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在一国之内的政治学意义上,主权是人民主权和国家主权的辩证统一。人民主权是一国之内最高政治权威的道德力量与政治合法性,没有人民主权的国家政权必然面临统治的合法性危机;人民主权决定国家主权。国家主权是一国之内最高政治权威的实体表现,其职能在于体现与保障人民主权。人民主权的抽象性、不可分割性与国家主权的具体性、分权制衡性等之间的区别与统一,是政治文明运行机制中的宪政由来与本质。  相似文献   

2.
雷旺 《湘潮》2015,(2):54-55
随着全球化的,人权的国际属性日益突现,西方一些学者认为:人权已越出国家界限成为全球问题,人权保护没有国界,人权高于国家主权。本文从人权与主权的概念入手,逐步两者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即国家主权是人权的基础、但国家主权的行使受到人权保护的限制、两者是相互交织彼此联系的关系不可将两者对立开来,并提出正确对待人权与主权的。  相似文献   

3.
贾英健 《唯实》2004,(12):4-9
在全球化的视野中,当代民族国家的主权概念必将被赋予新的辨正涵义。民族国家主权的新变化表现为在主权的行使权上,由单一主体独享向多主体共享转变,由绝对排他性向相对排他性转变,由主权与治权的统一向二者分离转变,主权的重心由政治主权向经济主权和文化主权拓展。民族国家主权的这些变化,并不意味着主权的“过时”或“终结”,它在当代仍有着自身存在的合理性和价值。  相似文献   

4.
国家主权是国家基本权利的基础,其概念源于法国法学家博丹的论国家主权说,在其名著《论共和国》(1577)把主权界说为“国家内绝对和永久的最高权力”。他认为主权是主权者对领土及其居民的最高权力,除自然法和神法及国际法(the law of nations)外,不受其他权力所制定的任何法律和规则的约束。博丹的国家主权学说在十六、十七世纪都没有受到多大挑战。到了十八世纪,瑞士法学家瓦泰尔在其巨著《国际法,即自然法的原则》中形成了国家主权的新概念,即主权国家是完全自治的,因而是独立的,不服从任何其他国家法律秩序的约束,国家主权对内表现为完全自治,对外则表现为独立。瓦泰尔的主权国家概念不仅在当时,对以后国际关系也有很大影响。当然,关于国家主权最权威、最有影响的全新概念是《奥本海国际法》中所阐释的“主权是最高权威,即一个独立于世界上任何其他权威之外的权威。因此,依照最严格和最狭隘的意义,主权含有全面独立的意思。无论在国土内或国土以外都是独立的。”我国国际法学者周鲠生认为:“国家的基本权利在本质上是和国家主权不可分的,基本权利就是从国家主权引申出来的权利。国家既有主权就当然具有一定的基本权利,否认一国的基本权利就等于否认了一国的主权。”我国另一国际法学者认为,国家  相似文献   

5.
邵希达 《当代贵州》2014,(22):59-59
信息主权是在国家主权概念上演化而来,是信息时代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指的是一个国家对本国的信息传播系统进行自主管理的权利和维护自己国家信息安全的权利。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确立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方针与民主政治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柱 《党的文献》2003,2(1):55-62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作为一个完整的方针,是在1956年毛泽东提出以苏为鉴、走自己的建设道路的探索中形成的.它是新中国的文艺工作和科学工作的基本方针,是"发展科学的必由之路".它不仅为科学和文化艺术的发展指明了正确的途径,而且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双百"方针反对了教条主义、思想僵化和文化专制主义,正确处理了政治与学术、政治与文化艺术之间的关系,贯彻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原则和方法,是党在科学技术和文化领域实行民主的正确方针.这一方针的提出,是以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分子劳动的特点为出发点的,它体现了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充分重视并注意发挥知识分子的特殊作用.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双百"方针也是"民主治国"的一项基本方针,这就是要放手让大家讲意见的"放"的方针.把"双百"方针作为治理国家的一项基本方针,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一个创造.  相似文献   

7.
国家主权起源于16世纪的欧洲,在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由君主主权演变为民族国家主权。主权平等原则是近代国际法的基础,在联合国宪章中被确立为当代国际关系的最重要和最基本原则。当前国家主权受到的挑战,既有国家为生存与发展的利益需要而对主权的传统管辖范围进行调整,在客观上出现了弱化主权的趋势;也有西方国家以人权的国际保护为由行霸权主义之实,导致发展中国家维护国家主权的难度增大。应当顺应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从绝对的主权观念向相对的主权观念转变。  相似文献   

8.
从"民营"到"民有"是一次历史性的质的飞跃.这既是一个实践问题,又是一个理论问题."民营"这个概念是历史的产物,以往,它曾在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方面起过积极作用,但这个概念的不确定性带来的消极影响也不容轻视,因而,它必然要发展到"民有"的概念.江总书记在"5·31"讲话中强调:"全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的要求,努力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相似文献   

9.
论人权、自由、民主、法治及其关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述了人权、自由、平等、民主、法治之间的关联,重点探讨了人权来源、人权同主权的关系以及民主的本质.从人民主权的立场出发,本文主张把人权作为主权的来源和基础.为此,人权必须生而自有,勿需外在主体赋予.本文指出,民主是关系性事物,不是实体性事物,因而没有属性.票决在民主中具有核心的位置.此外,本文还说明了一些被误认为是"民主"的事物为什么不是民主.  相似文献   

10.
地方党代表选举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是"选举会议"代表的选举.第二是党代表的提名和正式选举.但在一些地方,"选举会议"代表的选举基本上是按照"潜规则"进行,党代表的提名和正式选举虽然主要是按"显规则"进行,但"潜规则"仍然起着重要作用.尽管这些"潜规则"的存在有其复杂的历史和现实原因,并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但"潜规则"的存在表明:一些地方党组织与现代执政党的要求还有距离.在推进党内民主的进程上,与广大党员的要求尚不一致,在改革和完善执政方式方面还需努力."潜规则"存在和运行的危害是多方面的.既损害了党章和党内选举条例的权威性,挫伤了广大党员积极性和信任感,又延误了推进党内民主的大好时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