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墉于谦白居易李学乾近观电视剧《宰相刘罗锅》,颇感兴趣。一品宰相,清贫如洗,告老还乡,觅了头小毛驴坐着,观至此处,不由得忆起一首古诗来:“手帕蘑菇和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阎阎话短长。”这首诗的作者是人们熟知的明代兵部尚书于谦任巡抚...  相似文献   

2.
三国时郁林太守陆绩,为官一生,两袖清风,离任时什么也没有,行李太轻压不住船,只好搬块石头放到船上。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间,后人称压船的石头为“廉石”。  相似文献   

3.
清风两袖朝天去玉智念据史书记载,明朝有个颇有政绩的清官叫于谦,他每次进京奏事,总是两手空空,连土特产也不带。有人劝他给朝中的权贵送礼,以便求得庇护和重用,他却举起两袖笑笑说:“我带有两袖清风g”他在一首诗中写道:“绢帕蘑菇和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  相似文献   

4.
从“清风两袖”说开去王位东“两袖清风”,是说除两袖清风之外别无所有。典故出自明朝。据都穆《都公谭纂》卷上记载:明朝时,于少保(谦)曾为监察御史、兵部侍郎,巡抚河南。在他还京时,没有带回任何物品财产。当时河南人遍传于谦的廉洁事迹。于谦在他的《入京》诗里...  相似文献   

5.
日前新任省委书记张德江同志在谈到对干部的要求时说:一要“干净”,二要“干事”。言简意赅,道出了一个干部必备的基本条件。“干净”,清廉、廉洁之谓也。明朝清官于谦诗道:“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  相似文献   

6.
潘春华 《前进》2014,(11):64-64
诗是传统文化的菁华、文学艺术的奇葩。孔子云:"诗言志也",明代的清官廉吏们,常撰文述怀,明志明誓,讽贪刺虐,写下了无数首清廉正直的诗篇。捧读那些锦句华章,虽然隔了数百年的岁月风烟,可那份风骨凛然透过字里行间扑面而来,依然让后人感动向往,心生见贤思齐的情怀。绢帕蘑茹与线香,不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这是明宣宗年间任兵部侍郎的于谦所作的《入京》诗。  相似文献   

7.
落日余晖中,我又一次站在民族英雄于谦的祠前,感受他“社稷为重君为轻”的铮铮铁骨,体味他“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磊落胸怀,怀想他那“清风两袖朝天去”的清白人生。六百多年的时光已凝缩成一段历史,但历史不会忘记这位力挽狂澜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的“救时宰相”,不会忘记这位两袖清风的清官,也不会忘记这位以社稷为重却终遭不测的悲壮人物。《明史》写下了“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的赞语,给予于谦很高的评价;清朝诗人袁枚写下了“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西湖重”的诗句,传颂着人们对岳飞、对于谦的敬重。如今杭州人民重修了于谦祠和于谦墓,树起了一座精神的丰碑。于谦,是杭州人民的脊梁,杭州人民的骄傲。  相似文献   

8.
有道是:“为官离任是面镜,美丑全在明镜中。来时萧索去时丰,官帑民财一扫空,只有江山移不去,临行写入画图中”。民间这首打油诗,对那些为政不廉的贪官离任时进行了惟妙惟肖的刻画。当然,诸多为官者离任时留T了美好的形象。原山东庆云县委书记王树理任职5年间,政绩卓著,百姓赞誉。当他即将离任时,  相似文献   

9.
心净则官清     
官居高位而清廉者中国自古有之,民众赞誉久远,成为居官者的楷模。然而,说清官容易,做清官难,正如元好问在《薛明府志思口号》一文中所称:“能吏寻常见,公廉第一难。只从明府到,人信有清官”。无数为官做人的历史鉴证,民敬而官清,官清则心净,只有心底无私方能天地宽, 无私心杂念,方可一尘不染。所谓清廉即有清白不贪之意,与“贪污”相对。《楚辞·招魂》写道:“朕幼清以廉洁兮”。王逸注:“不受曰廉,不污曰洁”。因此,为官者首要的官德便是公正清廉。明朝杰出政治家、军事家于谦以“绢帕麻姑用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为自己做官的座右铭。北周卫州治中赵轨曾以“不是自己的劳动果实,不应该  相似文献   

10.
“两袖清风”历来是有识之士洁身自好、完善名节的自勉。在浊流横溢、风雨如晦之中,不乏有人能保持“清风两袖朝天去”这样一种超然的境界,以捍卫人格道德的防线。而在现今,“以不贪为宝”、“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仍是为官的好品德,社会倡导的好风气。事实上,我们不少干部  相似文献   

11.
“但得一士贤,可以收群才”──从康熙《黄金台怀古》诗说开去卢白木清代康熙大帝曾写过一首《黄金台怀古》的诗:"昭王礼贤士,筑馆黄金台;矫矫昌国君,奋袂起尘埃。下齐七十城,声振沧海隈。……但得一士贤,可以收群才。"读罢,引发我对历史上"黄金台"故事的联想...  相似文献   

12.
明代河南信阳太守胡寿安,为官清廉,秉公尽责,深受百姓拥护和爱戴,退官归田时,依然两袖清风,还是到职时的那几件简朴行李。他写了一首诗:“一官来此几经春,不愧苍天不负民。神道有灵当鉴我,去时还似来时贫”。这“去时还似来时贫”,读来亲切,道来可赞。  相似文献   

13.
绿在梅花山     
诗人艾青在1938年写过一首诗《我爱这土地》。就是在这首诗里,结尾两句让众多文学青年倒背如流:  相似文献   

14.
「节俭」小议郝敬荣节俭,向来为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古隐者逸士讲求清心寡欲,洁身修行;那些名垂青史的仁人君子则更是以“节俭”为立身处世、接物待人的信条。明朝名臣于谦一生清廉,从不受贿。一次办完公事,有人劝他带些土特产回去,他当即作诗谢绝:“清风两袖朝...  相似文献   

15.
徐秀丽 《同舟共进》2013,(11):75-75
《同舟共进》2013年第1期发表了冯锡刚先生的《一首“告废”诗——周恩来理性而睿智的选择》一文,对周恩来写于1958年“大跃进”期间的一首诗作了周密细致的考证,不但钩沉出这首诗的原文,还对就此诗周请陈毅批评一事作了叙述,并推论:“在敬重如师长的周恩来面前,陈毅绝不会‘班门弄斧’”,他的批评,无非“对个别韵脚或用字”之类提点意见。冯先生的考证颇见功力,但其推测则不成立。笔者近期正在从事“李敦白口述历史”访谈工作,碰巧获知了这件事的后半部分内容,而且事实比推测更为生动有趣,特加摘录,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6.
前不久,《鹭江吟草》编辑部收到一位学员《观海》的习作,诗日:“天高云淡淡,海阔鹭悠悠。点点白帆过,游人赞不休。”始见此诗,觉得押韵规范,平仄稳妥,首联对仗,是一首中规中式的五言律绝。然而此诗却在编辑中引起争议。一种意见认为,“鹭”只会在田边、潭畔、岛屿周围活动,不会在大海上飞翔。海上看不到“鹭”;今日绝对没有帆船,“白帆”君从何见之?建议不用此诗。  相似文献   

17.
郭沫若改诗     
王刚 《今日广西》2014,(10):42-42
1942年6月26日,郭沫若应邀从重庆天官府到北碚,去观看他写的大型历史剧《屈原》的演出。临出门,他抱起自己家里插花用的大瓷瓶,准备给剧中的婵娟当道具用。由于途中遇雨,不禁诗兴顿生,待赶到剧社时,一首即兴打油诗就脱口而出,诗日:“不辞千里抱瓶来,此日沉阴竞未开。敢是抱瓶成大错?梅霖怒洒北碚苔。”  相似文献   

18.
1979年春天,新中国名将张爱萍来到泸定。在重过泸定铁索桥之后,他欣然命笔,写就《浪淘沙·重过泸定桥》一首。张将军《浪淘沙》词开头的锦句是这样写的:“铁索飞云空,浪涛汹汹,泸定桥横高峡中。”  相似文献   

19.
为官如土     
著名诗人鲁藜写过一首名为《泥土》的诗:“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就时时有怕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作泥土吧,让人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如果说,这首诗旨在告诫人们不要得意忘形、自命不凡,那么,我们共产党人是否能从中得到更深刻的启示呢?  相似文献   

20.
杨景宇 《中国人大》2012,(22):52-53
有一次,彭真同志对我说:“我爱读诗,但不写诗。诗为心声,是感情的宣泄;诗又是艺术,要写好,没有功底不行。不能说我没有心声、没有感情,只是没有下过功夫,写不好。”他说这话,是中肯的。我曾目睹他读毛泽东诗词和鲁迅诗时的专注与兴奋。他还与我共赏过瞿秋白的诗,并对我逐首讲解诗中的含意和秋白当时的心情.颇有独到见解,使我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