第 6和 14h ,每次每组各处死 5只小鼠 ,取其双侧睾丸 ,分离次级精母细胞。结果 ,不同时间取材的阳性对照组与相应阴性对照组相比 ,差异均极显著 (P <0 .0 1) ,不同时间取材的阿维菌素高、中和低 3个剂量组与相应阴性对照组相比较 ,差异均不显著 (P >0 .0 5 )。研究表明 ,阿维菌素对次级精母细胞不具非整倍体致突变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对投氟家兔全血、肝、肾、脾、肾上腺及股骨中有关元素作了测定。 (一)材料与方法 1.实验动物及分组:育成家兔40只,体重2.30±0.4kg,按体重梯度随机分为对照组(A)及投氟组(B、C及D),每组公兔6只,母兔4只。 2.实验时间与给药时间:实验从1986年3月20日开始,至6月30日结束。B、C、D组投氟化钠,剂量分别为15.0、30.0及60.0mg/kg/d,将其配成1%溶液,于每日晨用胃管投服。  相似文献   

8.
宁夏固原地区绵羊矛形双腔吸虫感染率高,危害大。为了探讨吡喹酮对绵羊矛形双腔吸虫的驱虫效果,笔者于1983年5月在该地区进行了本试验。 (一)试验方法 在该地区畜牧站牧场羊群中,以Stoll虫卵计数法,选出矛形双腔吸虫  相似文献   

9.
已知,硫双二氯酚(Bithionol)是家畜吸虫、绦虫的广谱驱虫剂。在驱羊绦虫方面,据Fukui氏(1960)报导,绵羊用70mg/kg对扩展莫尼茨绦虫和贝氏莫尼茨绦虫有100%的驱除效果。Enzie氏(1960)用100mg/kg能有效地驱除莫尼茨绦虫。Allen氏(1962)证明200mg/kg可驱掉繸体绦虫,175mg/kg可减少该虫感染。北京农业大学(1964~1965)用100mg/kg驱虫率为94.4%,羊只没有不良反应。驱虫净(Tetramisole)则是绵羊胃肠道线虫的一种广谱驱虫剂,国内外大量报导证明15mg/kg是安全有效剂量。 为寻求防治羔羊绦虫病和线虫病混合感染的药物,我们于1974年2月和8月进行了这一试验。  相似文献   

10.
我国牦牛棘球蚴感染率较高,为探索有效的治疗方法,我们于1988年7~10月在青海省黄南州用国产丙硫咪唑对牦牛棘球蚴病进行了治疗试验。 (一)材料和方法 1.试验动物:在青海省泽库县牧区选经间接血凝试验诊断为棘球蚴阳性的成年牦牛27头。随机分为3组,每组9头,第1、2组为治疗组,第3组为对照。 2.试验药物、剂量和投药方法:丙硫咪唑片剂,为青海兽医生物药品制造厂1987年产品,批号870524。治疗牛均为口服投药。其剂量分别为:第1组90mg/kg,分3次投药,每次间隔1月;第2组180mg/kg,投药次数与间隔时间同第1组;第3组不服药。各组牦牛合群放牧,观察临床表现,均于初次服药90天后剖检,仔细观察各脏器的包囊  相似文献   

11.
选取健康小鼠80只,随机分成3个试验组和1个对照组,各试验组小鼠经口分别给予含有177、533、1600mg/kg的印楝油与10g/L的羧甲基纤维素钠(CMC)的混悬液,对照组则给予10g/L的CMC溶液,连续用药28d。试验期间观察各组小鼠的临床表现,每周记录小鼠体重并计算饲料利用率,末次给药后测定各组小鼠的血液生理生化指标与心、肝、脾、肺和肾的脏器系数,并对心、肝、脾、肺、肾和睾丸脏器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各试验组小鼠的体重、血液生化指标和脏器指数均无明显变化。177mg/kg与533mg/kg剂量组的饲料利用率无明显变化;在用药后第3、4周,1600mg/kg剂量组的饲料利用率明显下降,表明1600mg/kg及其以上剂量的印楝油对小鼠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影响。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印楝油在177mg/kg和533mg/kg剂量时对各脏器的显微结构影响较小,而1600mg/kg对各脏器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结论:印楝油在高浓度(1600mg/kg)下对小鼠有轻微亚急性毒性反应。  相似文献   

12.
速效生血灵中含有激发免疫功能的中药(黄芪)和其它有效成分。为查明该药对实验动物免疫功能的影响,特做如下试验。(一)血清凝集素测定 取小白鼠5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速效生血灵高剂量组为1983mg/kg,中剂量组为991mg/kg,低剂量组为496mg/kg,益血生组为3000mg/kg,对照组不给药。用药3天后,以10%绵羊红细胞腹腔内注射  相似文献   

13.
对32只小鼠连续饲喂含不同剂量氯霉素的饲料2周后,测定其RBC-CR1花环率和RBC-IC花环率变化.试验结果表明,按600 mg/kg和300mg/kg体重剂量给予氯霉素,小鼠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受到明显的抑制;按150 mg/kg体重剂量给予氯霉素,小鼠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未见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4.
将马杜霉素按2.5、7.5、22.5、67.5和202.5 mg/kg体重5个剂量组,给55~65日龄蛋仔鸡一次经嗉囊给药,24 h内观察其急性毒效应和测定急性致死量.结果显示随剂量的递增而毒性增强,临床表现出轻度、中度、重度中毒和死亡的毒效应;病理变化为实质器官充血、淤血、出血、水肿、变性和心肌萎缩,主要脏器系数及其含水量均有改变;机体严重脱水,体重骤减.其毒性上限指标为LD0=22.5 mg/kg、MLD=67.5 mg/kg、LD100=202.5 mg/kg体重.  相似文献   

15.
选择昆明小白鼠进行传统致畸试验,观察了喹胺醇对小白鼠胚胎的致畸作用及对胎鼠发育的影响.在小白鼠致畸敏感期(怀孕第6-15 d)连续用喹胺醇300、450和600mg/kg体重灌胃,分别为LD50的1/30、1/20和1/15剂量组,同时设阴性对照组和10 mg/kg体重环磷酰胺阳性对照组.结果表明,喹胺醇对孕鼠增重及小鼠胚胎生长发育无影响(P>0.05),无胚胎毒性和致畸性.  相似文献   

16.
我县于1984~1986年,采用毗喹酮三胃注射治疗耕牛血吸虫病2627例,转阴率为98.72~100%,并对部分治疗牛进行了血液生理和病理组织学观察。 (一)材料与方法 1.试验耕牛及分组:由疫区松湖乡和昌良乡选用自然感染血吸虫的阳性牛共55头,其中水牛30头、黄牛25头。共分4个组:试验1组20头水牛,按10mg/kg剂量三胃注射;试验2组有黄牛15头,按15mg/kg剂量三胃注射;对照1组有10头水牛,按25mg/k6剂量口服;对照2组有黄牛10头,按30mg/kg口服。 2.测定项目和方法:分别在给药前及给药后1个月测定以下生理指数:红细胞数(试  相似文献   

17.
为建立猪毛发中17α-甲基睾酮残留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研究多剂量内服、单剂量肌肉注射两种给药方式下,17α-甲基睾酮在猪毛发的蓄积规律及差异,选用体重为(20.0±3.5)kg的杜长大三元杂交猪6头,随机分为2组,一组按体重4 mg/kg内服17α-甲基睾酮、连续给药30 d,另一组按体重4mg/kg单剂量肌肉注射17α-甲基睾酮,毛发样品均采集到给药后第61天。样品处理后经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分析检测。以时间为横坐标、质量分数为纵坐标,分析17α-甲基睾酮在猪毛发中的残留规律。结果显示,17α-甲基睾酮在0.75~1 000 ng/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 1);检测限为0.30 ng/g,定量限为0.75 ng/g。多剂量内服给药组,第一次给药后第10天,毛发中药物质量分数达到峰值,而后出现下降,到约16 d后趋于稳定,停药后逐渐下降;单剂量肌肉注射给药组,药物质量分数在给药后第10天达到峰值,而后迅速下降;两种给药途径,在给药后第61天均仍能检测到17α-甲基睾酮。结果表明,建立的检测方法灵敏度较高;多剂量内服给药组在给药30 d及停药后31 d内、单剂量肌肉注射给药组在给药后61 d内均可在猪毛发中检测到17α-甲基睾酮,但不同给药方式之间蓄积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8.
(一)安全性试验 咯萘啶粉剂按6.5、8.5、26mg/kg对3只6~8月龄淘汰奶山羊分别灌服,每日1次,连服3次。其中只有26mg组的1只羊服药后发生采食减少,异食,排软、稀粪便观象。停药后3~5天恢复正常。表明按正常剂量服药是安全的。超剂量服药可引起消化道不良反应。 (二)治疗效果 1.10%咯萘啶灭菌水溶液按每公斤体重6mg1次肌内注射,试治牛双芽梨形虫(Piroplasma begeminum)轻型病牛两例,药后虫体消失,无临床症状出现,经过2个月  相似文献   

19.
用复方1、2号片剂不同剂量组与丙硫苯咪唑、阿力佳、伊力佳对山羊驱虫效果进行比较试验.结果,复方1、2号0.2 mg/kg体重剂量对大部分蠕虫、蜘蛛昆虫均有很强的驱杀效果,对球虫的驱杀效果不确定;复方1、2号与常规3种药比较,具有虫卵转阴快、排虫快和体重增加快等特点,同时未造成试验动物中毒、流产等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0.
材料和方法 (一)试验药物 丙硫苯咪唑为农业部兽医药品监察所合成的试制品,批号80627。 (二)试验动物 广西某农场自然感染肝片形吸虫及胃肠道线虫的成年黄牛22头,体重125~308公斤。 (三)试验方法 试验前经粪检全部肝片形吸虫阳性和大部分胃肠道线虫阳性的牛只,于投药前二天连续进行临床检查和采血进行血常规、血清转氨酶、肝功能及肾功能等检验。 试验时牛只逐头用磅秤称重,随机分为五组。治疗试验分三组,每组5头,按下列剂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