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理论》2015,(4)
政府基于教育资源均衡发展与教育公平制定了"就近入学"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大众和市场根据自己的理性选择对政策做出了解构与重构。本文基于对二手房中介业务员的访谈,对"就近入学"政策下的学区房择校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基于对言说的访谈文本、书写的政策文本和二手房网络信息文本进行搜集和分析,探析政府基于公共利益建构的"就近入学"政策,是如何被基于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的家长和市场所解构与重构的。  相似文献   

2.
作为儒家德性幸福的典范,"孔颜之乐"具有鲜明的道德精英特质。而罗素的"幸福之路"则把目光投向普通大众,并依据观察与经验提出了造成不幸福的种种原因,进而为一般民众指出了通向幸福的康庄大道。"幸福之路"与"孔颜之乐"的参照和比较,在道德精英与平民大众之间、在德性完善与"心灵鸡汤"之间、在理想境界与现实生活之间,为儒家古典德性幸福的现代化和大众化提供了富有启示价值的致思路径。  相似文献   

3.
精英文化在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教化作用、组织动员作用和引领作用。现代社会精英文化既经历了从传统知识分子到有机知识分子的变迁,也经历了技术知识分子和人文知识分子的分化。在互联网时代,精英文化面临大众文化的解构与挑战,但精英文化可以通过政治路径和文化路径发挥作用,积极介入公共领域,超越消费文化,引领大众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刘辉 《行政论坛》2011,18(2):30-33
精英不仅意味着经过挑选的那些人,而且预示着一种制度。这种制度将治理权授予给那些经过挑选的人,并在权力体系或市场体系中予以中心化。在此逻辑下,大众在社会治理中处于"失语"状态,扮演着臣民或市民的角色,难以获得公共生活与公共行动的机会。政府变革的首要问题不是工具更新或"政府升级",而是观念更新、视角转换,从传统的精英逻辑向公民视角转换。  相似文献   

5.
粟世来  田泥 《学理论》2010,(24):135-136
传媒技术对艺术的介入和渗透丰富了艺术样式和艺术表现的手段,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纯艺术象牙塔的根基,打破了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中的等级限制和垄断,搅乱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分野和格局,填平了艺术与大众之间的鸿沟。它拓展了审美文化的界域和范围,使得审美具有了大众消费的平民性、民主性,面向广阔的日常生日敞开。传媒及其意识形态的发展极大地推进了审美生活转向的进程。  相似文献   

6.
浅谈精英民主对大众民主的批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范丽红 《学理论》2012,(11):20-21
精英民主理论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它发源于意大利,是在批判大众政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针对大众民主的缺陷和不足,精英民主理论提出了自己的批判和修正。这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精英民主和大众民主,同时我们也应该结合国情重新审视二者对于民主发展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带来了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的文化交汇,催生了各种不同的文化形态,这大致可分为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三种形态。社会和谐发展的前提应该是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良性互动。然而在全球化背景下,这三种文化形态内部关系紧张,同时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深受消费主义的影响,出现了精英文化商品化与大众价值观扭曲现象,这是今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8.
流行文化是现代社会的文化表达,它通过文化工业的方式取得了在文化中的强势,标志着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的形成.经典文化是以精英为核心的单维度的文化表达.流行文化颠覆了经典文化那种大众被动接受文化作品的文本--阅读,演出--观赏的文化表达方式,代之而起的是大众广泛参与的文化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9.
一个导演横跨三个时代,始终坚持自己迂回而曲折的艺术生涯,而且能够既受到大众又受到精英同时也得到时代的认可。在新中国电影史上,谢晋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  相似文献   

10.
托尼·本尼特基于福柯治理思想提出"文化治理"概念,将文化机构都看作是塑造主体的机制场所。作为文化机构重要组成部分的公共博物馆,从诞生之日就发挥着规训主体和塑造主体的作用。其中,艺术博物馆以其藏品的艺术审美提升工人阶级的道德修养,使其成为"谨慎的主体";自然历史博物馆以其智性作用参与对公民的塑造,使大众成为具有平等、自由和进步等理念的现代公民。  相似文献   

11.
由于二元对立的社会结构,转型时期的中国法治建设存在着大众层次法律意识对精英层次法律意识滞后的现象。而当代中国大众层次法律意识和精英层次法律意识都将不满指向法律现实,笔者认为,从理想状态出发,应该实现大众层次法律意识和精英层次法律意识“和而不同”的有序协调,以在法治中各取所需,各为己用。  相似文献   

12.
当前中国网络民粹主义是社会转型、政治变革、心理嬗变、文化发展等多种宏观因素嵌入微观的网络空间并持续发酵所致。剧烈的社会转型带来了阶层分化、利益调整和分配不公等现实问题,大众对于平等的朴素诉求在网络空间以民意的方式迅速聚合和集中表达,构成网络民粹主义的民意聚合机制;民主的理想与现实、民众高涨的参与热情与制度性吸纳相对不足,人民话语的"所指"与"能指"之间的裂缝,构成了网络民粹主义的激进民主参与机制;线下大众心理的网络投射、网络大众心理的生成和极化网络舆论的集中表达等环节,构成网络民粹主义的舆情极化机制;商业利益推动下的网络文化媚俗逐利趋向,大众娱乐狂欢隐藏着对精英文化的抵制和解构,二者共同构成网络民粹文化的生成机制。  相似文献   

13.
刘江 《行政论坛》2011,18(3):13-17
由于互联网等新媒体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开创了信息大众传播时代,民众得以参与信息的传播和制造。由此,在公共领域也形成了一种以"大众"为主体,通过大流量信息的传播和发酵而支配事件的结局,通过众多人群的集体关注和议论形成强大势力而强制相关方服从的势力,这种势力可称为"大众权力"。而"大众权力"具有无法定性、无组织性、无代表性和不受限性等特点,可能会出现"虚假民意"或产生"多数人暴力"等负面效应。基于权力制衡的原则,面对严重异化的公权力,大众权力的崛起可以视作是对权力的有效监督和制衡。  相似文献   

14.
大众文化的人文关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孙叶飞 《理论导刊》2005,4(2):24-26
精英文化是文字时代文化的权威,但它却是少数人的文化,是远离了大众的“文化孤岛”。而具有日常生活性、大众传播性、娱乐消遣性等特征的大众文化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大众时代,它内在的人文关怀也随着技术、教育和民主的不断发展而日益凸现。时代要求我们能够正视大众文化的人文精神内核。真正先进的、大众的、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的文化必将走向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的融合。  相似文献   

15.
论当代青年文化的“长波”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是关于人类社会的经历以及它怎样最终成为已成的模样。知道了过去的社会以及它的进化,会使你得到一条线索,以找到那些运行于社会中的要素;那些推动社会的潮流和力量;那些构成事件的群体及个人的动机和冲突。所以尽管你很难说历史规律存在着自然科学般的规则性和精确性,但却存在着具有统计性质的可能的概括。而文化则是历史的投影。  相似文献   

16.
正一、"治党"与"管党":结构、逻辑与侧重点分析自政党政治产生以来,政党治理逐渐成为全球性命题。法国政治学家莫里斯·迪韦尔热(Maurice Duverger)把世界政党分为三种描述性的类别,即"群众型"、"干部型"和"信徒型"。"群众型"政党的主要特征是大众性、开放式,尽可能多地招收成员,西方政党多属此类;"干部型"政党的主要特征是"从积极的政治活动精英人物中选拔成员"和"高度的组织性",例如中国共产党、印度国大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有经有权",既有理论性又有政策性。《讲话》关于艺术消费对艺术生产的制约关系、文艺与生活、文艺与人民、文艺与传统等文艺理论基本问题的阐述具有普遍真理的性质,是长期管用、使人长久受益的东西。《讲话》中那些根据彼时彼地的现实需要、针对当年的创作者和接受者的客观条件提出来的具体政策,随着时空条件的变化,必然会失效或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8.
按照葛兰西文化领导权思想,在文化领导权的获取、巩固和实施过程中,应注重从大众日常生活领域入手。借助大众文化形式,塑造大众共同的社会心理基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鼻祖葛兰西的这一思想时于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无疑有着较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审美文化作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面临着很多困境,其中审美文化概念的泛化问题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反对者声称审美文化的泛化导致了人文精神的深度的削平和诗意的缺失,本文试图从文化的平民化有助于打破精英阶层和大众阶层之间的文化壁垒的角度思考这一泛化的必然性和进步的意义,并以一种辩证的视角提出泛化后可能会引起真正的理想化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外籍新娘"一词是台湾媒体所惯用并为一般大众所熟悉的用法,本文所关注的并非"外籍新娘"现象及其关涉的社会问题,而在于反省现象背后的话语建构,试图探讨有关台湾"外籍新娘"现象的话语究竟是以怎样的方式以及按照怎样的策略被"说出"或被传播。鉴于此,本文试图依托话语分析工具解构并反思"外籍新娘"的话语建构策略以及话语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