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流动中国的到来伴随着流动儿童的规模增长。群体社会化理论认为,父母和家庭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并没有显著的影响,儿童社会化主要是在同伴群体的同化过程中实现的。流动儿童群体与父母远离家乡熟人社区,流浪在乡土文化之外,在陌生的城市具有缺乏同伴群体的特点。作为弱势群体,他们能否顺利完成社会化无疑是一个令人担忧的社会现实问题。从社会化研究的三种角度审视流动儿童,发现其社会化的过程伴随着乡土文化的断裂、畸形人格的形成和个体角色的模糊的三种倾向。营建一个具有同伴群体现象和稳定社会文化交流传递机制的社会环境是引导流动儿童群体健康社会化的现实路径。本文把这一过程称为"乡土回归"。  相似文献   

2.
聂洪辉 《桂海论丛》2009,25(1):96-99
作为流动儿童群体的一部分,候鸟式儿童因为其特殊的经历,对流动儿童在城市中入学有更多和更深的体会,他们在城市入学的要求和期盼更能体现流动儿童群体的愿望,这也正是社会要解决的问题.以底层视角对他们在城市中入学问题进行研究,可以克服以往研究者上层视角和学界视角的缺陷,从而使流动儿童义务教育政策充分吸纳流动儿童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流动儿童习得城市社会规范和行为范式的同时,却被城市的身份识别系统限制和区隔,他们在城市中生活、学习和娱乐的过程是一个多重类型的社会化过程。通过对W市H社区的田野调查发现,流动儿童的城市社会化呈现出"封闭化"与"街角化"现象,其令人担忧的社会化现状是家庭、学校、社区等社会化主体共同作用的结果,而社区融入则是流动儿童城市融入和城市社会化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4.
游走在城乡夹缝中的流动儿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相对应。为了摆脱留守儿童的孤独,享受父母的照顾和关怀,他们随父母漂泊异乡,成为流动儿童,却在异乡遭遇尴尬。上学难,升学更难,居无定所,安全无保障,歧视和心理伤害等一系列的问题向他们抛来。他们享受不到城市儿童的权利和保护,同时又失去了农村儿童享有的权利和保护。他们生活在暗淡的城乡夹缝中,进退两难。  相似文献   

5.
流动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边缘群体,既不能享受到城市儿童的权益和保护措施,也失去了农村儿童的权益和保护措施.流动儿童的生存和健康、接受公平教育、社会融入等成为他们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社会诉求.  相似文献   

6.
正在今后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大中城市外来流动人口刚性增长的趋势难以根本改变,必须从实际出发,将打工子女教育作为一项长期任务,形成清晰、稳定的政策,实事求是地解决好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北京市流动儿童大都没有获得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学籍,他们父母的学历普遍较低,居住和卫生条件较差,流动儿童生活学习环境不尽人意,甚至连做作业必需的桌椅也没有。大部分流动儿童课余时间在家里,没有参加各类兴趣培训班,也缺少课外书籍。他们虽然身居城市,但由于与城市孩子的生活差距和不平等,使他们始终处  相似文献   

7.
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及其影响因素是一个被忽视的重要问题。本文运用帕森斯的社会行动理论,采用分组比较的相对分布法和回归估计法,比较了流动儿童和城市本地儿童家庭教育的期望、目标、投入、内容、方式和执行者等方面的差异,回归估计了流动儿童和城市本地儿童家庭教育的差异并分析了导致这种差异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流动儿童与城市本地儿童家庭教育的主观行为没有明显的差别,但他们的家庭教育内容、教育投入和教育方式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影响流动儿童和城市本地儿童家庭教育差异的因素包括家长教育程度、家庭结构、家庭收入、家庭子女数量和居住环境。文章最后提出通过立法构筑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社会支持体系以及消除儿童家庭背景特征差异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妇运》2013,(6):30-34
为及时准确了解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成长发展状况,掌握他们面临的突出问题及迫切需求,为有效解决留守流动儿童问题提供科学依据,2012年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共同组成课题组,国家统计局提供数据支持,开展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  相似文献   

9.
流动好?留守好?——农民工子女教育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立足于实证调查数据对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的社会化过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在智育社会化与生活社会化方面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不存在显著差异,在身心健康、知识面广度方面流动儿童优于留守儿童,在人际关系方面留守儿童优于流动儿童,总体社会化结果上流动儿童优于留守儿童。这意味着农民工子女选择流动更理想,更能够促进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就学与就业——我国大龄流动儿童状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基于对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的分析,揭示了我国近700万15-17岁大龄流动儿童的现实处境,这部分容易被"湮没"的群体表明流动儿童问题出现了阶段性的变化。由于大龄流动儿童处于儿童群体的年龄"上限"、成年群体的年龄"下限",就业和上学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将他们一分为二。就业的儿童月收入不足700元、劳动权益保护无从谈起;在校的儿童因为流动辗转求学又面临学业失败的高风险。  相似文献   

11.
游走在城乡夹缝中的流动儿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的人口流动正逐渐由单身外出的个人流动向举家迁移的家庭流动转变。在这一过程中,流动儿童日益增多,目前我国的流动儿童已经超过2000万。随着流动儿童的规模越来越大,其教育、医疗、安全、住所和心理健康问题也逐渐凸显,正在引起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  相似文献   

12.
为了梳理我国流动儿童、社会支持以及罪错行为的定义,总结我国流动儿童的社会支持和罪错行为的状况,了解社会支持和罪错行为关系,特此进行了相关的文献回顾。总体来说,当前学者对流动儿童、社会支持和罪错行为的定义较为混乱,流动儿童的社会支持状况不容乐观,流动儿童的犯罪行为很严重,社会支持水平和罪错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呈负相关,因此,流动儿童低水平的社会支持可能导致其罪错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接纳?排斥?——农民工子女融入城市的社会空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能否享受与城市儿童同等的教育是流动儿童在融入城市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本文对网络中关于农民工子女是否可以享受同城教育的争论做了文献分析,指出流动儿童在教育融入中遭遇着城市居民的主体性排斥,同时通过城市居民间的争论也看出融合的曙光。  相似文献   

14.
《群众》2018,(23)
正下午4点半,一群刚放学的孩子迫不及待地跑进徐州市凯旋门社区的宜家"希望来吧"。这些孩子大多是附近的流动、留守儿童,还有少量贫困家庭儿童,早早放学的他们在这里得到了社工和志愿者们的温馨陪护和课业辅导。像这样的"希望来吧"全省已有298家,覆盖了13个设区市、80余个县(市、区),成为流动和留守儿童一个延伸的家。明确使命,提供精准服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让外来务工人员尽快融入城市成为亟待  相似文献   

15.
本文使用2013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中的云南省样本,考察了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迁移特征对流动儿童教育机会的影响。模型分析结果显示:(1)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迁移特征对流动儿童入学机会的影响非常显著。(2)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流动儿童进入公立学校的影响并不显著,家庭迁移特征方面只有"户主迁移至本地年数"这一因素对流动儿童进入公立学校有显著影响。(3)与就读幼儿园的流动儿童相比,就读于义务教育或高中阶段的流动儿童更有可能进入公立学校,这表明流动儿童能否进入公立学校,更多受制于当地公立学校资源配置与流动儿童教育需求匹配的情况。模型分析结果具有一定的政策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收集国内流动儿童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政策、非政府组织、学校、家庭、同辈群体等层面进行文献分析。发现:总体上,当前我国流动儿童的社会支持较低,城市融入感也较弱;国家关于流动儿童的政策相对滞后;流动儿童获取社会支持的关键在于学校和家庭,而学校支持和家庭支持的源动力来自政府支持。根据上述发现,本文提出了在政府的领导下搭建完备的社会支持网络平台,促进流动儿童的社会化、社会融合与向上流动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促进城市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的政策诉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流动儿童社会融合问题日益受到广大青年研究工作者的重视和关注,而影响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的深层原因主要来自政策和制度上的制约与失范,因此政策与制度的规范和保障有助于促进流动儿童的社会化和社会融合。  相似文献   

18.
流动儿童与城市社会的关系是一个备受学术界关注的领域,而城市认同是分析两者关系的重要维度.本文以南京市19所学校的流动儿童问卷调查数据为基础,从情感归属和身体归属两个维度分析了流动儿童的城市认同以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情感归属和身体归属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不同的教导内容、学校类别、社区人员构成,形成了流动儿童与城里人不同的交往机会,影响了流动儿童的城市认同及融合.  相似文献   

19.
刘天娥 《中国发展》2011,11(3):37-40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流动人口以家庭形式进入城市的人数越来越多。该文从流动儿童父母社会地位、家庭经济、文化氛围和父母教养方式等方面剖析流动儿童家庭教育资源的现状,并以此提出对策从而促进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国妇运》2005,(2):29-29
福建出国人员和外出务工人员、流动人员逐年增多,他们的子女教育问题日益突出。近几年来,我们在工作中发现,有三种特殊群体儿童的家庭教育工作存在着薄弱环节,即流动人员的子女;大量出国人员或外出务工人员子女即“留守孩”;单亲(或双亲)服刑人员的子女。省妇联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有针对性地开展特殊群体儿童家庭教育工作:一、广泛宣传,为开展特殊群体儿童家教工作营造良好氛围。一是发挥媒体传播覆盖面广的优势,制作专题科学家教节目,广泛传播家教知识。2000年以来,省妇联与福建教育电视台联合开辟了《科学家教》专题节目。以“生活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