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寻租”一词作为一个理论概念是1974年由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在她探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形成原因的一篇论文:(寻租社会的政治经济学)中首次提出来的。她把寻租定义为“那种利用资源通过政治过程获得特权,从而构成对他人的伤害,和有理由说获得大于租金的收益行为”。从此,“寻租”这个词便不胜而走。克鲁格认为,人们为了获得来自进口权垄断的租金而争夺进口权,这种活动对社会是一个损失。以前经济学家从未把这种分析纳入正规的模型。克鲁格的这项研究开创了寻租理论的国际贸易学派分支,她本人也被视为寻租理论的鼻祖。寻租理论在…  相似文献   

2.
转型时期我国寻租活动活跃,双重经济体制,多重分配体制的并存,产权约束软化及某些经济政策的副产品等经济制度是一个诱因,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也促使寻租活动蔓延,除此之外“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法制松弛也是根源之一。  相似文献   

3.
最近几年,我国的考研热越来越热。为了对我国考研热现象至少一个方面的解释和分析,本文引进了一对启发性概念———租和寻租,认为考研过程中也存在寻租现象。我们把租定义为由于不同体制、权力和组织设置而获得的“额外收益”。寻租就是人们在某种制度环境下的行为,使个体价值最大化的努力产生的社会浪费。政治权力先进行了财富或其他实际利益的转移,但只有具有某种资格或身份的人才能分享转移后的财富,这样,具备这种身份或资格的人较之其他人就享有一块额外收益。获取这种身份和资格的努力就是寻租,无论获取活动是否合乎形式公平的…  相似文献   

4.
杨涛 《半月谈》2004,(23):62-62
权力具有扩张性和易腐性.在以往的反腐实践中.我们关注更多的是权力在管辖领域内进行的寻租,也可以说是权力在空间上的寻租。然而,当前一个值得警惕的腐败动向是权力开始向时间扩张。用权力和将来的利益做交易,即所谓的“权力期权化”。  相似文献   

5.
裴鸿卫  胡平波 《求索》2007,(10):80-81
建立了一个农民就业竞争博弈模型,分析了农民就业竞争激励问题的内在原因,并讨论了解决的对策。如果农民的就业竞争受其关系寻租等直接影响程度越大,那么农民就会把更多精力用于发展个人关系上,降低个人在人力资本方面开发的质量与效率,从而使农民在人力资本投资的积极性受到打击。消除关系寻租的体制因速是激励农民积极开发自身人力资本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寻租约束下的行政效率及其对我国行政改革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经济学模型分析考察寻租行为对行政效率的负面影响。研究发现,不论是外部寻租行为还是政府部门的内部寻租行为,均会造成行政效率低下、社会产出效率下降、社会效用总量受损;但是,选择一个较大的政府规模虽然会影响全社会产出效率,却不一定引起社会效用损失,因此,我国的行政改革并不需要从压缩行政规模入手,而应当努力遏制寻租,坚持走渐进的行政改革道路。  相似文献   

7.
寻租性腐败的成因及其遏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国平 《湖湘论坛》2004,17(4):63-64
由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采取渐进方式,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必然经历双轨阶段,而计划机制的运作惯性和市场机制的不完善,使许多游戏规则难免有不完善、不稳定、不透明的问题,一方面使得各类寻租活动、地下经济活动异常活跃,公开或隐蔽地贿赂官员,进行权钱交易;另一方面政府改革相对滞后,权力干预经济以及运作上的人为性,使得创租、寻租的机会日益增多,因此寻租性腐败成了突出问题。本文试从分析寻租性腐败的特征及其成因出发,提出遏制对策,期望能达到从源头治理的目的。  一、寻租性腐败的特征寻租本是一个经济学概念。所谓寻租,就…  相似文献   

8.
"寻租"作为一个经济学概念,其理论影响涉及很多领域。所谓寻租即为既得利益,如坑蒙拐骗、权钱交易等一切腐败行为。这类活动的直接后果是社会财富在个人之间的转移,绝不会使社会财富有任何增加,而且还会白白消耗社会经济资源。寻租不同于寻利,他们的区别在于:寻利活动创造或实现了价值,增进了社会财富和福利;而寻租活动是对已经创造和实现了的价值进行窃取。也就是说,如果人们追求的是既得的经济利益,其活动的性质就变成了"寻租"。  相似文献   

9.
刘启君 《理论月刊》2005,(10):47-48
新古典寻租理论认为,寻租造成资源浪费,带来无谓的福利损失.笔者认为,寻租理论的"浪费"之说有失偏颇,寻租并不总是带来资源浪费,以"浪费"作为寻租分析的基点至少在长期是不适用的.寻租分析必须将制度纳入考虑,深入到寻租的行为方式、类型和具体的寻租环境等层面,才能全面把握寻租的效应.  相似文献   

10.
反寻租的关键在于政府的适度干预,只有划清政府与市场的职能界限,才能利用规范的法律来制约权力寻租,将部分权力下放到市场。适度的政府干预,警示企业不做市场不能做的事,降低企业的寻租费用。从反寻租入手,不断提升寻租成本的公开化、竞争化,让寻租者由寻租转向寻力。  相似文献   

11.
寻租行为定义问题的再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寻租定义的空缺已经严重影响到寻租理论的应用,制约着寻租理论的发展。事实上,寻租是指市场主体利用甚至制造制度缺陷谋求经济租金的行为。判断寻租行为有两条标准:一是只有当行为主体谋取的是经济租金时的行为才是寻租行为;二是谋取“额外收益”的行为如果促使初始制度环境远离了完全竞争市场制度才是寻租行为。  相似文献   

12.
本文针对地方政府寻租行为的问题,采用系统规范的研究方法,在寻租理论内涵的基础上,指出了寻租行为主要表现为资源配置行为、权力寻租行为以及采购寻租行为。揭示了地方寻租行为产生的原因在于权力滥用、信息缺乏、"理性人"异化以及监管缺失,并提出了有效防范地方寻租行为的合理化路径,以期对建设服务型政府提供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张洁 《人民论坛》2010,(8):36-37
信息不对称会导致政府采购过程中发生种种寻租行为。政府采购电子化是政府采购的制度创新机制,它公开了政府采购信息,规范了政府采购流程,使经济人处在一个有秩序的相互竞争的制度框架中,对寻租行为的防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江博 《理论月刊》2004,(5):59-60
权力寻租与腐败密不可分,权力寻租最终可能导致腐败滋生。本文分析了权力寻租和腐败产生的原 因,并提出了限制权力寻租、遏止腐败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5.
邹波在《科技进步与对策》撰文指出,中国寻租腐败现象大量产生,根源在于政府运用行政权力对企业和个人的经济活动过多地进行干预和钳制,并由此产生了一个腐败蔓延的恶性循环卷和一批靠寻租活动发财致富的官僚富豪集团。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通过行政手段分配资源和扭曲要素价格也会导致租金的产生,但由于制度制约了个人寻租的动机,寻租活动并不多见。市场经济转型中,经济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欲望被唤醒,并出现了大量独立的利益主体,加之存在许多法制上的漏洞和空白,缺乏制约的权力便毫无顾忌地恶性膨胀起来,由此便产生了大量的寻租机会和…  相似文献   

16.
黄德春  陈陆滢 《求索》2012,(10):205-207,70
现行的工程建设规章制度为政府部门承建单位提供了过多的寻租空间。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寻租行为不仅导致资源的浪费和腐败的产生,而且损害了群众的利益,加大群众内部矛盾,因此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防范措施来遏制寻租行为。本文针对大型工程建设中的寻租问题运用博弈论展开研究,利用三方静态混合策略博弈模型分析政府部门、承建单位和公众之间的关系,通过均衡分析得出寻租成本、监督成本和处罚力度等因素对寻租行为的影响较大。并从完善相关制度等方面,对减少工程建设中承建单位的寻租动力,控制和减少寻租行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寻租从最初的经济学含义扩展到政治领域,与政治权力结合成的“权力寻租”称为腐败的代名词。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权力寻租对正处于现代化建设的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危害。本文从政治学的寻租理论入手,探析了权力寻租的原因,提出了一系列对策。  相似文献   

18.
在集体行动理论和寻租理论相结合的基础上,奥尔森提出了制度僵化思想,分析民主与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民主制度为经济增长创造了条件,但也为利益集团寻租提供了通道,限制了竞争性市场的发展。由于偏执于利益集团的经济动机和分利行为,制度僵化思想没有客观评价社团治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腐败现象与公共权力不无关联,所以,自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以来,公共权力便成为某些学者强烈声讨的对象。有的学者受西方寻租理论的影响,说腐败“来自行政力量对市场的管制”,“根源在于旧的行政权力垄断”,政府权力“寻租必然导致某些官员腐败”,要根除腐败,“...  相似文献   

20.
土地寻租治理的制度困境与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云松  张洁如 《求索》2011,(2):93-94,36
土地寻租是土地腐败的重要表象,而治理土地寻租的关键是制度反腐。实践证明,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土地相关制度,是减少甚至杜绝土地寻租现象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