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丁璐璐 《学理论》2013,(6):37-38,71
维特根斯坦作为语言哲学的奠基人对分析哲学的影响意义深远。他的理论先后主要传承了两位学术巨擘弗雷格和罗素的哲学理论,对于罗素的分析哲学思想的批判地继承更是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成为哲学史上经典理论碰撞的典范。维特根斯坦前期的主要思想语言图像论和真值函项理论以及其重要著作《逻辑哲学论》中的"可说与不可说"命题都是其哲学理论的精髓所在。理清维特根斯坦的理论来源以及其前期的重要学说对于更深刻地解读分析哲学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何迪 《学理论》2023,(3):44-46
维特根斯坦认为以往哲学总是用概念建构理论,采用或本质主义的或片面的或抽象的僵化模式认识和思考问题,导致日常语言的误用,从而产生“哲学病”。因而要对哲学进行治疗:实现对概念的考察,让语言回归日常生活,既要在具体情境中理解语言的“家族相似”,又要通过“综览”把握语词用法,在语词的使用中呈现日常语言生动、丰富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3,(33)
维特根斯坦对于词汇学习的立场,规则的使用和私人语言的不可能性在《哲学研究》一书中得到了详细的阐述,并且联系有关儿童早期词汇学习的问题进行论述,并把认知学家的模式和社会语言学家的模式进行对比,两者又都和维特根斯坦的观点对立。希望对儿童的词汇学习有所启示和帮助。  相似文献   

4.
孙爱珍 《学理论》2009,(32):59-60
维特根斯坦的一生的语言哲学思想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的维特根斯坦主张语言的逻辑图像论,后期他提出了语言游戏说。本文认为维特根斯坦后期的语言哲学观并非是对前期的简单抛弃,而是继承基础上的批判。  相似文献   

5.
安亚玲 《学理论》2014,(26):59-60
维特根斯坦可谓是当代成就最为卓著的哲学家之一。从他早期提出的语言图像论入手,主要分析他后期所主张的"语言游戏"说和"家族相似"论,并在此基础上阐明了其深刻的反本质主义纲领。这一纲领不仅是我们探寻维特根斯坦前后期思想内涵与价值旨趣之差异的重要理论观测点,而且极大地影响着现代语言学研究以及英美分析哲学研究的进路与取向。  相似文献   

6.
"语言游戏论"是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思想中极其重要的概念,标志着他从理论语言哲学向实践语言哲学的转向。"语言游戏论"之于跨文化交往具有重要意义。语言作为主体间交往的重要媒介,源于生活、行于规则、意于使用,它为不同生活形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架起了沟通和交往的桥梁,它是文化共感性的深层依据,它为跨文化语言习得提供了生活世界的平台。  相似文献   

7.
当代“分析哲学”的创始人剑桥大学教授维特根斯坦,有一点像诺贝尔,此公终生未娶,并且告诉他的得意门生马尔科姆说:“你干什么都行,只希望你别讨个女哲学家当老婆。”因为哲学家经常背离日常语言的正确用法,导致了哲学的混乱,只有认识有关词汇的日常用法,就能医治哲学的痼疾。为什么呢?维氏是非常重视日常语言的,他讲课,没讲义,事先也不准备(这有  相似文献   

8.
陈娟 《学理论》2012,(24):32-34
从维特根斯坦对“私人语言”的定义入手,归纳总结了维特根斯坦反私人语言论证的方法.随后结合学术界对私人语言存在的探索,提出了几点探索性意见,但同时也提出了私人语言存在论证中的不足.最后结合文学作品,阐述私人感受在艺术领域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陆通 《学理论》2009,(8):13-14
《逻辑哲学论》作为维特根斯坦前期思想的代表作,是由对世界的把握开始的。世界首先被分解为诸事实,通过思想对事实的逻辑分析,进而得出世界与语言具有相同的逻辑结构的结论。语言作为世界的界限,区分了可言说的和不可言说的东西,伦理即是作为不可言说的东西。伦理虽不可言说,但并不意味着其是无意义的,只不过伦理的意义不能用语言逻辑加以把握。  相似文献   

10.
刘辉 《学理论》2014,(5):150-151
语言游戏思想是后期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机构话语是以各种职业或工作场景分类的话语互动。以语言游戏思想为先锋,将后期维特根斯坦的思想引入话语分析研究,尝试为机构话语研究注入新的血液。  相似文献   

11.
语言学中的语义研究历来是重点、难点,本文从语言哲学、汉字构形学、隐喻理论三个角度探析汉语语义生成的机制,从老子、维特根斯坦等人的思想观点引发出关于语言学中语义生成性的思考,初步认为汉语语义的生成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2.
就如何来理解《逻辑哲学论》中的"阐释"概念这一问题,在学界引起了一场争论。正统派认为,"阐释"具有多种意蕴,对出现于《逻辑哲学论》中的"阐释"概念要做具体的语境分析;新派认为,"阐释"是《逻辑哲学论》的言说方式,是对哲学疾病的一种治疗;折衷派认为,"阐释"是对语言本质的一种描述性揭示;"阐释"概念的多种诠释,是维特根斯坦在以新的方式从事哲学研究时,所陷入的"解构"不可避免地要进行"建构"的困境所导致的。  相似文献   

13.
李包庚 《学理论》2013,(3):21-22
与前期主张"逻辑图像论"不同,后期维特根斯坦提出"语言游戏说",认为形形色色的"语言游戏"并无共同的本质,唯有"家族相似性",主张语言的意义在于其用法,标志着维特根斯坦思想从语法学向语用学的飞跃,具有反形而上学性。  相似文献   

14.
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中短短七个命题却折射出了西方哲学由本体论到认识论再到语言学的转向.《逻辑哲学论》区分了“可说”与“不可说的”的界限,对前者进行逻辑分析,对后者保持沉默.这种基于语言批判的逻辑分析不应该是哲学的全部本质,应该从实践解释学角度重新解读或续写《逻辑哲学论》,即:对“可说的”进行基于实践的解释;对“不可说的”进行跨越解释学间距的基于实践的理解,通过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过程突破单向度理解的视阈限制.  相似文献   

15.
王勇 《学理论》2012,(24):23-25
反思是哲学运思的特点,是哲学的本性所在,也是哲学精神的重要体现.哲学在反思中实现了自我理论的自觉与超越.反思思维是西方理性主义哲学典型的思维方式,是西方知识论哲学的本质特征与核心,黑格尔哲学将反思思维这样一种哲学思维方式发挥到了极致.那么,哲学究竟反思什么?哲学反思常识,呈现真相;哲学反思方法,追求真理;哲学反思思想,澄明前提;哲学反思人生,提升境界.  相似文献   

16.
哲学源于现实生活世界,因现实生活世界中的问题而产生,可是在哲学发展的道路上,往往会出现"远离"生活世界的现象。无论是古代独断论的哲学本体论还是近代主客二分的认识论哲学都陷入了一种历史和逻辑的困境。如何使哲学回归生活世界被公认是现代哲学的基本走向,其中以现代西方语言学转向为根本标志。胡塞尔首先提出了"生活世界"的概念,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形式"、海德格尔的"生存共在"、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都在寻找哲学生活化道路的可能性。马克思虽没有直接提出"生活世界"这一命题,但其哲学观作为现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依据从现实社会本身出发这一主旨,并由此展开其研究的全部路径、方法和问题域。本文的目的就是通过反思西方哲学家对"生活世界"这一理论的探讨,在比较中发掘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向"生活世界"回归的理论旨趣,彰显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实质及其理论以及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分析哲学是本世纪以来各国流传的一种广泛的哲学思潮.它包括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实证主义,维也纳学派的逻辑实证主义、批判  相似文献   

18.
现代哲学的危机主要表现为科学的大一统以及由此而来的思想对自身的曲解。身处危机的现当代哲学家们做出了不同的反应,提出了各自的拯救方案。维特根斯坦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通过前期对哲学与科学的划界和后期哲学不必成为科学的分析,既没有得出哲学必然是科学的结论,也不主张逃避到非理性的领域,更不满永远徘徊于哲学的混乱。他虽没有完成拯救哲学的任务,却为我们走出危机指出了一个新方向:哲学可以像科学那样关注现实但不必成为科学,哲学必须回归生活但不应成为常识。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6,(5)
在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研究界,关于遵守规则之虑的研究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研究者们的争论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我们应当如何去理解和解释悖论,我们应当如何去理解共同体在遵守规则的活动中所发挥的作用。克里普克和早期的福格林提出了著名的怀疑论悖论解读,但是三十多年后,福格林推翻了自己早期的解读,以严格尊重文本的策略重新解读了维特根斯坦的遵守规则之虑。本文正是基于维特根斯坦的相关文本在福格林的解读框架下去澄清尚有争论的相关重要概念。  相似文献   

20.
本文力求从哲学反思的层面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这一问题加以探究。"三题"并非简单地意味着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三个问题的探讨,"三题"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题前""题中""题后"的反思,也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前提性分析、内在含义分析以及效果历史的批判性审视。如此研究,就是要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从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意识形态叙事推进到哲学反思的层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