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代“官本位”思想文化解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娟 《求索》2004,(10)
涵泳于现实主义文化之中的中国古人把人生的一切意义都押在现世 ,地位、财富、名誉等都要在今生实现 ,入仕则是实现这一人生价值的最好途径。一方面 ,文化的现实主义决定了中国古代学术的政治归宿。这是古代知识分子将当官作为实现其最高人生价值的文化根源。也使官位成了学识、道德、荣誉、身份、地位的体现。另一方面 ,中国古代自上而下对社会的控制强化了人民的服从意识以及对官职的崇拜心理。同时 ,王权至上使“权”成为“利”的渊薮。两方面结合起来 ,致使“官本位”思想成为中国古人人生价值观的主流。  相似文献   

2.
法国政治学家托克维尔在谈到陪审制度的政治作用时,把有陪审员参加的法庭看成是免费的学校。“这个学校向人民传授治国的艺术,培养公民的守法精神”。陪审制是现代民主国家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是政治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2004年8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定于2005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决定》规定人民法院审判一些第一审案件,由人民陪审员和法官组成合议庭进行。但该文件是否体现了作为政治文明标志的陪审制度所应陪审制度与民主当体现的基本政治伦理呢?以下且与美…  相似文献   

3.
申来津 《理论月刊》2010,(8):115-117
依法行政是现代政府运行的基本要求,行政主体所依之"法"则是依法行政的内核,依"良法"行政是现代行政法治的本质特征。对"良法"的追问从来没有停止过,宪政主义对"良法"在实质和程序两个层面都提出了要求,"良法"既要体现"真"、"善"、"美",追求"平等"、"自由"和"民主",又要符合一般的法治程序原则;文中指出宪法是"良法"的制高点,并从多个维度分析了宪法至上的理论逻辑。  相似文献   

4.
论宪法至上     
宪法至上是指一国宪法在法律上和实践中都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宪法是根本法、是理性和正义的集中体现,其核心精神是权力制约、保障人权。实现宪法至上就要强化宪法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健全宪法审判制度、保障制度和监督制度,并加强宪法宣传、强化民众的宪法观念。  相似文献   

5.
三权分立,市场经济,程序先行,使我们看到了我国法治建令人骄傲的成绩,但是我们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应该看到随着法治进程的加快,法治的软件建构并没有被重视,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法律至上的理念。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又一大严峻挑战。本文试分析此现象的原因,并提出解决的途径,以期早日实现法治理想。  相似文献   

6.
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中国梦",就必须尊崇宪法精神,贯彻宪法规定。要对宪法有敬畏之心。人比天高、法比天大、宪法至上。法律规范的实施归根到底是为了人的全面、充分的发展。对宪法的敬畏,就是要将宪法意识和法治观念根植于心,在遵守上下功夫,谨守宪法的各项原则与规定。要增强全社会学法、遵法、守法的意识,发挥领导干部的模范带  相似文献   

7.
刘国利 《前沿》2012,(9):61-64
"法比天大"是法治精神的核心,英国的《大宪章》确立了一个原则:国王在法律之下,影响了西方世界。高扬法比天大必须奉行宪法至上的原则,任何政府机关的权力、任何领导人的权力都不能超越法律,要让法比天大成为我们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8.
孙赓 《人大研究》2005,(2):32-33
从法理上看,广义上的法律包括宪法,宪法是法律的渊源之一。只是因为宪法在法律体系中地位十分特殊,是国家根本大法,人们通常才将宪法和法律并列。因此,宪法和法律至上也可以说是法律至上。法律至上不过是宪法和法律至上的简化表达而已。宪法和法律至上,在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是一个不争的原则,似有天经地义的性质。但是,这一理念在我国却曾命运不济。建国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宪法和法律至上被斥为资产阶级学说而加以否定,人们对宪法和法律至上讳莫如深,多少人甚至因言获罪。改革开放以来,人们逐步从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不…  相似文献   

9.
宪法思维里的法治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联繁 《湖湘论坛》2009,22(1):85-88
法治理念不同于法律观念、法治观念、法律理念、法治精神等概念。要坚持知行统一,以树立法治理念为基础,以实践法治理念为关键,推动法治理念的普及与应用,从而促进法治建设。同时,要以动态的眼光看待法治理念,倡导宪法至上的宪法理念。  相似文献   

10.
“以人为本”与“宪法至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价值内核和价值本源 ,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核心在于尊重和保障人权。宪法至上意味着宪法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威。从宪法的核心价值看 ,以人为本与宪法至上是契合的。法律文化传统中“宪法至上”思想和人文精神的缺失 ,公众法律意识的现状及对宪法至上理解上的偏差 ,对“以人为本”认识的混乱和滥用因素是二者产生隔膜的根源。其冲突通过明确人权的界限 ,限制政府权力来协调。  相似文献   

11.
刘明超 《新东方》2004,(3):57-59
一、宪法渊源宪法渊源是指一个国家中宪法规范所赖以存在的法律形式。作为宪法渊源中最主要的法律形式是作为成文宪法的宪法典。宪法典往往是一个国家集中表示宪法规范的法律形式。宪法典的修正案作为宪法典不可分割的补充规定,也是宪法规范的渊源之一。在实行不成文宪法的国家中,具有宪法效力的宪法性法律是规定宪法规范的主要法律形式载体。此外,由有权对宪法进行解释的主体依照宪法规定对宪法规范的内涵所作出的解释和说明也是宪法规范的主要表现形式。在一些国家中,除了作为成文宪  相似文献   

12.
中国自从建同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建国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依政策执政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五大为依法制执政阶段;十五大以后为依法制执政向依法治执政转型阶段。依法执政实质是依宪执政,是党执政方式的新思维,而党依宪执政的关键是确立宪法至上。  相似文献   

13.
资金星 《湖湘论坛》2007,20(4):75-76
宪政是时代的强音,然宪政建设之关键在于树立宪法权威,而宪法权威又在乎宪法至上原则的确立.而宪法至上原则的根基则在于其生成的"高级法"背景与理论根据.文章正是基于这样逻辑推理,阐释了自然法是宪法至上原则生成的"高级法"背景,人民主权是宪法至上原则生成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人民陪审制度是由国家宪法和法律所确认的一项民主和法律制度。人民陪审制度的实行,对实现司法公正,遏制司法腐败,体现司法民主,保障司法独立,提高诉讼效率,扩大审判活动的社会效果,促进审判方式改革,培养法官良好的职业道德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在司法实践中,贯彻落实人民陪审员制度,还存在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5.
包金玉 《前沿》2011,(15):99-103
宪法司法化必然要求法院对宪法的解释权;宪法司法化要求存在一部成文宪法,法院适用、解释宪法有成文宪法的明确授权,解释规则明确,以“权力分立与制衡”为政治原则,拥有解释共同体的传统和遵循先例的整合机制,社会存在司法信赖,法官具有相适应的法学素养和政策判断能力,具有崇高的声誉和地位;而依我国宪法,法院没有适用宪法的职权、没有解释宪法的职权、没有监督宪法实施的职权;宪法司法化同我国的政治理念、政治制度相矛盾,缺乏遵循先例的传统,既存条件不能满足宪法司法化的要求,宪法司法化同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要求不相适应;宪法司法化是对宪法性质、功能、宪法效力以及宪法诉讼的误读。  相似文献   

16.
胡锦涛同志提出“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的“三个至上”表述后,理论界和实务界对此进行了多方面地研究。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于“三个至上”的相互关系上,尤其是围绕“三个至上”“谁至上”这一关键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这场讨论中,有两种倾向值得注意:一种倾向认为“三个至上”存在逻辑上的谬误,另一种倾向则认为...  相似文献   

17.
依法治国中的"法"并非普通法律,而是指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宪法是根本和依据。十八届四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  相似文献   

18.
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的重要观点,实质上是社会主义法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相结合、社会主义法律与中国共产党政策相融合的当代法政治学形态,强调的是政法统一和法政结合,避免单纯的法治形式主义。  相似文献   

19.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一个国家进行各项活动的最终法律依据。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包括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国家机构形式和组织形式、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在个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根本性、广泛性的地位。在我国的宪法规范中,法律监督权始终处于颠簸流离的状态,在人治观念、特权现象及家长制下几经起伏。尽管在我国现行宪法中已明确了人民检察院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的权力定位,但在实际生活中,检察机关的这种宪法权力没有真正地、完全地得以实现。本文试图以理性的法律思维对检察机关的宪法地位予以明确,以实现国家权力体系的均衡和协调。  相似文献   

20.
依法治国是党的十六大确定的实现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目前,我国立法已趋完善,实现依法治国的重点是需要树立法律的权威地位,这就需要人们形成自觉遵守法律的习惯,各级政府部门树立依法办事的作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