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漱溟的《中国文化要义》和瞿同祖的《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分别从伦理角度和法律角度对传统中国的伦理形态、行为规范和精神特征作了深刻而精要的阐释,是人们理解古代中国政治社会生活逻辑的重要著述之一。相对而言,梁漱溟的“文化”具有一种宏观比较社会史的色彩,瞿同祖的“法制”则可归入一种相对微观的法律功能主义的叙事,无论是“纳国家于伦理,以教化代政治”,还是“法从礼出、以礼入法”,都反映了古代中国的道德、伦理和法律所共同维护的统治秩序及其原理,从政治学上说,它们提供了一个认识传统中国国家演进之路和反思现代中国国家治理之变的有益的特殊视角。  相似文献   

2.
孔子和谐思想的内在结构与逻辑展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代建设和谐社会这一主题下,孔子集内圣外王于一身的精神气质非常具有倡导价值,这是一种个人的身心和谐与外部的社会和谐通融连贯的产物。仁爱的情操、自然的情怀与审美的情趣,共同构成了孔子之“乐在其中”的身心和谐的全部内涵,也是他的内圣精神的全部写照;内在的仁外化、表现出来就是“爱”,就是“孝”,就是“礼”,就是“和”。孔子试图以“爱”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孝”建立起良好的伦理关系,以“礼”建立起良好的政治关系,最后以“和”建立起全社会和谐、协调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略论儒家传统德治思想与当代道德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学说从性善的人性假设出发,以和谐为价值理念,为实现理想的人格,构建了一套以仁、义、礼、智、信为基本原则的道德规范体系。尽管这套道德规范体系从根本上是为维护封建社会秩序服务的,但其中体现了人生、社会的基本行为规范,为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留下了丰富的道德精神财富,仍可供我们批判地加以继承,以时代精神予以改造,使它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4.
为"礼"正名     
对于中国古代“礼”观念的误解甚至歪曲,可以说曾经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不幸事件。由于我们曾将中国古代的“礼”与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过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此在历次反封建文化运动中,“礼”从未幸免于无情的清算。清算者总是得意于将其作为反动统治阶级罩在自己脸上的虚伪温情面纱奋力挑开,以证明面纱背后嘴脸的丑恶本相。诚然,在中国面对现代化挑战的今天,“礼”治的因循守旧、等级森严、泯灭个性、压制创新等阻碍中国社会发展的负面作用凸现得可谓是淋漓尽致。然而无可否认的是,在中国的古代社会“,礼”确乎具有治世的作用。所谓…  相似文献   

5.
从孔子和老子思想的相通性中,进一步解读和把握"仁"与"礼"的辩证关系。从不断变化的时代背景和文化特点中,对"仁"与"礼"的运用进行现代性选择。本文在分析孔子和老子的"仁礼"观思想基础上,阐述现代社会背景下对"仁礼"关系如何把握,指出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功能,为构建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和伦理规范提供重要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6.
董仲舒以儒学为主,糅合各家思想,建立了以"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为核心的具有神秘色彩的家庭伦理思想,适应了封建大一统的需要,实现了伦理和政治的统一。系统研究董仲舒家庭伦理思想,对当代中国家庭美德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晋商的成功,与晋商的商业伦理道德有重要关系,这里仅就晋商伦理问题进行探讨。一、晋商伦理的基本内涵与特点中国人的伦理道德核心是“仁爱,”儒家把“仁”概括为人的道德的最高准则,认为其他的具体道德准则都是由“仁”衍生出来的,这种“仁”的根本含义就是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要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商人以商品交易为职业,以经营为利润来源,把“仁爱”思想与获取利润统一起来,“以义制利,先义后利,”这就是中国商人伦理的基本内容。晋商作为中国商人的一部分,当然也不能不具有这一商人伦理的共同性,但是晋商作为一…  相似文献   

8.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 ,古代氏族社会各种礼的温情依然残留着 ,并且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还在一定层面上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尽管孟子思想中核心的观念就是“仁” ,但他依据孔子的以“仁”释“礼”的思路 ,对“仁”进行了理论抽象 ,不仅把“仁”看作是礼的内涵 ,而且他进一步论证了礼乐制度所体现的仁义礼智 ,是一种先验的道德理性 ,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的本质规定。  相似文献   

9.
孔子作为古代最伟大的人道主义者,最早发现了人,他的“仁”、“礼”同构伦理体系,特别是“泛爱众”思想,使他能够在男女社会分工、内外有别现象既成的前提下,重视妇女的作用,特别是她们在家庭中的作用,强调要尊重妇女、爱护妇女、孝敬母亲。当然,他的旨在“恢复周礼”、维护等级阶级差别的思想、重“阳”的逻辑前提,为后世儒教歧视、压制女性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10.
不同经济形态的治安秩序有不同的特征,我国自然经济条件下的治安秩序是以追求绝对稳定为价值取向,以“三纲五常”封建伦理为调控手段,以“德主刑辅、以法辅礼”为基本对策的治安秩序;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治安秩序是以区域封闭为特征,以高度统一为基本控制模式,随社会政治动荡而发展变化的静态治安秩序;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治安秩序是以社会治安动态平衡为价值取向,以法律控制为基本模式,适应社会经济和个性发展的现代治安秩序。  相似文献   

11.
“德主刑辅、礼法并用、原心定罪”的我国封建正统法律思想 ,在西汉武帝时期形成 ,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 ,董仲舒对这一思想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该思想以先秦诸子百家的“仁、礼、德”的并重儒家学说为基础 ,通过“引经决狱”、“引经解律”的方式把儒家思想引入司法实践 ;在封建正统法律思想中孕含着“天罚天讨”的神权法思想、“亲亲尊尊”的宗法等级制度、“阳尊阴卑”的阴阳五行说及“专任刑罚”的法家思想等。文章分析了我国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形成中所包含的上述思想、学说 ,从而对我国封建正统法律思想有一个准确把握。  相似文献   

12.
贾谊提出“礼”者比“法”者,“贵在绝恶于未萌”的观点,对今天道德建设仍有重大现实意义。他的“以礼为本、儒法并用”的思想体现在社会政治制度、生活秩序、兴邦建业等方面,构成了独特、完整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3.
礼是孔子儒家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在孔子的仁学思想之上。在孔子看来,礼具有多样的社会功用;同时,孔子要求的礼的实行不仅应带有伦理情感,还应坚持“和”的原则。  相似文献   

14.
仁、义、礼、知、信、恕等思想构成了孔子的仁学思想体系,仁与义、礼、知、信、恕一起维系着社会的安宁与和谐。信是和谐的凝聚力,恕是和谐的人际基础,礼是和谐的行为规范,知是和谐的伦理保证,义是和谐的价值标准。孔子学说从根本上是要求人们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社会关系,构建和谐社会,关键是人与人之间和谐。人与人之间和谐是实现整个社会和谐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5.
诚信是人最重要的品德。中国自古把诚信看作修身立国之根本 ,整个封建社会制度 ,思想道德体系上基本是按照孔子的仁、义、礼、智、信五德为手段建构的。但是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诚信还是法律的主体必备资格。人无信不立 ,诚信是为人之根本。我们不应该将诚信寄托在通过教化的变幻莫测的人性之善上 ,也不应该完全寄托在靠事后严厉惩罚的威慑而使其不敢为恶上 ,而应该还同时寄托在建立一套不给其违反诚信机会的法律制度和机制上。“以德治国 ,要以依法治国为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社会是以宗法伦理为基础的社会,也即伦理与法律相互融合的社会。因此形成了中国古代法是以伦理为基本特征的伦理法。也正因为此,在刑法方面形成了别具特色的量刑制度——伦理量刑。这一制度自从夏商产生以后,经周公制礼、春秋决狱不断发展演进,到唐朝时《唐律疏议》的诞生,标志着伦理量刑制度的成熟定型,后世一直传承直至清末变法修律,延续上下几千年而富有内涵。  相似文献   

17.
孔子的政治伦理思想,在内圣层面,要求为政者加强以“仁”、“礼”为核心的道德修养;在外王层面,孔子主张通过恢复和重建尊卑有序的西周政治层级,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教化民众,以实现一种纯以道德礼教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理想社会。  相似文献   

18.
孔子的和谐观完全是为了“克己复礼”。它以“仁”为基本内核、以“礼”为外在实现形式、以“和”为人类的目标,表达了他对人类自身存在与发展以及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等问题的深切关注。对孔子的和谐思想中“仁”、“礼”、“和”的逻辑内涵的思考及其和谐思想的主要内容的阐释,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实质,汲取孔子和谐观中积极的精神价值,传承其和谐思想,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9.
“礼”是儒家思想中具有非常重要地位的一个范畴。儒家的社会理想,主要是通过“礼”这个环节落实到实际的社会生活并发挥作用。金长生试图以礼学思想来重建社会秩序和人伦关系。为了维护社会秩序、重建社会伦理纲常,他把毕生的精力都致力于《朱子家礼》的完善和制定适合本国人情、时宜的礼学。他的礼学是在朝鲜本土上,首先达到较高学术水准的、系统的礼学思想。通过对金长生礼学的研究,或许可以为我们建立一个更加和谐美满的社会提供一些有益的启发。  相似文献   

20.
深入研读《论语》可以发现,孔子所追求的理想人格,其实并不是后世儒者所称道的“圣人”、“仁人”、“士”而是“君子”。本文对孔子的理想人格进行了简单的梳理,指出了孔子的“理想人格”是君子人格,并在此基础上阐释了君子人格的品质特征,认为孔子所设计的君子人格是集“知”、“仁”、“礼”、“勇”为一体的道德伦理人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全面系统的工程,不仅需要经济和制度层面的保障,还需要道德伦理层面的考量,因此,作为道德伦理人格的君子人格就对我们针砭时弊,提升社会整体的道德水平和价值追求,构建和谐社会的德性之维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