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实践把人的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统一了起来。幸福是在社会实践中的感受和体验,和谐幸福是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个人幸福与他人(社会)幸福、人类幸福和自然和谐发展演进相互促进的一种存在状态。幸福的实践过程是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但实践的负面效应正在影响着幸福的和谐发展,必须对实践进行合理的调控。  相似文献   

2.
价值与道德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价值是对主客体相互关系的一种主体性描述,它代表着客体主体化过程的性质与程度.在道德价值关系中,道德主体是第一性的,客体是第二性的.道德价值关系中的主体要比事实关系中的主体拥有更多的自由.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马克思自己称谓的“实践唯物主义”。它不仅坚持唯物主义的一般立场,而且尤其强调实践的地位、作用和意义。实践既是主体的又是本体的。所谓主体的,因为它是人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社会活动,相对于自然界或外部世界来说它毕竟是第二位的;所谓客体的或本体的,因为自然界发展到今天已决不是原先那种“天然形态”了,而是已经人化了,也就是说经过人的实践活动加以改造过了,因此对自然界就必须从主体、实践方面来理解。实践同客体一样成为人们认识的对象。本文打算从三个不同角度来探讨一下实践的本体论问题。  相似文献   

4.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对领导思维过程的科学化,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本文旨在说明,领导思维过程是思维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有序过程。它首先通过客体的主体化,在主体思维中形成关于客体各方面本质的抽象规定,再经过思维主体的建构这一中间环节,最后在主体思维中达到对思维客体的具体认识。  相似文献   

5.
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中短短七个命题却折射出了西方哲学由本体论到认识论再到语言学的转向.《逻辑哲学论》区分了“可说”与“不可说的”的界限,对前者进行逻辑分析,对后者保持沉默.这种基于语言批判的逻辑分析不应该是哲学的全部本质,应该从实践解释学角度重新解读或续写《逻辑哲学论》,即:对“可说的”进行基于实践的解释;对“不可说的”进行跨越解释学间距的基于实践的理解,通过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过程突破单向度理解的视阈限制.  相似文献   

6.
曹飞 《理论导刊》2002,(4):34-36
实践的观点是唯物史观的基石,共产主义人生价值观应建立于实践观点的基础之上。共产主义人生价值观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论在人生问题上的表现和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论也应以实践观点为基石。基于此,本文拟对物的价值与人的价值、生命价值与人生价值、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及共产主义人生价值观等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一、价值是什么?从实践的观点看,价值无疑是客体对主体的关系。而客体对主体的关系是物(本文所说的“物”指包括人在内的宇宙中的任何事物)对人的关系。物对人的关系可分为两种:一是物对人的自在关系,一…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5,(28)
信息化时代,互联网被运用到教育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主体化带来实效性的同时也存在一系列的挑战。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正确认识主体和客体的范畴,摆正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坚持在教育主体的正确引导下,充分发挥客体主体性,提高客体的自我塑造能力,尊重主体,实现主客体双向平等互动,进而实现客体主体化。同时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手段和方法,并且加强对网络的立法,为实现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主体化创造更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8.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双主体互动说"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邵献平 《理论探讨》2005,1(6):143-144
1·哲学范畴中的主客体关系。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以人的存在为前提的,在这个意义上,人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主体”,而整个世界则是人改造和认识的对象,也就是“客体”。而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一种为“我”而存在的关系。“我”与主客体的关系,是一个基本前提。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深刻地指出:“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1]。既然主客体关系是以“我”的存在为前提,这就意味着“主体”对“客体”具有逻辑先在性。所谓逻辑先在性,是主体在“逻辑”上先于客体而存在,而不是主体在“时间”上先于客体而存在。在现实的主客…  相似文献   

9.
亚里士多德对实践的探讨在真正意义上开创了西方实践哲学的传统。一方面,他继承并发展了苏格拉底的伦理化的实践观,把个人伦理和公共政治视为实践的外在表现;另一方面,他从形式和质料的角度出发,认为思辨是实践的深刻内涵和本质所属。马克思结合了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和创制,把实践引入社会生活领域和历史领域,从而通过实践实现了人和世界的现实的和历史的统一。通过对二者实践观在目的、价值取向、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这三个方面的比较,可以得知马克思的实践观是对亚里士多德实践观的超越。  相似文献   

10.
实践、主体性都是历史性哲学范畴 ,二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 :人的主体性是随着实践水平的提高而得到发展和弘扬的。信息时代 ,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整个社会处于信息化状态 ,由此大大增强了主体的实践能力。本文拟对信息时代的实践特点及其对主体性发展的利弊关系作一初步探讨。1   实践属于“关系”范畴 ,它是在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运动中产生和发展的。主体性就是主体在对象性的活动中 ,运用自己的本质力量 ,能动地改造自然、社会和自身的能力和特性 ,它包括目的性、自主性、能动创造性等等。人的主体性来自于社会实践 ,并且它也…  相似文献   

11.
个体主体价值问题是个永恒的话题。是否具有科学的价值观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个体主体的整体素质、实践水平和实践成效进而决定着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特别是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形形色色、鱼目混珠的价值观念同时存在并相互发生激烈碰撞 ,从而使相当一部分人无所适从甚或偏离了正确的价值观轨道。此时探讨个体主体价值的科学内涵 ,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试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对个体主体价值问题予以辩证阐释。  一、个体主体价值是主体和客体的对立统一  作为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的价值反映了主客体间…  相似文献   

12.
赵爽 《学理论》2011,(30):28-29
与哲学将主体之外的客观事物定义为客体不同,军队政治工作将客体定义为军人、军人集体、军人内部的组织、军队职工和随营军人家属等,可见后者最显著的特征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军队政治工作客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客体主体化的基础,政治工作客体主体化具有强大的潜能量,是增强军队政治工作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20,(10)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实践观围绕"人"这一实践主体,对人的实践与自然的关系,人的实践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的实践与意识的关系展开论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关于人的实践与自然关系、以人为实践主体、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及运动规律等原理进行解读,认为必须坚持"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知行合一,行胜于言"相结合等等,使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散发光芒。  相似文献   

14.
旧唯物主义也有其认识论根源 ,其表现是在无限近似于一串圆圈或螺旋曲线的人的认识中 ,从自然界的“时间先在性”的正确前提出发 ,经由“自然本体化”和“客体主体化” ,形成了人与自然界之间的消极的反映论和直观被动关系 ,从而把认识中的一个小片断拉成了完整的直线。客体主义和直观主义就是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相似文献   

15.
在卢卡奇的哲学体系中,蕴涵着丰富的人学思想:在本体论中,卢卡奇认为,人是哲学本体论的出发点和基本内容,人的有目的的劳动和“人的观念”是本体论的重要范畴,物化使人失去主体性、创造性、完整性;在辩证法理论中,卢卡奇认为,人是具体的总体,辩证法是以人为主的辩证法;在认识论中,卢卡奇认为,主体对客体的认识是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进行,作为认识主体的具体的人是可变的;在社会历史观上,卢卡奇认为,人是社会的存在物,是社会历史过程的主体和客体,人类社会是人能动创造的产物等。  相似文献   

16.
生态伦理学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基础。建构生态伦理学必须和应当“以人为本”而不能“以自然为本”。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对象性关系,人是主体,自然是客体;所谓“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实质上是指以自然为中介的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生态伦理学的本质是通过调整人与人的关系来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虽然有局限性,但是其基本精神不可超越。  相似文献   

17.
实践的本质,是由实践的内在矛盾规定的,根本的矛盾关系是创造关系。 创造关系是实践内部诸种矛盾关系的最根本的关系。因为,实践一旦生成就包含了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以及精神与物质的对立。人要维持自身的存在和发展,必然要与自然界发生关系,“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列宁全  相似文献   

18.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主客体结构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基本结构。当前对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结构的认识在方法和结果上都存在着不足,将客体定位于作为受教育者的"人"也有局限性。思想政治教育"精神客体"说的提出,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具体化、准确化,为深入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结构提供了新的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客体论一般意义上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认为:思想政治工作由主体、客体、载体三部分组成。主体指思想政治工作者,客体指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载体指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笔者认为,把思想政治工作的客体泛泛地确定为“人”,是不够准确的,这种做法容易把主体的着眼点引导到改变和约束人的行为上,采取的措施也就是立规矩、定制度。事实上,思想政治工作的客体应该是人的“思想”,工作的着力点应是向人们灌输一种思想、理念和文化,而不是定规矩、立制度。工作的目的是改变人的“思想观念”,而不是管制人的“行为举止”。现在,思想政治工作面临两…  相似文献   

20.
不能把实践唯物主义归结为主体的哲学 辛世俊认为,实践唯物主义包括着主体性原则,但也包含着客体性原则或客观性原则。马克思在研究实践关系即主、客体关系时,贯穿着双向思维的原则,即从主体的角度把握客体,从客体的角度把握主体。所谓从主体的角度把握客体,就是把自然界看成是人的劳动和欲望的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